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吸收(破骨细胞介导)和骨形成(成骨细胞介导)的自然过程之间的失衡所致。目前多数药物旨在减少骨的再吸收率以纠正这种不平衡,但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之间的关联被破坏,也可能引起新骨形成的减少。最近Takayanagi等确定了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双重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2.
<正>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退行性病变为主的多病因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微结构破坏及骨转换失衡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理机制。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靶点主要集中在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及增强成骨细胞活性。随着对骨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调节骨代谢的一些通路及信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型药物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最有前景的新开发药物包括破骨细胞形成关键信号因子的单克隆抗体(Denosumab)、破骨细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K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和易于骨折为表现的全身性骨病。骨的强度取决干来自造血组织的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及来自成骨细胞的骨重建之间的平衡。随着绝经、年龄老化或由于某些疾病和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原因,使破骨细胞吸收超过了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致使骨量丢失,造成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分为3大类: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破骨细胞及其亚细胞结构对成骨细胞生长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在获取大量破骨细胞的基础上,以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破骨细胞及其产生骨吸收后,破骨细胞、细胞培养基和亚细胞结构对成骨细胞生长和功能、成骨细胞核结合因子Cbfα1表这的影响。结果:破骨细胞及破骨细胞产生骨吸收后,破骨细胞、细胞培养基和亚细胞成分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均有促进作用,可使成骨细胞的Cbfα1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多发于绝经后妇女的骨代谢性疾病,因其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受到广泛重视。成骨细胞介导的骨生成与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之间的失衡是OP的重要成因。长非编码RNA(LncRNA)在表观遗传、转录等水平参与调控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与功能等过程,影响OP的发生发展。本文对LncRNA调节成骨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OP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向阳  章俊 《医学综述》1999,5(3):104-105
<正>成骨细胞成骨和破骨细胞骨吸收在骨代谢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失衡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关节炎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受多种因素调控:全身因素[如甲状旁腺素(PTH)、1,25(OH)_2D_3、降钙素、性激素等]骨局部因子[如白介素1,4,6,11,18、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β(TGF_β)等]和遗传因素(如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胶原基因变异、胶原酶基因变异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全身性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需要骨局部因子参与或介导,因此骨局部因子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生长、代谢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IL-11是新近发现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新合成化合物XW630对成骨细胞的作用,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法观察了XW630对体外培养的成熟大鼠头盖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ALP的表达,并用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法观察XW630对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XW630有刺激成骨细胞增殖,提高ALP活性及抑制甲状旁腺素促进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从而表明XW630有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近5 a淫羊藿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对淫羊藿在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在动物实验中的研究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9.
肌肉生长抑制因子Myostatin由肌细胞分泌,是肌肉生长和再生的负调节因子。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Myostatin在骨骼代谢、骨骼生物力学和肌肉发展过程中,影响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以及在骨骼代谢过程中的复杂变化。例如在体外实验中,Myostatin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并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刺激破骨细胞的活性。缺少Myostatin的小鼠破骨细胞数量减少,皮质厚度增加,胫骨皮质组织矿物质密度增加。胫骨中的皮质骨密度增加,而椎体骨密度增加。虽然肌肉骨骼系统是最常见的增龄性退化的主要原因,但是骨质疏松症究其原因,在于骨重建的基本过程如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精密程序化过程中,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分化或功能如何是骨代谢平衡的重要因素。另外,Myostatin对于人类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中的转化应用的探索仍有相应复杂性和进一步需求。  相似文献   

10.
