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如髓母细胞瘤、幕下室管膜瘤等由于有沿蛛网膜下腔随脑省液循环播散的倾向,在放射治疗中常需要行全中枢神经系统即全脑、全脊髓照射。我院1988年4月至1991年6月共治疗7例,现就治疗技术和疗效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男6例,女1例;年龄6~36岁,中位年龄21岁,10岁以下2例。肿瘤类型与部位:髓母细胞瘤5例,其中小脑蚓部2例,小脑半球2例,右侧杨叶1例。室管膜瘤2例,位于第三脑室和右侧脑室1例(室管膜母细胞瘤)和第四脑室1例。肿瘤完整摘除1例,部分切除5例,穿刺活极1例。全部病例放疗前均穿刺抽吸脑脊液细胞…  相似文献   

2.
室管膜瘤多数为良性,占80%,恶性占20%。颅内肿瘤发生颅外转移现象极为罕见,我科收治室管膜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0岁,学生,因“室管膜瘤术后2年半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后1年放疗后9个月发现颈部包块6个月”,于2004年1月22日再次入我院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1例恶性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液、脑脊液(CSF)的DNA聚合酶(DNA—P)活性,以评价其对诊断和预后的价值.1临床资料 男18例,女13例,年龄2岁~69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瘤Ⅲ~Ⅳ级9例,髓母细胞瘤、脑转移瘤各6例,恶性室管膜瘤、恶性脑膜瘤、多形胶质母细胞瘤各3例,垂体癌1例.术后2周复查CT,4例有肿瘤残留.随访:术后半年死亡10例,其中死于脑肿瘤7例,死于肺癌、乳腺癌及心脏病各1例.生存21例中,肿瘤复发7例,蛛网膜下腔种植2例.  相似文献   

4.
多途径联合化疗治疗颅内恶性肿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9年1月~1995年8月我们协作对46例颅内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包括微导管超选择供瘤动脉注药、静脉给药和口服化疗药的多途径给药治疗。现报道如下:1一股资料男32例,女14例。年龄8~56岁,平均35岁。其中星形细胞瘤正级6例,皿~IV级20例,髓母细胞瘤3例,横纹肌肉瘤1例,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其它转移瘤15例。以上病例均为幕上肿瘤。其中37例为手术后,9例脑转移瘤未手术。化疗指征:l)无顿高压危象。2)一般情况良好,衰竭不明显。3)确为颅内恶性肿瘤病变,手术已全部或大部切除,CT复查病灶消失或部分残存。个别未手术的病人(指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术策略和技巧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大盛京医院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病例57例.所有患儿均经显微手术治疗.男33例,女24例.年龄9个月至14岁.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均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结果:本组手术全切除34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切除3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42例,无明显改善或加重5例;10例术后7d-2个月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46例患者获得随访3-40个月,32例生活或学习良好,其中随访期内复发7例.对3岁以上的20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切除术后行小剂量X线全脑脊髓神经轴放疗,6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切除术后加化疗.结论:儿童第四脑室肿瘤以髓母细胞瘤最多见,其次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早期正确诊断,术中恰当的手术策略选择及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恰当处理和有选择性放疗是影响儿童第四脑室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魏翔泰  陈铎  李钢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6):1099-1101
目的:对儿童第四脑室肿瘤的早期诊断、手术策略和技巧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大盛京医院1993年1月至2008年12月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手术病例57例.所有患儿均经显微手术治疗.男33例,女24例.年龄9个月至14岁.所有患儿术前、术后均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结果:本组手术全切除34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切除3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42例,无明显改善或加重5例;10例术后7d-2个月内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46例患者获得随访3-40个月,32例生活或学习良好,其中随访期内复发7例.对3岁以上的20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切除术后行小剂量X线全脑脊髓神经轴放疗,6例星形胶质细胞瘤切除术后加化疗.结论:儿童第四脑室肿瘤以髓母细胞瘤最多见,其次为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早期正确诊断,术中恰当的手术策略选择及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恰当处理和有选择性放疗是影响儿童第四脑室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肺癌骨骼肌转移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蕴  张瑾  宋金钢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4):250-251,254
目的:对临床少见的肺癌骨骼肌转移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自1990年2月—2000年12月共收治肺癌骨骼肌转移5例,男2例,女3例;年龄42—82岁。例1、例2和例3为肺鳞状细胞癌,骨骼肌单发转移,均采用转移灶广泛切除术加肺癌根治术:例4和例5为肺腺癌,骨骼肌多发转移,仅行转移灶广泛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例1和例2无瘤生存分别为16个月和22个月,例3无瘤生存12个月死亡。例4和例5分别带瘤生存6个月和8个月死亡。结论:以骨骼肌转移瘤为首诊的肺癌转移临床虽少见,但随着肺癌发病率上升可能有增多的趋势。采用转移灶广泛切除术加肺癌根治术,术后辅助综合治疗(化疗、免疫治疗、放疗)疗效满意,临床上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颅内室管膜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放疗可以提高生存率。本文就我科1976~1988年收治的24例术后放疗的颅内室管膜瘤做一总结。病理为室管膜瘤和室管膜母细胞瘤各12倒。 放疗情况:5例仅行病灶区域照射,11例行全脑照射,8例全脑照射后行全脊髓预防性照射。剂量为病灶局部50~55Gy/6wk,全脑30~50Gy/4~6wk,全脊髓20~25Gy/3~4wk。照射按每周5次割。所有病例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了我科从94年7月至95年4月间采用B7基因和TK基因单独或联合运用治疗颅内胶质瘤12例。12例患者中男女各6例,年龄分布从15-63岁;平均42岁。肿瘤病理类型为:髓母细胞瘤3例、多形胶质母细胞瘤5例、星形细胞瘤Ⅲ级2例、少数胶质细胞瘤1例、血管网织母细胞瘤1例。3例为单纯B7基因体内及体外转基因治疗,3例为TK体内转基因治疗并转基因治疗后5天服更昔路韦,6例为联合转基因治疗,近期观察除4例患者曾有发热、寒颤并恶心、呕吐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很快改善症状。所有病例均随访至今,除二例髓母细胞瘤患者有远处种植转移外,所有病例均存活良好。因观察随访时间太短,确切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室管膜瘤的发病仅占颇内肿瘤1.2~3.53%。我院自1984年10月~1990年10月共收治12例。1例因剂量不足不计在内。现就11例患者的放疗方式和预后提一些看法。 1 临床资料:11例中男6例、女5例。年龄9~67岁,中位35岁。病灶位于幕上(第三照室)2例,幕下第四脑室4例。余5例分别位于大脑额叶、顶叶、枕叶。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病理,且有CT或MRI明确占位。Ⅱ级5例,Ⅱ级6例。1例随访3年3个月失访。均随访至1991年10月。11例全部用8MV-X线放疗。Ⅲ级病人全脑放疗3000~4000cGy,然后缩野局部追加剂量在5700~6000cGy。Ⅱ级病人均采用局部照射,剂量除1例为4783cGy,余均在5000~6000cGy。11例病人无1例作全脊髓预防照射。 2 结果:存活5年以上者4例。3年3个月一例(失访  相似文献   

