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异丙肌苷和其主要成分肌苷在体外抗多房棘球蚴和原头节的效果,运用RPMI1640作培养基体外培养原头节,后加入异丙肌苷或肌苷,使培养基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1mM,2mM,4mM,连续培养9d,结果没有发现异丙肌苷和肌苷对多房棘球蚴的原头节和小囊有杀灭作用,所以尚不能认为异丙肌苷具有杀灭金房棘球蚴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甘肃合作牦牛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感染率1.6%。病理学观察,多房棘球蚴发育不良,无生发层与原头节存在,与人体多房棘球蚴病理观察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降低流浪犬密度对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4月—2020年6月,采取聘请专业捕犬人员或由公安部门搜捕流浪犬等办法在石渠县全县范围内全年搜捕流浪犬并进行集中管理(实施安乐死)。2015—2020年,每年1次从石渠县境内的国营牧场驾车至尼呷镇(乡)(行驶距离130.5 km),沿公路观察两侧视野范围内的流浪犬,记录沿途流浪犬数量。按流浪犬数量(只)/行驶距离(km)计算流浪犬密度。分别于2016年7月、 2020年7—8月,于石渠县俄多玛、温波、宜牛、虾扎、尼呷、蒙宜、格孟等乡(镇)捕捉小型哺乳类动物,现场剖检获取脏器带回实验室,取疑似棘球蚴病灶组织提取基因组DNA, 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 (cox1),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以明确棘球绦虫虫种。根据PCR检测及测序比对结果计算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率的95%置信区间采用ClopperPearson精确法进行计算,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4月—2020年6月,石渠县全县累计搜捕并集中管理流浪犬41 446只,每年集中管理流浪犬数量分别为26 570、 4 377、 5 656、 4 100、 743只。2015—2020年,石渠县的流浪犬密度分别为0.80、 0.04、 0.06、 0.04、 0.05和0.05只/km。2016年7月,共捕获小型哺乳类动物261只,其中鼠兔192只,田鼠69只。PCR检测结果显示,棘球蚴阳性14只,其中田鼠8只,鼠兔6只;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11.6%(8/69, 95%CI:5.1%~21.6%);鼠兔多房棘球蚴感染率和石渠棘球蚴感染率均为1.6%(3/192, 95%CI:0.3%~4.5%)。2020年7—8月,共捕获小型哺乳类动物270只,其中田鼠223只,鼠兔47只,PCR检测结果显示,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5%(1/223, 95%CI:0~2.5%);鼠兔未检测到棘球蚴感染。2020年石渠县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率较2016年显著下降(P 0.01),鼠兔多房棘球蚴感染率及石渠棘球蚴感染率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流浪犬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多房棘球蚴病流行区,控制流浪犬可显著降低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伊宁县阿恰勒发现伊犁田鼠感染多房棘球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尼勒克县孟玛热勒林场发现伊犁田鼠 (Microtusilaeus)感染多房棘球蚴 (Echinococcus maltilocularis)为线索 ,伊犁州鼠防监测组 2 0 0 0年 6月~ 8月对伊宁县阿恰勒的科库尔琴和库尔赛塔乌勒山间沟谷进行了伊犁田鼠感染多房棘球蚴调查。该谷地南部和孟玛热勒林场博尔博松沟相连 ,北部与精河县大河沿子冬草场毗邻 ,调查地区位于北纬 4 4°13′~ 4 4°17′,东经 82°0 0′~ 82°15′,海拔高度在 180 0~ 2 4 0 0 m之间。伊犁田鼠多分布在沟谷冲积坡黑土层 ,鼠密度相对较高并呈点状分布于牧民牛羊圈附近或与长尾黄鼠共处同一栖息地。1…  相似文献   

5.
