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步行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出行方式,其在机动化时代的地位逐渐回归并且在社区尺度意义凸显,可以说是市民的日常生活.以步行目的地对步行出行可能生的影响为研究问题,以步行出行主要目的地的日常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466份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从使用频率、使用多样性、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3个方面分析了市民以步行方式使用日常服务设施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步行出行需求满足度的社区可步行性评价方法.最后,以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为例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其设施布局改善建议以提高其可步行性.研究结论为: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施的服务水平;可步行性的评价可以为设施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金兰  陆伟  孙佩锦 《新建筑》2022,(4):100-105
可步行性是建成环境支持和鼓励行走程度的综合性指标。目前,国内尚未开发和应用一种本土化的对可步行性进行测度的方法。首先,在研究总结国外可步行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宏观层面的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再利用街景图像识别技术,建立微观层面的可步行性测度方法,从而实现对不同空间分析单元进行可步行性的测度。进而,利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可步行性与居民步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验证其有效性。最后,根据可步行性测度方法的有效性检验结果,对大连市行政街道的建成环境进行可步行性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的可步行性呈现中部地区高,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测度方法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水平对于 促进绿色健康的步行出行方式及提升居民 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步行性测度方 法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 一。根据影响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从步行 环境感知、步行空间可达性和社会文化因 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进 行总结和比较,认为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 陷。建议应针对国内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 行为特征,深入研究步行性测度计算方法 的改进和提升,细化研究人群,提高测度的 准确性。同时应考虑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 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步行性测度的 影响,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便捷性、 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城市建成环境步 行性综合测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步行性测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步行性在当代美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步行城市是美国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接着介绍了目前较流行的测度步行性的方法——基于日常设施配置的步行指数,包括单点步行指数和面域步行指数两个层面;然后对步行指数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相关研究作了梳理.最后指出步行指数可以为我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日常设施配置合理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是与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居 环境空间,但车行优先理念指导下的“封闭 社区”模式为城市发展带来困境;存量发展 导向下,城市形态向步行优先转变成为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在构建基于马斯洛理论 的步行需求层级基础上,探讨一种全面、便 捷的可步行性环境分析方法。以回龙观住区 为对象,分析内容分为住区规划与街道设计 2个层面,共7类因素,前者侧重客观物质环 境,包括土地利用多样性、道路连通性、日常 服务设施可达性;后者侧重主观步行环境体 验,包括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愉悦性。 方法上,通过测绘、POI下载、问卷等多种手 段获取源数据;借助GIS重点分析日常服务 设施可达性,采用李克特量表获取步行满意度。得到结论:住区规划层面,回龙观土地利用与道路联通特征对步行出行的支撑力度较低; 设施整体可达性良好,但地铁、医院、公园、文化健身设施的可达性差。街道设计层面,整体步 行环境满意度较高,与道路物理设施建设相关的环境因素满意度高于涉及城市管理与设计的环 境因素。两个层面的研究均显示,步行环境在空间上不均衡,表现为西优于东、内优于外。  相似文献   

6.
侯智文  白洁 《城市住宅》2022,29(1):80-82
以呼和浩特市关帝庙街片区为例,基于步行友好理念,运用步行指数计算法计算出发点与设施点间可步行性得分.研究表明,配套设施的丰富程度、空间分布和服务质量均为影响居民步行使用配套设施的因素.因此,丰富步行范围内的设施类型、建设社区综合体、提高设施服务质量是促进健康出行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7.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上海市新一轮单元规划要求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重点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采用步行指数方法,试图揭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新一轮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可步行性较高的街坊主要分布在老西门街道和半淞园路街道;单元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并可为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 挑战。鉴于步行的多重价值,营造适老社区步行 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基于成都市1 012 名老年人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 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了各个步行环境指标的 重要性,并进行了重要性—绩效分析,明确了步 行环境指标的改善优先级。研究结果显示,社 区街景、生活服务设施可达性、步行道宽度和座 椅可及性是影响老年人步行满意度最为显著的 四个指标,而老年人对于十字路口间距和步行 道连通性这两个指标的关注较为有限。座椅可 及性、社区街景、商业中心可达性和休闲设施可 达性需要优先改善。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有针 对性的社区适老步行环境改善策略,旨在为未 来的政策设计和养老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陆伟  徐伟星  吴亮 《室内设计》2020,(5):100-108
地铁线路联系着城市内部的各大商 业区,促进商业服务设施向站点附近聚集。 而站点与步行行为紧密相连,提高站域可步 行性对地铁使用者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品质的 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商服型地铁站域 内设施功能复杂、人口流动频繁的特点,从 表征功能、内部结构与环境两个层面对站域 可步行性进行研究。在表征功能层面下,采 用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 的步行指数来进行评价;在内部结构与环境 层面下,则是将步行网络属性和行人感知评 价的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选取大连 市典型的商服型地铁站域内步行空间为研究 对象,通过结合两个层面的评价方法来探寻 对站域可步行性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并针 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提升城市品质重要举措,同时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为居民提供了在日常生活和发展中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服务。而对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覆盖范围分析和补充配置研究,需要落到中微观层面的分析中,且随着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综合考虑的影响因素也不断增多,街区的开放性、路网结构的通达性、人的行为特征等因素均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产生影响。本文依托ArcGIS空间分析,讨论数据在不同精度下对空间分析的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并基于ArcGIS构建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以北京某片区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为例,探讨片区内社区医疗卫生设施补充配置的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探讨适应老年人需求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步行指数方法国际认可度高,但针对我国国情且专门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应用实践尚未充分展开.以上海市为例,选取三个布局模式不同的典型社区,确定19种社区服务设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使用特征,以此为支撑,改进步行指数评价方法,从整体和分设施两个方面分别对案例社区的设施布局开展适宜性评价.并结合老年人对设施使用满意度的空间分布结果,验证步行指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运用改进的步行指数方法对社区服务设施布局进行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具有有效性.从研究案例来看,设施布局方面,沿街分散布局为主的延吉社区适宜性最高,以高便利度受到老年人青睐,联洋社区设施的过度集中和江桥社区的设施不足导致两者适宜性较低;设施类型方面,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如托老所、助餐中心等的配置数量明显不足,有待进一步配置完善.  相似文献   

12.