11.
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 37例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并采用 Mc Cormick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结果  37例术前 MRI检查均明确诊断为髓内肿瘤 ,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星形细胞瘤 13例 ,室管膜瘤 5例 ,血管母细胞瘤 2例 ,海绵状血管瘤 3例 ,脂肪瘤 4例 ,神经鞘瘤 2例 ,畸胎瘤 3例 ,皮样囊肿 3例 ,转移瘤 2例。肿瘤全切除 13例 ,次全切除 2 4例。术后患者症状好转 2 8例 ,无变化 6例 ,加重 3例 ,无手术死亡。结论  MRI对脊髓髓内肿瘤诊断最为有效 ,结合病史一般多能确诊。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效果良好 ,尤其对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可做到全切而不产生明显后遗症。有症状者应积极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全身伽玛刀治疗纵隔转移瘤的近期疗效与放射反应。方法应用全身伽玛刀治疗纵隔转移瘤65例,肿瘤组织照射剂量单次3-4Gy,总量60—65Gy,13—16次完成。治疗结束后2个月采用CT复查纵隔转移瘤情况。结果病灶完全缓解(CR)51例,部分缓解(PR)10例,无变化(NC)4例,无进展病例。急性放射性气管炎发生率Ⅰ级24.6%(16/65),无Ⅱ-Ⅳ级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Ⅰ级13.8%(9/65),无Ⅱ-Ⅳ级发生。结论全身伽玛刀治疗纵隔转移瘤近期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远期反应有待随访观查。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冰冻切片诊断的误诊率较其他脏器相对较高,文献报导误诊率在1.6-13.2%,误诊率较高的肿瘤包括脑膜间叶性肿瘤,血管母细胞瘤,淋巴瘤及少枝胶质细胞瘤。本文总结和探讨神经系统病变术中诊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神经系统病变术中诊断的质量。方法: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了4年中所进行的135例神经外科术中送检冰冻标本的诊断,并对照相应石蜡标本的诊断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冰冻切片诊断错误9例,误诊率为6.67%。误诊病例包括:星形细胞瘤1/73例(误诊率1.4%),室管膜瘤3/4例(误诊率75%),小脑髓母细胞瘤1,5例(误诊率20%),嗅神经母细胞瘤1,2例(误诊率50%),中枢神经细胞瘤1,2例(误诊率50%),脉络丛肿瘤1,2例(误诊率50%),非肿瘤性病变1,9例(误诊率11.1%)。结论:发生在脑室外的室管膜瘤易发生误诊;小脑髓母细胞瘤、嗅神经母细胞瘤等出现滤泡样结构或表现出结节样的结构时可能与转移性低分化癌混淆;脑组织中血管畸形伴血肿形成,由于常并发出现显著的胶质细胞反应而导致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87年1月~1998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2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2例患者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65岁。病人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9例,颈背部疼痛8例,跛行、肌肉萎缩3例。体征:四肢不同程度瘫痪11例,感觉障碍18例,尿潴留6例,有病理征10例。脊髓造影10例,9例明显充盈缺损。CT扫描16例,发现肿瘤13例。MRI检查6例,均发现肿瘤。肿瘤位于颈段13例、胸段8例、腰段1例。室管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5例,神经鞘瘤2例,神经母细胞病1例,髓内血管母细胞瘤1例,胶质瘤1例,恶性神经纤维瘤1例,脊膜瘤1例。本组病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对21例胸腰椎转移瘤进行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人工椎体置换及内固定术.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岁(39~77岁).病变位于胸椎16例,腰椎5例.术前VAS评分平均7.4分(5~10分);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3例,D级6例,E级12例;术前ECOG功能分级2级1例,3级18例,4级2例.结果 所有患者无术中死亡,平均手术时间3.5h(2-5h).术中出血平均2150ml(800~5000ml).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2周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0例患者术后VAS评分平均降至3.1分(1~4.5分),1例Frankel C级没有改变,1例C级改善为D级,6例D级均改善为E级.3例患者(14.3%)于术后半年至1年复发再次手术.最后一次随访时,20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3-24个月),其中13例患者死于原发疾病(平均生存10个月),其余存活患者ECOG功能分级为1~3级.结论 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联合人工椎体置换术减压充分,症状改善明显,可有效纠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椎前后柱稳定性,改善骨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在四肢骨肉瘤切除重建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6~12月,我科应用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重建四肢骨肉瘤切除后的骨缺损共6例,男3例,女3例,平均年龄12.7 (11~15)岁。所有病例Enneking分期均为IIB期,肿瘤均位于膝关节周围,其中股骨中下段4例,胫骨中上段2例。截除的瘤段长度平均24.8 (18~35) cm。瘤段骨边界外切除后使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线片前后等中心对穿照射灭活,剂量60 Gy,平均照射30 (25~40) min。灭活后瘤段骨均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重建。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随访12.8 (6~18)个月,均未发现复发。1例因肺转移于术后6个月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发现肺转移,目前带瘤存活。5例存活病例中,除1例瘤段骨-自体骨断端末次随访时仍不全愈合外,另4例骨折端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5 (6~10)个月。存活病例下肢功能评分(MSTS)平均24.6 (22~29)分。共有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内固定断裂,2例骨关节灭活后膝关节强直,经二次手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瘤段骨射线灭活再植是重建四肢骨肉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可行方法,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8例儿童颅内室管膜瘤术后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男15例,女3例,年龄313岁(中位年龄5岁)。中位随访27个月,KPS评分≥80分者14例,KPS评分6013岁(中位年龄5岁)。中位随访27个月,KPS评分≥80分者14例,KPS评分6080分者4例。术后复发4例,其中3例死亡。未观察到严重的放射治疗副作用。结论手术是室管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部分切除和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术后放射治疗是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室管膜瘤常规行局部放射治疗,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原位复发。  相似文献   