取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病的20只达乌尔黄鼠和1只中华鼢鼠及20只实验感染该病的小白鼠病肝为材料作眼观和镜检,将前二者的病理变化同当地病人切除的多房棘球蚴肝病理变化作比较,结果是鼠类,人体中均以巨块型囊肿占多数,结节型和混合型少见,从肉芽肿形成和组织病理演变过程鼠、人的病变基本相似,所不同者仅是前者囊泡内原头节数目多,可达百个以上,生发层较厚,而后者囊泡内原头节很少或无,仅能见到不完整的生发层。经观察分析,主要是因宿主的适宜与不适宜所致。从组织病理学又一次证实,在宁夏地区鼠类、人体的多房棘球蚴病的虫原是同种的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期引起的。这给进一步研究多房棘球蚴的诊断、治疗和免疫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与绵羊多房棘球蚴的自然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四川石渠县牦牛、绵羊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牦牛的感染率6.7%,绵羊7.7%,对9例标本的观察表明,多房棘球蚴在家畜肝脏发育不良,没有育囊与原头节。其大体形态与组织病理改变与人肝多房棘球蚴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疆察布查尔县多房棘球绦虫流行区中间宿主——小型啮齿类动物的感染和分布情况,确定多房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种类,为当地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选择加尕斯台乡、琼博乐乡、四师和都拉塔口岸等4个调查点,使用板夹、弓形夹捕捉小型啮齿类动物。根据外形特点并结合头骨形态鉴定小型啮齿类动物的种类。取捕获的小型啮齿类动物疑似感染的肝脏分别进行HE染色及PCR方法扩增并测序确定其感染情况。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群小型啮齿类动物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调查共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595只,经形态学鉴定分属7个种,其中普通田鼠464只、小林姬鼠84只、柽柳沙鼠14只、大沙鼠14只、坦氏鼹形田鼠8只、灰仓鼠6只和红尾沙鼠5只。67份疑似感染的肝脏样品可见多房棘球蚴病灶,HE染色结果显示,病灶组织可见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CR扩增结果和序列比对表明,该67只小型啮齿类动物均为多房棘球蚴感染,总感染率为11.3%。各种的感染率分别为普通田鼠12.8%(57/464)、小林姬鼠3.6%(3/84)、柽柳沙鼠1/14、大沙鼠2/14、坦氏鼹形田鼠2/8、红尾沙鼠1/5和灰仓鼠1/6。普通田鼠的感染率与小林姬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普通田鼠与其他5种小型啮齿类动物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个调查点中,以琼博乐乡捕获的小型啮齿类动物的感染率最高,为12.3%(49/398)。结论新疆察布查尔县所捕获的小型啮齿类动物主要为普通田鼠和小林姬鼠,前者多房棘球蚴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EdU(5-ethynyl-2'-deoxyuridine)标记多房棘球蚴体内成体干细胞(neoblasts)的方法,用于观察其细胞形态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法从多房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代细胞,分别对原代细胞和多房棘球蚴进行EdU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EdU阳性细胞。结果用建立的EdU标记方法检查多房棘球蚴体内成体干细胞,EdU阳性细胞体积较小,细胞核较大,呈球形或近球形。在成熟的原头节头节中,E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其中后端,呈分散分布,且原头节头节是否外翻在EdU阳性细胞数量上无明显不同。同时,大多数EdU阳性细胞也表达磷酸化组蛋白H3。结论建立的EdU标记多房棘球蚴成体干细胞的方法可靠,简单,易操作,为该细胞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高分辨质谱数据非依赖性全扫描采集(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蛋白组学技术鉴定多房棘球蚴病小鼠不同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蛋白,寻找其中可能与多房棘球蚴病致病相关的关键蛋白。方法 分离多房棘球蚴病青海田鼠体内原头节,用原头节感染雌性昆明小鼠(6~8周龄)进行造模。小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注射约3 000个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小鼠培养1年后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另取实验组小鼠肝脏病灶组织(病灶组)、病旁组织(病旁组)及对照组小鼠正常肝脏组织(正常组)进行蛋白DIA定量分析并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在病灶组与正常组间检出1 020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671种上调蛋白、349种下调蛋白;在病旁组与正常组间检出495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27种上调蛋白、168种下调蛋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蛋白参与过氧化物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脂肪酸降解等重要通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及PPAR信号通路与肝损伤相关,在这两条通路中共筛选出脂肪酸转运蛋白1(Fabp1)、肝衰竭与长链脂酰CoA合成酶(Acsl1)、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ox1)、三羟酰辅酶A脱氢酶(Ehhadh)、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b(Acaa1b)等几种可能与多房棘球蚴病致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这些差异蛋白在实验组小鼠体内表达量均显著下调。