提升空间品质和街道活力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利用街景图片、百度热力图等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分析技术,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空间品质测度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大规模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街道空间品质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广州历史城区街道空间品质呈“中心高—外围低”圈层式分布特征,且高品质街道和低品质街道集聚特征显著;(2)广州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综合品质与街道空间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且街道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街道空间活力受多个街道空间品质指标的综合影响,步行可达性、设施密度、设施混合度、天空开阔度、界面围合度、可步行指数和社交界面指数越大,交通标识占比越低的街道活力越高。除直接效应外,街道空间品质各维度指标中绝大多数指标对街道活力还具有间接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步行活动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进步行活动是健康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关键任务之一。本文基于北京市典型社区居民步行活动的一手调查数据,从社区设计的3个关键要素——设施邻近性、交通通达性、空间场所性,讨论社区设计对步行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这3个社区设计要素对各类步行活动的频率与时长影响显著,但对步行活动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方式各异;第二,社区设计要素对步行活动频率的影响比对步行时长的影响更显著;第三,随着步行出行必要性的减弱,社区和个体层面步行特征的异质性与对社区设计的质量需求都在提高。这些研究发现对规划和建设健康城市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日常活动机会与其健康水平息 息相关。街道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对 其活动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为明晰老年人日常 活动的街道环境影响因子,提高活动出行质量, 从可行能力视角切入,将老年人日常感知的活动 机会作为因变量,街道可步行性(街道连通性、 街廓尺度、步行安全性)、生活性(设施密度及 丰富度、设施可达性)以及美学性(街道绿化、 界面连续性)三个维度特征数据作为自变量,运 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街道环境要素对活 动能力水平的作用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不同维度街道环境要素对不同类型活动能力差 异显著,对比街道美学性环境要素,街道可步行 性、生活性要素是影响老年人活动能力的主导方 面。其中,在步行性维度,停车方式对活动能力 至关重要,整合度次之;在生活性维度,商业设 施可达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十分关键,设施种类次之,此外设施数量与休闲和医疗设施可达性对 活动能力的作用效应也不容忽视。据此,为提高老年人活动水平,选取两个典型案例提出针对性 的街道环境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向量,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最后,以重庆典型住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提高住区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吴岩  刘艺琪 《南方建筑》2024,(3):108-114
结合城市空间形态、老年人步行能力,精准划定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影响范围并对其服务性能进行评价,探索科学高效的研究方法与工具。选取郑州市某老年步行友好区域作为研究范围,构建步行行为-城市空间关联模型,对老年人的步行行为进行仿真模拟,结合路网形态、住区分布划定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影响域,对其覆盖能力、均衡性、可达性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表明,步行友好区域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能满足使用,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均衡性和服务能力相对较差;不同路段可达性差异较大。通过增设卫生服务设施、加强周边养老设施建设,提高道路网络密度等策略进行优化,改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使用的可步行性对于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出行十分重要。本文以哈尔滨群力新区3个社区为研究案例,从城市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距离衰减规律特征方面,探讨了步行与服务设施之间的关联特性,并从单点步行指数和面域步行指数两个层面,提出了城市日常社会服务设施的可步行性评价模型和规划布局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承灏  韩沛 《重庆建筑》2021,20(2):17-20
为了兼顾高架桥下停车使用和环境改善需求,该文通过分析高架桥下停车空间的使用主体与活动需求,结合文献归纳、调查问卷、层次分析法,构建以物质环境、文化特色、步行环境、停车偏好、停车管理、停车选址为评价准则的高架桥下停车空间使用评价体系.并对青岛市胶宁高架桥沧口路段展开实例研究,分析发现该路段综合评价良好,但在文化价值利用、桥下步行环境、功能多样性、公众参与方面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19.
魏东  喻冰洁  杨林川 《新建筑》2024,(1):98-103
步行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日常活动和交通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步行时长这一重要的强度表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本尺度建成环境要素。文章利用成都市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单日步行时长,采用街景图像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测算多种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步行时长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道路密度、NDBI、休闲设施数量和绿视率等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对老年人步行时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从“生活圈”“公共空间”及“慢行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鼓励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适老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提高城市步行环境质量是改善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一环。可步行性(Walkablity)是评价城市步行环境质量的一种测度,明确其研究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及相应指标有助于指导城市实践。在此背景下,利用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原始文献三千余篇,借助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生成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形成五个话题聚类。通过精读各聚类重点高被引文献,将五个聚类分为了“发展阶段”和“分支话题”两个维度进行具体讨论,剖析其研究要点。梳理了可步行性研究发展脉络,并对可步行性测度指标及方法进行了总结,能为当下城市更新策略提供借鉴,对我国城市可步行性测度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