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的关系一直是国际法领域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了正确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主权的性质、主权与主权权利的不同概念及相互关系.笔者认为,主权权利区别于主权的特征在于,不仅其自身具有可分割或可让与性,而且可与主权相分离,甚至全部主权权利的不能行使也不构成对主权的否定.以此为基础,本文将主权与国际法的关系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国家主权与国际法相互依存的关系、国际法对主权权利的丰富、发展和限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政治主权的基本内涵是一种最高管辖权,依据一国宪法的规定由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等部门)加以行使;法理主权(即广义的"法律主权")则体现了对最高宪法权力和主权平等的国际法准则的承认,它与政治主权实为一体两面.因此,如同其他民主国家,英国的真正主权者是英国人民,依据(不成文)英国宪法,由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分别行使各自领域的最高管辖权即政治主权,其中议会下院享有的最高立法权即狭义的"法律主权"实为英国政治主权的一部分;不同的是,由于传统形成的宪政特征,下院享有的最高立法权形式上不受其他政府部门的制衡.然而,下院既不是英国主权的最终拥有者,也不是它的唯一行使者.  相似文献   

3.
对主权概念在国际法上地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是一个古典的范畴。有关主权的概念不仅是国际法理论架构中的基石,而且是民族国家共同体得以存续的价值基础和秩序保证。几百年来,有关主权的争论从未间断和停止过。但是对主权的国际法体系外批评意见不足以证伪主权的国际法地位。因此,现时检视主权的国际法地位极有必要,这将有助于明晰主权概念的重要价值,确立主权在国际法上无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 ,西方逐渐取得了这一进程中的强势地位 ,导致“新干涉主义”思潮的泛滥。国家主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国家主权始终是国际法的基础和核心 ,全球化并非要求人权国际保护的扩大。为顺应变动中的国际法 ,主权是可以限制的。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国际法相比,现代国际法确认和维护国家主权,包括确认和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政治经济文化主权、主权管辖和主权豁免等。现代国际法也约束和限制国家主权,否定绝对主权,国家主权必须接受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条约的约束和限制。国际法与国家主权将互相制约、长期共存,国际社会必须在妥为顾及国家主权的情形下建立国际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6.
人权的发展和演变已经使得今天的人权观念认为 ,人权具有国际性 ,人权受国际法的保护 ,人权原则也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威斯伐利亚主权传统认为主权是最高的权威 ,主权分为对外的独立权和对内的最高权 ,但今天这一观点已经有所发展 ,主权不仅可分为对外的独立权和对内的最高权利 ,还可以加上两个角度 ,即国际法主权和互相尊重主权。主权原则和人权的国际保护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人权及其保护 ,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的范围。一个国家和人民对内没有权威 ,对外不能独立 ,就不可能真正地享有人权和人权保护  相似文献   

7.
马小军在《国际展望》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领土是国家主权赖以体现的最基本物质空间,国家主权因为其以领土为物质基础才具有现实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国家领土主权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和限制,但建立在领土主权之上的国家主权,仍旧是国际关系的基石,国家领土主权不可侵犯仍是现代国际法的最重要原则。就此而言,今天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与安全。  相似文献   

8.
海事司法管辖作为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方式,是国际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习惯国际法,我国在相关海域依托主权、主权权利和历史性权利享有不同的司法管辖权。近年来我国周边海域海洋权益争端频发,以司法手段保护国家主权开辟了海洋权益维护的新思路。最高人民法院已通过司法解释规定了我国在管辖海域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海事司法管辖内容。在管辖海域内进行海事司法管辖既可以彰显国家主权,又能够强化我国所享有的主权权利和历史性权利,维护其他海洋利益,为未来我国通过谈判等合法手段解决海洋争端积累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9.
现代法律体制下,人权既是国内法调整的对象也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调整领域,基于国际社会的主权性和人权问题的敏感性,在现代国际法上人权与主权冲突不断.主要体现在国际法若干基本原则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而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也是改善国际关系推动国际人权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主权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家主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可以提出两个新概念:国家主权的本质与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主权的本质是对国家主权的理论表述,国家主权的行使是对国家主权的实践表现。在国家主权发展的历史中,主权本质与主权行使不仅具有同一性的一面,而且具有分离性(矛盾性)的一面。人们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以及国家主权理论的发展是基于对主权同一性的认识,而主权的困境则是由实践中主权本质与主权行使的分离性所导致的。区分国家主权的本质与国家主权的行使,有利于解决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主权所面临的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对国家主权演化规律的分析 ,认为在全球化时代 ,国家主权这一概念尽管受到某些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挑战 ,但更确切地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与国际共同责任 ,趋于更加平衡的结构 ,主权行为更积极地服从于国际共同利益。因此对随着国家间依赖关系加强而出现的国际组织对国家主权的“侵蚀”现象应做积极评价。当然 ,作为一体化程度并不高的广大非西方国家 ,在以限制国家主权为代价而享有全球化利益时 ,必须警惕新的西方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权是国际法中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概念 ,也是全部国际法问题的基础。文章立足于对国家主权本质的认识 ,力图说明主权的存在及运行状况 ,从而阐明主权是国际法的基石 ,是国际社会良好运转的前提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当前,传统的国际法体系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适应性的变革,国际法必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国际法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主权原则将受到更大的冲击;呈现成文法化和刑事化趋势等。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主权的国内和国际内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主权的实现也和一国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各国国际私法的主权特色也会不同。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结合法律选择中的主权因素,分析了主权的属地管辖和属人管辖在传统国际私法"规则"中的重要分量,而在美国"冲突法革命"理论中,由于强调了实体法的内容和法律选择政策的考虑,从而体现了国际私法"方法"中不同的对内主权内涵。并认为在现代国际私法中,法律选择因各国特殊的法律选择政策考虑,对法律选择方法的采用和规则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就法律选择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国际法地位之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渐进发展,国际社会也由单纯的国家间体制正逐步走向国家间体制和超国家体制并存的时代。受此影响,国际法的普遍性、规范性、效力性增强,国际公共体管制范围扩大,国际法逐渐向有组织的国际社会的法律发展。然而,国际法要进化为“世界法”仍只是遥远的理想,国际法的核心概念仍然是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16.
主权概念产生于国家型构的需要,随后又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准则。在人类社会迈入20世纪之后,主权概念受到诸如主权消亡论之类的诸多挑战。但实践证明,主权概念在其数百年的演进历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元价值却是任何挑战都不可动摇的,即便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主权概念的国家型构、社会安全、人权保障、公意凝聚与国际和平等基本价值,仍然是国内政治乃至国际政治得以维系的价值基础;如果拆除国家主权这根支柱,不仅国家这座大厦将顷刻倒塌,而且国际政治也势必堕落为弱肉强食的无政府状态。为此,有必要对主权概念进行正本溯源,重申主权概念的基本价值,使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重新回缚于国家主权的价值基础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7.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揭示的法律事实蕴含着丰富的国际法理,包括中国先占取得钓鱼岛领土主权、“条约必须信守”捍卫着中国的领土主权、割让和时效理由不能支撑日本的主权主张、“非法行为不产生权利”拒绝日本的领土声索等.白皮书揭示的法律事实也清晰地表明:日本的“无主地先占”主张在国际法上不能成立,其“实际控制”没有达到“有效控制”的国际法要求.中国应积极运用《白皮书》揭示的法律事实及其蕴含的国际法理,驳斥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与领土声索,让国际社会认清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的真谛,促进争端的外交解决;同时,中国应继续强化对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的实际控制,为日后时机成熟时争端的法律解决进一步充实国际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