田军 《中国乡村医生》2000,16(11):11-12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骨基质和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对骨质疏松症的长骨组织的横断面和纵切面观察以及对椎体、骨盆骨等的切面观察 ,均表现为骨皮质变薄。这是由于骨皮质的内面被破骨细胞渐进性吸收所引起的 ,一般成骨细胞的激活尚正常 ,但出现破骨细胞的转化异常 ,以致破骨细胞的数量增多 ,骨的吸收增加。与此同时 ,松质骨的骨小梁的体积变小、变细 ,骨小梁的数量减少 ,骨质疏松症的骨小梁减少量可达 30 %。由于骨皮质的变薄和骨小梁的体积变小和数量减少 ,使骨髓腔明显扩大 ,并常常被脂肪组织和造血组织所填充。通过组织形态学观察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依照造成骨质疏松症的骨质中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失衡机制对去卵巢大鼠模型骨质中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方法 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B、C、D、E组,A组大鼠做假性去卵巢(Sham),B、C、D、E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OVX)。14周后,A、B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C组大鼠注射谷慷太林,D组大鼠注射苯甲酸雌二醇,E组大鼠联合用谷慷太林和苯甲酸雌二醇,持续30d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松质骨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E组与A、B、C、D组成骨细胞数量均数两两比较,C组与A、B、D组成骨细胞数量均数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D组成骨细胞数量均数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A、C、D、E组破骨细胞数量均数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D、E组破骨细胞数量均数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谷慷太林与雌激素联合应用对成骨细胞数量增加作用及对体内缺乏雌激素的破骨细胞数量降低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何海  徐建平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8):2735-2735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机体的骨重建失衡,骨重建是指去除骨骼局部旧骨代之以形成新骨,即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一个成对的、相耦联的细胞活动过程,骨重建是成熟骨组织的一种重要替换机制.细胞核因子kB配体活化因子受体(RANKL)对破骨细胞的生长发育及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仑磷酸钠联合辛伐他汀对体外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影响,探讨2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分离新生大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给予阿仑磷酸钠?辛伐他汀刺激,观察药物对成骨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破骨细胞骨吸收的影响?结果:联合应用阿仑磷酸钠和辛伐他汀较单独用药更明显增强成骨细胞活性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结论:联合应用阿仑磷酸钠和辛伐他汀比单独应用阿仑磷酸钠可能对骨质疏松有更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代谢疾病之一.近年来,对于细胞自噬的研究一直处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前沿,通过调控自噬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脆性骨折已成为时下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自噬对不同细胞和同一细胞的不同阶段具有双向调控作用,低水平的自噬对破骨细胞和骨细胞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而高水平的自噬对于成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股骨成骨细胞的病理改变以及高糖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 2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骨质疏松组(n=10),糖尿病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模,同时体外分离培养成骨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培养基组和高糖培养基组。成模6周麻醉后处死大鼠,分离各组大鼠的左侧股骨,于小动物放射成像系统上,测其近段骨密度,HE染色右侧股骨,观察比较两组大鼠股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形态。同时两组成骨细胞各自培养48h后检测其形态及ALP阳性率。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股骨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骨皮质下成骨细胞显著减少,骨细胞呈扁平或星形,少见新骨形成。而高糖培养组成骨细胞其碱性磷酸酶(ALP)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培养组,增殖分化能力减弱。结论高血糖状态下成骨细胞减少及增殖分化能力减弱,造成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失衡,从而影响了骨组织的代谢,可能是造成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验条件下免疫抑制剂环胞素A(CsA)在骨代谢过程中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克隆的生物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环胞素A与鼠骨髓细胞共同培养,诱导产生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克隆。分别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查破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查CFU-F克隆和Von’Kassol染色检查CFU-OB克隆;光镜下计数破骨细胞数、CFU-F和CFU-OB成骨细胞克隆数。结果实验条件下环胞素A可诱导鼠破骨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F=16.496,P<0.001),且破骨细胞的数量与环胞素A剂量呈线性正相关(r=0.579,P<0.05);成骨细胞克隆CFU-F和CFU-OB的数量变化与环胞素A无相关性(F=1.380,F=0.305,P>0.05)。结论环胞素A在实验条件下可诱导鼠破骨细胞数量的增加,但对成骨细胞克隆无显著影响,环胞素A对骨代谢的生物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破骨细胞系统从而导致生物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NEAT1在骨质疏松症中的表达及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人和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组织,运用Real-time PCR检测NEAT1的表达水平。在卵巢去势(OVX)和鼠尾悬吊(TS)诱导的小鼠疏松股骨中,在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和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向成骨分化过程中以及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向破骨分化过程中,检测NEAT1的表达水平。利用敲低Neat1的慢病毒感染MC3T3-E1和RAW264.7细胞,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确定成骨细胞活性以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活性变化。结果:NEAT1在患者疏松的骨组织中、小鼠的疏松股骨组织中以及RAW264.7细胞破骨分化过程中表达明显增多;而在MC3T3-E1和hMSC成骨分化过程中表达明显降低。ALP染色显示敲低Neat1显著加重成骨细胞活性,TRAP染色显示敲低Neat1显著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NEAT1在成骨分化过程中低表达,在破骨分化过程中过表达,并通过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及抑制成骨细胞分化诱发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马燕  庞小芬 《医学综述》2015,(4):700-703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骨转换失衡是其重要的病理机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靶点主要集中在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及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方面。随着成骨及破骨细胞对骨作用的分子间信号通路等骨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治疗靶点被陆续发现。目前,较有前途的新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抗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单克隆抗体狄诺塞麦,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奥达卡替和ONO-5334,Src激酶抑制剂沙拉替尼等。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障碍性疾病,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及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之间动态平衡的破坏密切相关。雌激素水平下降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变和骨量丢失为显著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结构的改变引起骨生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在外力作用下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骨骼结构在一生中时刻在发生精微的变化,需要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参与,其中破骨细胞参与骨吸收,当骨吸收多于骨形成时就会削弱骨强度,引起骨质疏松,因此抑制骨吸收便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激素、细胞因子、益生菌、中草药有效成分及其信号通路等重要的破骨细胞活性调节点入手进行综述,以期为骨质疏松破骨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