结论 多房棘球蚴病小鼠肝脏内有大量蛋白质差异表达,其中Fabp1、Acsl1、Acox1、Ehhadh及Acaa1b等蛋白可能与多房棘球蚴病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部多房棘球绦虫动物宿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在新疆北部泡型包虫病流行地区的农村牧区以及山地和草原地带进行多房棘球绦虫终宿主和中间宿主调查的结果。采用槟榔碱导泻法检查 30 5只家 (牧 )犬 ,在 5 2只犬中检出棘球绦虫成虫 ,感染率为 17%。对所获 13974条虫体进行鉴定的结果 ,皆为细粒棘球绦虫。表明在新疆北部泡型包虫病流行地区 ,家犬不是多房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检查啮齿目动物 31种 5 16 3只 ,食虫目动物 4种 2 6 1只和兔形目动物 2种 196只。在西部天山地区捕获的伊犁田鼠和塔尔巴哈台山地区捕获的水鼠平中发现多房棘球蚴感染 ,表明这两种鼠类是当地多房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属于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林紫薇  郑萍 《胃肠病学》2011,16(2):112-114
瘘管是克罗恩病(CD)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许多临床试验证实英夫利昔对瘘管型CD安全有效.对传统治疗方案无效者,早期规律给予英夫利昔可很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复发.对单药治疗效果不佳者,联合英夫利昔和内外科治疗可提高疗效.本文就近年英夫利昔治疗瘘管型C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黄素诱导急性胰腺炎胰腺细胞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潘亮  袁耀宗等 《胰腺病学》2002,2(4):214-217
目的 从凋亡信号传导的角度探讨中药大黄素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非治疗组,大黄素组,以腹腔注射雨蛙肽物方法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后6,24,48,72,96小时处死大鼠。应用HE染色比较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Tunel法检测胰腺细胞凋亡指数,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凋亡调控基因Bak和BaxmRNA表达。结果 大黄素干预治疗急性胰腺炎后96小时淀粉酶值显低于未治疗组,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显高于未治疗组,凋亡调控基因BakmRNA的表达与未治疗组之间无显性差异。而BaxmRNA的表达显高于未治疗组。结论 大黄素治疗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可能与干预凋亡调控基因有关。诱导凋亡调控基因Bax表达增强可能是干预凋亡信号传导的重要机制,而与Bak基因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3.
包虫病主要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由于受手术复发、死亡等手术水平的限制,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每年药物治疗的数量远大于手术治疗数。药物在术前缩小病灶、减轻痛苦,延长患者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新剂型的动物及临床治疗包虫病现况,为探索包虫病药物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88名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结核科护士平均年龄为(33.04±9.07)岁,工作年限(12.70±9.04)年,每月夜班数(4.25±2.25)个.本研究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问卷分为8个维度,共有61个条目,采用分量法计分.其中,没有压力1分,压力程度一般为2分,压力程度较高为3分,压力程度非常高为4分,可能的得分范围为61~244分,分数越高,表明护士所承受的压力越大.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方法,取得知情同意.由研究者亲自发放调查问卷,30 min后当场收回.本次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88份,有效88份,有效回收率97.8%.结果 (1)结核科护士压力源总体得分为(154.81±36.03)分.(2)压力源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结核护理专业特殊性的问题(3.07±0.81)分;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2.88±0.81)分;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2.67±0.78)分;社会环境带来的问题(2.63±0.78)分;护理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2.55±0.74)分;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2.52±0.68)分;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2.45±0.74)分;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1.89±0.64)分.(3)得分排在前10位的压力源条目分别是:长期接触排菌、耐药肺结核患者(3.55±0.78)分;担心自己患上结核病(3.47±0.88)分;同伴被确诊患上结核病(3.36±0.89);担心消毒防护设施的效果(3.28±0.94)分;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3.21±0.95)分;工作环境差(3.18±0.92)分;病区拥挤(3.02±1.07)分;收入差距大(2.98±0.94)分;工作量太大(2.97±0.94)分;经常倒班(2.94±1.03)分.结论 结核科护士承受着较高的工作压力,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护士积极应对,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5.
