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大细胞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改变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30只大鼠经60Coγ射线10,30,50,60Gy单次照射右腹部肝区,于照后0.5,1,2,3,6,9,12个月分批活杀,通过光镜、电镜及图像分析,定性、定量地观察了肥大细胞(MC)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0Gy组动物肝脏发生了典型的慢性纤维化病变,其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其中MC于照后1~2个月即见增多,胞体变大,尤以3~9个月为显著,并见脱颗粒现象.且MC增多和变大的高峰期恰与肝内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期相平行,而照后12个月,纤维组织胶原化时,MC则趋于减少.表明MC参与了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最后,本文作者对其可能促进或直接参与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机理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肝纤维化过程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60Coγ线照射大鼠肝区,通过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仪、宣研究了照后1年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表明,30Gy组在照射后1年内逐渐发生了放射性肝纤维化病变。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肝细胞内糖原颗凿含量进行性减少,间质中胶原纤维含量进行性增加,网状纤维于照射1-3个月呈进行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铁、牛磺酸和精氨酸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放射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铁剂在放射性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及牛磺酸和精氨酸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0Gy(正常对照)、30Gy和30Gy+铁剂、30Gy+牛磺酸和30Gy+精氨酸组。于肝区照射后1,3个月分别检测血清铁离子、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应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肝内Ⅰ、Ⅲ胶原纤维的生成及分布特点。结果铁剂能明显增加肝组织中MDA的含量和血清铁离子浓度。照射后1个月,铁剂组肝组织中Hyp开始明显增加,进而肝脏中胶原纤维产生增多。牛磺酸和精氨酸能明显降低血清铁离子浓度,减少肝组织Hyp含量。结论外源性铁剂能促进放射性肝纤维化的早期发生;牛磺酸和精氨酸可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放射性肝纤维化的病变  相似文献   

4.
放射性肝纤维化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彭瑞云,王德文,高亚兵,汪宝珍放射性肝纤维化的超微结构改变报道不多。本文作者采用Wistar雄性大鼠,经60Coγ射线局部照射大鼠肝区,动态观察了放射性肝纤维化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明:30Gy组动物在照后1年发生了放...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肝纤维化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60Coγ射线照射大鼠肝区后,不同时间分批活杀,进行肝脏病理(常规及多种免疫组化染色)研究。结果表明:单次照射病变明显重于分次照射且发生时间早;照后早期枯否细胞增多为显著,而晚期贮脂细胞增多为明显,胞浆内Ⅳ型胶原呈强阳性;纤维连接蛋白在肝纤维化早期明显增多,晚期则为胶原所取代;层粘连蛋白及Ⅳ型胶原在窦壁沉积进行性增多,可见完整基膜包绕肝窦,使之呈毛细血管化;肝细胞浆内纤维连接蛋白、Ⅲ及Ⅳ型胶原增多.最后,作者对上述肝间质成分变化在放射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C57BL/6J和C3H/HeN两种小鼠放射性肺损伤进程的异同。方法采用20Gy^60Coγ射线照射C57BL/6J和C3H/HeN两种小鼠复制动物模型,应用天狼猩红染色、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Ⅰ、Ⅲ型胶原分布、羟脯氨酸含量、纤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变化。结果照后1、3和6个月C57BL/6J小鼠肺组织病变经历炎症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胶原沉积增多,照后1和3个月F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照后6个月逐渐减少,LN表达在照后呈渐进性增加,α-SMA表达比C3H/HeN强;照后1、3和6个月C3H/HeN小鼠肺组织主要表现为间质性炎症改变,FN表达于照后1、3和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LN表达于照后1和3个月明显增强,6个月逐渐减少。结论20Gy^60Coγ射线照射成功复制易,抗放射性肺纤维化动物模型。C57BL/6J小鼠发生放射性肺纤维化,以胶原沉积增多出现早且显著为特征;C3H/HeN小鼠未发生放射性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肝辐射损伤后放射性肝炎及其纤维化的病理学改变。80年代以前,一些病理学家利用临床放射性肝炎尸检标本对其病理形态进行了描述,为静态的研究过程;80年代以后,由于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图象分折定量技术及自由基生物学等在病理学中的应用,对肝辐射损伤研究深入了一步,建立了动物模型,并从短期动态观察到长期动态研究不断完善,提出了放射性肝纤维化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发生发展规律,为阐明其机制提供形态依据,为临床放射性肝炎及其纤维化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病理学依据。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尤其是在分子水平上,尚待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8.
