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秋季,始于农历立秋,止于立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看,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末消,秋阳肆虐,气温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之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由热转寒,早晚温差大,万物随寒气增逐渐萧落,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从“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精…  相似文献   

2.
立秋后,夏秋之交,骄阳暴烈,既有夏天炎热的余威,又有秋天干燥的特点,此时阳气渐收,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凉,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可耗精而伤阴气。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的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万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其实也在顺应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这就是中医著名的基础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立秋已过,天气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季是自然界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消长的关键时期。因此,秋季正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时节,人们可以根据这一节气的特点进行科学  相似文献   

4.
徐曼 《养生月刊》2008,29(11):985-987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季是由炎夏向寒冬转换的过渡季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环境不稳定,易引起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对于处在生理"多事之秋"的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秋季的到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如果不加强保健,很容易出现健康的"多事之秋"。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养生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采访了空军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文龙。连日来,不少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者大便秘结等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上火,而是"秋燥"。  相似文献   

6.
按照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也就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相应,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于是《黄帝内经》提出“秋冬养阴”的保养原则,指出秋冬季。声一定要藏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相似文献   

7.
秋季话调养     
秋季三个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时至秋令,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碧空如洗,地气清肃,金风送爽,万物成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通报》2011,(4):5-5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循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9.
<正>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王乐荣介绍,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润燥养阴慎进补王乐荣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以  相似文献   

10.
郑秀青 《河南中医》2023,(12):1821-1824
自然之气有开阖升降,生命活动有其自然节律,与天地万物的生、长、收、藏规律一致。人与万物互通交感,春季阳气升发,养生宜顺应升发之性,以调达、通畅为主;夏季五行属火,主炎上,阳气外浮于体表,养生重在养长,既要防止阳气过盛,又要避免寒凉伤阳;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由浮转沉,养生须遵循“收”的原则,由开转阖,由浮转沉;冬季是四时阴气盛极之时,人体之气也应收敛而不妄动,以沉、藏为主。神乱则病,无论何季,均要安神定志,“虚己”和“精神内守”是调神的关键。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度运动以养形;四气调神、精神内守、安神定志以养神,神足、气盛、形健,则形神皆养。  相似文献   

11.
苏菡  纪佳彤 《东方养生》2009,(10):76-77
秋季是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上升的过渡时期。在阴阳转换的时节中,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需要人体调整适应,比如秋乏。  相似文献   

12.
正秋高气爽,正是层林尽染五谷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段,善养生者在这个季节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运动都应以"收敛"为主。学会"宁静致远",使情志安宁,是秋季养生之首选。秋季内应于肺,在志为悲(忧),而悲伤易伤肺;而乐观、豁达可以化忧伤为欢欣,化悲秋为欢乐的季节。秋季饮食宜少辛增酸,滋阴润肺。《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以补酸,而辛辣将耗散肺气……"故秋季饮食应多选酸性蔬菜,如莲藕、菠菜、番茄、香菜等,少吃葱、蒜薹、韭菜、辣椒等。《饮食正要》载:"秋燥宜润、禁寒饮。"故秋季宜食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西兰花。这其中,芝麻、枇杷的功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反映自然现象变化的天文历法。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的第3个节气,此时节阴气渐起,阳气内敛,昼夜温差大,机体阳气也开始收藏,使体虚之人容易患肺系疾病。至而太过的白露节气出现过于寒湿的特殊物候现象,更易增加脏腑功能虚弱者肺系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准确把握节气的物候,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4.
浅谈四时与脏腑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界有一年四时的阴阳变化,春季阳气生,夏季阳气盛,秋季阳气始衰而阴气生,冬季阴气隆盛,故<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类的气血阴阳必然也随着四时的阴阳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强调四时与脏腑用药相结合,对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缺乏水分,导致出现秋凉而干燥的气候;但是随着热气的消退,人们从暑热的困乏中解脱出来,从事脑力劳动者的人们食欲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6.
适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中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如何“治未病”,其实就是重视养生。中医认为,自然与人是同生共长的,自然的规律也就是人体生命运行的规律。所以人的生活规律要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一致,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的适应收、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正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1月7日前后,太阳黄经225°。立冬,标志着秋季告终,冬季开始,万物进入收藏季节,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的病候及养生《黄帝内经》说立冬开始,大自然阴气渐长,阳气渐退,人要顺应养阳、藏阳。起居应"早卧晚起,必得日光"。  相似文献   

18.
正"三伏不到秋来到",不等秋天真正到来,立秋先到了。立秋过后,白天虽然依然炎热,但至少是即将从暑热天气走出来。天气开始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开始变大。这时,自然万物也进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阶段。所以立秋是大自然由阳盛渐变为阴盛的转折点。此时,人体的阴阳代谢自然也进入到了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人们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熏蒸,必然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所以有句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入秋后,很  相似文献   

19.
时至秋令,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随着"阳消阴长"由热转寒,气候变化明显,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但人的情绪最不稳定,而且容易生病,为此古人把秋天称为"多事之秋"。所以,秋季养生一定要重视衣食住行的调节,其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20.
黄英 《科学养生》2014,(11):59-60
入秋以后,对我来说,又一轮养蓄阴气的周期开始了。 养蓄阴气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环节。秋季阴气上升,阳气衰弱。这时期可以用低温来调节人体,也即调控生命能量的消耗,减缓新陈代谢。寒冷可以降低细胞分裂速度,抗衰老,延年寿。自小,家人就对我叮嘱道:"春要捂,秋要冻。"当时只知道,秋天身上有寒丝丝的感觉;到了冬天,即使冰天雪地也不怕冷。但是,对其养生健身的好处是并不真正明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