To investigate erythroid colony formation in polycythaemia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 thrombocythaemia,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21 subjects, including 13 normal volunteers (N), 30 patients with Primary Proliferative Polycythaemia (PPP), 35 with Idiopathic Erythrocytosis (IE), 19 with Secondary Polycythaemia (SP), 10 with Primary Thrombocythaemia (PT) and 14 with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ST); BFU-E colony formation from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as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medium only, medium plus a source of burst-promoting activity (BPA) and medium BPA, plus erythropoietin (Ep). In the presence of medium only, practically no colonies were seen in cultures from N and SP, while a variable number was observed in cultures from PPP, IE and P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as follows: N v PPP; IE v PPP; SP v PPP; N v PT; ST v PT. Such differences persisted in the presence of BPA, but disappeared when Ep was added to the cultures. Further experiments, plating non-adherent mononuclear cells in a chemically defined serum-free medium, confirmed the growth of tiny erythropoietic colonies from circulating stem cells of patients with PPP and PT, in the absence of BPA and EP.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useful criterion to differentiate PPP, as a group, from other types of polycythaemia; individual cases of IE may need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相似文献   

16.
17.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nitrite-induced effects o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in vivo are not clear. The goal of the work described her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xanthine oxidoreductase (XOR) in the 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ctivities of nitrite in rats in vivo. Arterial thrombosis was induced electrically in rats with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by partial ligation of the left renal artery. Sodium nitrite (NaNO2, 0.17?mmol/kg twice daily for 3 days, p.o) was administered with or without one of the XOR-inhibitors: allopurinol (ALLO) and febuxostat (FEB) (100 and 5?mg/kg, p.o., for 3 days). Nitrite treatment (0.17?mmol/kg),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OHb, nitrite/nitrate plasma concentration, resulted in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hrombus weight (TW) (0.48?±?0.03?mg vs. vehicle [VEH] 0.88?±?0.08?mg, p?p?ex vivo using collagen-induced whole-blood platelet aggregation (70.5?±?7.1% vs. VEH 100?±?4.5%, p?2 generation was fully reversed by both XOR-inhibitors. In addition, nitrite decrease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ncentration (0.47?±?0.13?ng/ml vs. VEH 0.62?±?0.04?ng/ml, p?In vitro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nitrite (1?mM) was reversed by FEB (0.1?mM) under hypoxia (0.5%O2) and normoxia (20%O2). Nitrite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coagulation parameters. In conclusion, the nitrite-induced anti-platelet effect in rats in vivo is mediated by XOR, but XOR does not fully account for the anti-thrombotic effects of nitrite.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开展风险监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2014年版)》的要求,在全国所有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共设立457个国家级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常住居民、流动人群、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及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等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结果 2015年全国457年监测县(市、区)共开展本地常住居民血吸虫血清学筛查共133 350人,发现血检阳性者4 468人,其中4 457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71人,主要为中、老年组的渔船民和农民;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5%。共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85 047人,发现血检血吸虫阳性者977人;其中966名血检阳性者接受了血吸虫病原学检查,发现病原学阳性者16人;监测点流动人群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2%;浙江、湖南、湖北省和安徽省在监测点流动人群中发现了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2015年所有监测点均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监测点共检查家畜13 406头,查出血吸虫感染家畜(牛)5头,监测点家畜总的血吸虫感染率为0.04%。监测点共调查各类环境面积22 295.13 hm2,查出有螺环境面积7 426.63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7 hm2,分布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在除湖北省和广东省以外的监测点发现了钉螺复现环境82.22 hm2;所有监测点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常住居民总的血吸虫感染率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态势;流动人群中存在输入性血吸虫感染者。牛仍是主要的血吸虫感染家畜。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但钉螺分布仍面广量大,且仍有新发现和复现有螺环境。各地应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敏感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