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肺部X线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搜集放射性肺损伤576例临床X线资料,于放疗后3个月,半年,1年摄X线片观察,对肺部X线征象演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放射性肺损伤常见X线征的发生,发展探索了一定的规律,并根据观察的结果,提出将放射性肺损伤分为渗出期,中间(过渡)期,纤维化期的建议,最后详细讨论了放射性肺损伤的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愈肝胶囊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愈肝胶囊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愈肝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对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GLO、PT;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Hyp及免疫学指标CIM、CD8、CIM/CD8的作用来说明愈肝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结果 愈肝胶囊明显减轻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改善其肝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下调肝纤维化4项指标及羟脯氨酸;使肝纤维化程度显著下降,与乙肝宁颗粒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愈肝胶囊有显著降低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反应,增强机体抗肝纤维化损伤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进展期肝纤维化可导致肝硬化,最终出现终末期肝病的临床表现。因此,及早发现肝纤维化的迹象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对防止肝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肝组织后,激活肝星状细胞,胶原分泌增多,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多,以至胶原纤维出现大量沉积,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近年来肝纤维化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逆转的。本文就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及传统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王刚  邓存良 《西南军医》2010,12(3):514-516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个复杂的过程,众多因素(外界刺激、紫外线、缺氧等)引起机体释放大量炎性因子(TNF—a、IL-6、IL-1、PDGF等)激活了各种致纤维化通路(TGF-β1、CT-GF、MAPK等)活化了肝星状细胞,上调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分泌,并使其降解减少,最终导致ECM积聚而发生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将信号从感受器传递到细胞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本文就MAPK通路与肝纤维化的发生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肝纤维化基质降解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酒精性肝病(ALD)肝纤维化基质降解的病理机制,28例ALD肝穿刺组织按其纤维化程度分为3组,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各组肝组织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MT1-MMP) mR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酶-1(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MMP-1、MMP-2、MT1-MMP和TIMP-1 mR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纤维化的中央静脉、窦周及汇管区等部位周围,且MMP-2和MT1-MMP mRNA的表达细胞有重叠,MMP-2、MT1-MMP和TIMP-1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多,而MMP-1 mRNA表达阳性细胞数减少,且以纤维化中期变化为著;MMP-1、MMP-2、MT1-MMP和TIMP-1 mRNA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为肝窦壁细胞,少数肝细胞亦呈阳性表达,提示MMP-1养活和TIMP-1增多可能是ALD肝纤维化过程中细胞外基质(ECM)沉积、尤其是Ⅰ型胶原过量沉积的病理机制之一;MMP-2和MT1-MMP在基质降解过程中可能有协同作用,其表达增多可能对ALD时中央静脉纤维化、肝窦血管化起一定促进作用;肝窦壁细胞(肝星状细胞等)为肝组织内MMP-1、MMP-2、MT1-MMP和TIMP-1的主要产生细胞。  相似文献   

14.
家兔超急性期放射性肝损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超急性期放射性肝损伤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评估MRI平扫及菲立磁增强扫描检出放射性肝损伤的时间效能。材料与方法  18只家兔随机分成 3组后均给予 4 0Gy单次X线半肝照射 ,第 1组于照射后第1d、第 2、3组分别于照射后第 2、3d行肝区MRITSE T2 WI及TSE T1WI两个序列的平扫及菲立磁增强扫描 ,同时取材做组织学检查。对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所有家兔T2 WI及T1WI平扫、T1WI菲立磁增强扫描肝组织信号强度均未发现变化。T2 W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放射性肝损伤的检出时间为照射后第 3d(P <0 .0 1) ,表现为肝组织信号强度受照区与非受照区均较T2 WI平扫时降低 ,但受照区肝组织信号强度较非受照区高 ,两者间可见分界线。所有家兔受照区肝组织在光镜下未见明确组织水肿、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征象 ,但其单位视野面积内含有SPIO颗粒的Kupffer细胞数在照射后第 3d明显低于非受照区 (P <0 .0 1)。电镜下 ,照射后第 3d的受照区肝细胞及Kupffer细胞内见线粒体明显肿胀伴局部空泡样变。结论 T2 WI菲立磁增强扫描在照射后短时间内 (照射后第 3d)即可检出超急性期放射性肝损伤 ,并能提供直观、精细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尼莫地平治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少玲  隋瑞林 《人民军医》1997,40(3):168-169
