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对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进行搜集、筛选、剔除,总结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近2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类和经验总结类文献,用Excel建立数据库,从单味药和药物功效入手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初步搜集得到文献207篇,经过进一步排除和剔除,最后剩余42篇,其中涉及药物139味,共出现601味次。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味药物为丹参、黄芪、大黄、茯苓、川芎、当归、生地、半夏、白术、山药。药物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微苦为主,归经主要归脾、肾经。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化湿药。结论经过分析,从络论治慢性肾衰竭,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痰瘀毒内蕴为主,治法重在补益脾肾,祛淤化痰,化湿通络。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从微炎症状态的病理物质是炎症因子来看,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病理机制可归属于中医学毒邪、络病等范畴,属于慢性肾衰的标证。且络病蕴毒、毒邪损肾络是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病理基础,贯穿于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介绍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学说的内涵及在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和水毒证(慢性肾衰竭)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其率先提出的"毒损肾络"理论学说、不仅丰富了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理论的内涵,也拓宽了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更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于俊生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关键为"肾络瘀阻",治疗上主张运用和络法,并自拟和络泄浊方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近10年国内对于从络病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近况,指出以化瘀、泄浊、通络作为用药要点已受到广泛重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支勇  林燕  曹式丽 《天津中医药》2021,38(6):715-717
通过阐释曹式丽教授对慢性肾脏病中医病机与络病理论相关性的认识,提出慢性肾脏病以肾络病变为病机关键,倡导辛通畅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观点,阐述辛通畅络法之辛开通络、辛甘通络、辛咸通络、辛香通络、辛温通络、辛润通络等治法内涵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7.
于俊生教授在诊治慢性肾衰竭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从和解少阳、泄浊解毒;燮理升降、和中解毒;和络渗湿、泄浊解毒三个方面论治慢性肾衰竭,创立了以和络泄浊方作为和络渗湿、泄浊解毒的基础方,临床疗效显著。现通过列举于师运用和络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医案2则,来剖析此方的配伍特点,总结于师的临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七情内伤等,外因多为外感六淫邪气,邪实伤肾。其病位主要在于肾,又可累及肺、脾等脏腑。其病机特点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热、瘀血、浊毒为主。除此之外,曹式丽教授特别强调,肾络瘀阻为慢性肾脏病的共有病机,风邪入络为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因素。曹式丽教授善从络论治慢性肾脏病,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机为肾络瘀阻,主张"络以通为用",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络脉的通畅。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慢性肾风"范畴,从"风-络脉-玄府"层面论述慢性肾风的中医"因、机、证、治"。风扰肾络是本病发病的首要因素,湿热瘀毒、痹阻肾络是本病重要的病理演变,肾络痹阻、玄府开阖失司乃本病的病机本质;治疗强调病、证、症三辨相合,倡导"肾风从风论治"的治疗大法,临床当酌用风药,以辛通玄,祛邪通络,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证素特征分布及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对24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提取其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以探寻分布特征并分析脾相关证素在疾病发展中的占比及影响。结果 病位证素以肾(207例)为主,其次为脾(204例)、肝(112例)、胃(74例);病性证素以湿(215例)为主,其次为气虚(213例)、阳虚(183例)、痰(155例)、阴虚(149例)、血虚(140例);脾、湿证素在慢性肾衰竭病程中占比大,分别为脾(85%)、湿(89.58%);证素“肾”“脾”“胃”“湿”对慢性肾衰竭疾病进展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慢性肾衰竭病位多与肾、脾相关,且随着肾功能进展,脾证素占比逐渐增大,病性证素以湿为主,因此探讨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络病"学说和"风邪"理论及其在慢性肾脏病中的长期运用与实践,构建以"肾络瘀阻,脾虚风动"为主的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基本病机。故认为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以脾肾衰败为本,因"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形成"肾络瘀滞"证,而风邪是导致慢性肾衰钙磷代谢紊乱进展的重要因素。脾气虚弱,外风乘袭,潜伏于肾,鼓动肾络;脾肾衰亏,阴血乏源,阴不敛阳,阳亢化风成为病机关键。临床应重视调整脾胃之气、补肾健脾、益气扶正,建立"和络泄浊,培土宁风"为主的治疗原则,为中医辨治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且持续时间3个月,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其患者的数量在国内外呈现逐年增加,易产生并发症,治疗费用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肾脏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中医学中的络脉特点极为相似,通过对肾络理论进行了解,论述肾络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临床上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本文将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概括为脾肾亏虚导致肾络不荣、湿热浸淫导致肾络不和、瘀血阻滞导致肾络不通等,脾肾亏虚是导致慢性肾脏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湿热、血瘀是疾病进展中的病理因素。根据其病因病机在治疗上将肾络理论和中医治法的"补、清、消"法巧妙结合,具体运用补肾健脾荣络、清热祛湿和络、消瘀活血通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从而丰富了慢性肾脏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以期为临床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回顾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认识肾络结构与功能特点的基础上,将络病理论与肾性蛋白尿的诊治巧妙结合,认为肾络不和为肾性蛋白尿的总病机,分为肾络不荣、肾络不固、肾络不通三方面.治疗的关健在于"和",具体可从养肾络、固肾络、通肾络三方面论治肾性蛋白尿.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湿、湿热、湿浊、血瘀等既是因虚致实的病理产物,又是慢性肾衰竭进展加重的病理因素。孔薇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慢性肾衰竭多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临证应分清邪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重视标本同治,治则虽离不开扶正祛邪,但亦需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不同各有侧重。以健脾益肾、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多用"平补"之品以防滋腻碍胃,疾病中后期强调清热利湿。脏腑病变日久,各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瘀血阻络,临证中适当配伍活血和络药物以提高疗效,活血通络之法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16.
赵玉庸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月华  董绍英  丁英钧  许庆友 《中医杂志》2011,52(12):1000-1001
赵玉庸(1940-),男,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50载,擅长治疗肾脏病,在继承前人络病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肾脏病理,总结化瘀通络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提出慢性肾衰竭"肾络瘀阻"的病机学说,临床治疗上,注重辨证与辨病的关联,强调祛邪与扶正相伍,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初步阐述曹式丽教授对中医络病理论与膜性肾病之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性的独特认识的基础上,指出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以"风、湿、瘀、虚"为主,病位在肾络,病机关键是肾络失和,提出从络论治膜性肾病的学术观点,倡导应用辛通畅络法和养脏和络法辨证论治膜性肾病的治法理念,强调在临证组方中辨证选用调畅肾络的中药,并注重药味与药性的辨证施用等学术经验。总结其从络论治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治疗膜性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邢小一  马晓燕 《吉林中医药》2016,(4):335-337,346
马晓燕教授将肾性贫血病机概括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两虚,肾络不荣为本,内毒瘀阻,肾络不通为标。其中,内毒包含病因和病机双重概念,既是中医病因学中导致疾病发生对人体造成损害的致病因素,也是疾病发展进程中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复而诱导疾病的演变,再次侵害人体,恶性循环。内毒瘀阻、肾络不通为肾性贫血在慢性肾脏病中后期的主要病机,故以解毒、排毒、抗毒之法论治,强调"审因论治"以解毒,通腑、利尿、敷脐、药浴以排毒,扶助正气以抗毒,尤以调理脾胃为重。全方位、多途径祛毒外出,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20.
<正>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我们试从脾肾论治肾性贫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肾性贫血的病因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虚、湿、浊、瘀为标。作为先天之本,肾精不足,髓海失养,髓枯精亏,血无以生,则见血虚。肾虚及脾,脾失健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