18.
神经母细胞瘤在小儿恶性实体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其临床症状多由转移灶引起 ,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诊断较为困难 ,极易误诊。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本文对 13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进行总结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 ,男 8例 ,女 5例 ,男女之比为 1 6∶1。年龄 8个月至 11岁。中位年龄 4岁。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本组 13例病儿分别因贫血、长期不明原因发烧、骨痛、腹部包块及腹痛等原因就诊。体格及一般化验检查发现 ,13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 ,4例伴血小板减少 ,发烧 9例 ,腹部包块 2例 ,皮肤结节…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脑转移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为15%~50%[1-3],而且脑转移瘤往往为多发性,若不治疗,中位生存期仅1个月,单纯全脑放疗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到3~6个月,多数患者最后仍死于全身转移[4]。我们对25例脑转移瘤患者采用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a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2001年11月1日~2003年6月30日我科收治的25例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31~78岁,中位年龄57岁。肺癌10例,乳腺癌7例,食管癌1例,肾癌3例,胃癌2例,原发灶不明2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21例,最多病灶6个,病灶总数74个。Kar…  相似文献   

20.
后颅凹占位性病变CT影像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1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后颅凹占位病变病例,其中肿瘤114例,囊肿3例。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及室管膜瘤多发生于青少年。小脑桥脑角好发听神经瘤、脑膜瘤、胆脂瘤,往往有四脑室侧移和后移。小脑蚓部好发髓母细胞瘤,占82.4%,可引起四脑室前移。四脑室好发室管膜瘤,占80%,引起四脑室扩大。小脑半球好发血管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及多胶母细胞瘤、转移瘤,往往引起四脑室侧移及前移。后颅凹各种占位性病变都有CT影像学特征。可依据症状,与四脑室之间的关系,多可准确定位及定性诊断,本文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9.7%。定位诊断准确率提高,可进一步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