动物试验结果提示,钙拮抗剂不仅可阻止大白鼠肝纤维化的发展,而且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1,2]。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报告极少。我们采用尼莫地平冶疗肝硬变,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各种肝硬变34例,其巾肝炎后肝硬变28例,乙醇性肝硬变1例,其他原因所致5例;年龄28~62岁,平均43.8岁;男女<比为5.8:1;均经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确诊。25例做肝活俭,11例做治疗后与病理对照、肝功能按Child-Pllgh分级法”’A级21例,B级12例,C级1例。对照组19例,年龄26~63岁;钙12例,女7例;肝功能A级11例,B级8例。l.2检…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是继发于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性反应,也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量沉积是其病理特征。肝纤维化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对晚期肝纤维化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有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有逆转的可能性。近年来,随着有效的抗肝纤维化治疗的出现,肝纤维化改善的报道亦逐渐增多。抗肝纤维化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即一般治疗、心理治疗、饮食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肝移植等,其中药物治疗进展一直备受关注。现就肝纤维化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1.5T 1H -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兔血吸虫肝纤维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腹部尾蚴贴片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血吸虫肝纤维化模型,对实验动物行MR常规扫描及1H-MRS成像。按组织病理学进行肝纤维化分级,分为对照组(S0期),轻度肝纤维化期(S1期),中度肝纤维化期(S2期),重度肝纤维化(S3期)及早期肝硬化期(S4期)。通过后处理工作站重建1H-MRS图像,测量各化合物波峰峰值和波峰下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20只大白兔(实验组15只;对照组5只)成功获取1H-MRS图像,成功率20/24。随着血吸虫肝纤维化的进展,实验组水峰(H2O)峰值及水峰下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胆碱峰(Cho)血吸虫肝纤维化中后期均高于对照组(P<0.05)。水峰(H2O)峰值、水峰下面积、胆碱峰(Cho)、脂质峰(LIP)与血吸虫肝纤维化分期存在轻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5 (P<0.05),r=-0492 (P<0.05),r=0.528 (P<0.05),r=-0.466 (P<0.05);脂质(LIP)峰下面积与血吸虫肝纤维化分期呈轻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15 (P<0.05)。结论:1H-磁共振波谱功能成像技术(1H-MRS)对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分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ITSE -T2 W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超急性期放射性肝损伤的诊断与评估价值。方法  2 5只家兔随机分成 5组。除对照组外 ,其余 4组分别给予 10、2 0、3 0、40Gy单次X线半肝照射。照射后第 3天对肝区行MRITSE -T2 WI平扫及菲立磁增强扫描。分析辐照后肝组织损伤的强化特征 ,并进行组织学检查对照分析。结果 T2 WI菲立磁增强扫描在照射后第 3天能确切检出的放射性肝损伤的最小照射剂量为 3 0Gy(Ρ <0 .0 5 ) ,表现为受照区肝组织信号强度较非受照区高 ,两者间可见分界线。受照区肝组织菲立磁增强程度 (ER)的绝对值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 (Ρ <0 .0 5 )。所有家兔受照区肝组织在光镜下未见明确组织水肿、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征象 ,但其单位视野面积内含有SPIO颗粒的Kupffer细胞数在≥ 2 0Gy组明显低于非受照区 (Ρ <0 .0 5 ) ,且与照射剂量成负相关 (Ρ <0 .0 5 )。结论 T2 WI菲立磁增强扫描不仅能早期发现 (照射后第 3天 )、明确诊断超急性期放射性肝损伤 ,还可通过测量肝组织ER对损伤程度进行估测。  相似文献   

19.
电离辐射对肝脏的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离辐射可引起肝功能及肝酶学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肝脏物质代谢的改变,并产生放射性肝炎甚至肝纤维化,损伤程度存在着量效关系,其发生机制有许多观点,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缺乏有效的途径阻断纤维化发生,亦无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hALR)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血清透明质酸浓度的影响,建立了四氯化碳中毒性及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性两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的同时给予不同剂量hALR治疗,并在不同的时间点留取大量血清标本,测定透明质酸浓度。结果表明,在两种模型中hALR两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在造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均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hALR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浓度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上述结果提示,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可降低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透明质酸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