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选取大庆市设施布局、路网形态各异的老龄化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可步行性展开研究。宏观与微观层面建立社区可步行性综合测度模型,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的测度评价;中观层面应用步行指数的方法对设施分布及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步行性综合测度模型和步行指数可以较好的反映社区的可步行性;土地利用多样性、路网结构方式、设施分布及步行环境质量等因素都影响社区步行友好水平。建议:对于社区规划:构建合理路网结构,增加社区用地多样性,打造良好步行环境,提升老年人步行舒适性和愉悦性。对于建成社区:调整现有道路空间,优化停车空间和停车方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测度方法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水平对于 促进绿色健康的步行出行方式及提升居民 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步行性测度方 法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 一。根据影响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从步行 环境感知、步行空间可达性和社会文化因 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进 行总结和比较,认为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 陷。建议应针对国内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 行为特征,深入研究步行性测度计算方法 的改进和提升,细化研究人群,提高测度的 准确性。同时应考虑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 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步行性测度的 影响,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便捷性、 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城市建成环境步 行性综合测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向量,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最后,以重庆典型住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提高住区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敏  梁爽 《福建建筑》2023,(2):13-17
步行是人们最基础的出行方式,而出行工具的多样化,步行环境的品质下降,导致人们的步行出行意愿有所降低。鼓励低碳出行是近年来不断被提及的话题,对步行性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收集国际上已有的典型步行性测度研究方法,从多源数据、步行活动观察记录、步行环境感知三种研究方式切入,列举多种相关研究方法,从而对不同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在研究方式上,基于多源数据的研究方式在数据获取上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是目前较为前沿且高效的方法;基于步行环境感知和基于步行活动观察的研究方式,则更加侧重通过使用者的感受,对步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提高城市步行环境质量是改善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一环。可步行性(Walkablity)是评价城市步行环境质量的一种测度,明确其研究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及相应指标有助于指导城市实践。在此背景下,利用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原始文献三千余篇,借助文献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生成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形成五个话题聚类。通过精读各聚类重点高被引文献,将五个聚类分为了“发展阶段”和“分支话题”两个维度进行具体讨论,剖析其研究要点。梳理了可步行性研究发展脉络,并对可步行性测度指标及方法进行了总结,能为当下城市更新策略提供借鉴,对我国城市可步行性测度方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城市主义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潮与运动,其规划设计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活动的支持,对当下城市规划如何干预人群步行活动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对新城市主义理念及其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促进步行活动的基本理念与设计策略。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分析新城市主义发展模式的步行绩效,进而归纳出建成环境的临近性、连通性、场所性等特征对步行干预的积极作用。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城市和社区两个层面提出步行干预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策略在我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居住区是与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居 环境空间,但车行优先理念指导下的“封闭 社区”模式为城市发展带来困境;存量发展 导向下,城市形态向步行优先转变成为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在构建基于马斯洛理论 的步行需求层级基础上,探讨一种全面、便 捷的可步行性环境分析方法。以回龙观住区 为对象,分析内容分为住区规划与街道设计 2个层面,共7类因素,前者侧重客观物质环 境,包括土地利用多样性、道路连通性、日常 服务设施可达性;后者侧重主观步行环境体 验,包括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愉悦性。 方法上,通过测绘、POI下载、问卷等多种手 段获取源数据;借助GIS重点分析日常服务 设施可达性,采用李克特量表获取步行满意度。得到结论:住区规划层面,回龙观土地利用与道路联通特征对步行出行的支撑力度较低; 设施整体可达性良好,但地铁、医院、公园、文化健身设施的可达性差。街道设计层面,整体步 行环境满意度较高,与道路物理设施建设相关的环境因素满意度高于涉及城市管理与设计的环 境因素。两个层面的研究均显示,步行环境在空间上不均衡,表现为西优于东、内优于外。  相似文献   

8.
陆伟  徐伟星  吴亮 《室内设计》2020,(5):100-108
地铁线路联系着城市内部的各大商 业区,促进商业服务设施向站点附近聚集。 而站点与步行行为紧密相连,提高站域可步 行性对地铁使用者的日常出行和生活品质的 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商服型地铁站域 内设施功能复杂、人口流动频繁的特点,从 表征功能、内部结构与环境两个层面对站域 可步行性进行研究。在表征功能层面下,采 用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 的步行指数来进行评价;在内部结构与环境 层面下,则是将步行网络属性和行人感知评 价的指标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选取大连 市典型的商服型地铁站域内步行空间为研究 对象,通过结合两个层面的评价方法来探寻 对站域可步行性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并针 对性地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9.
街景图像是一种新兴的街道环境数据来源,步行性则反映了街道建成环境对步行的友好程度。利用街景图像评估地区步行友好程度,是新技术大数据背景下欧美步行性研究的趋势之一。文章从步行性评价工具的发展和街景图像的特点出发,概述了欧美虚拟街道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然后从评价指标、评级标准、适用范围、检验方法方面比较了欧美几个应用较为广泛的虚拟街道评价工具;最后总结了街景图像应用于步行性评价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为我国新时代新技术下的城市步行环境评估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美国步行性测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步行性在当代美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步行城市是美国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接着介绍了目前较流行的测度步行性的方法——基于日常设施配置的步行指数,包括单点步行指数和面域步行指数两个层面;然后对步行指数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相关研究作了梳理.最后指出步行指数可以为我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日常设施配置合理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魏东  喻冰洁  杨林川 《新建筑》2024,(1):98-103
步行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日常活动和交通方式,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步行时长这一重要的强度表征,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本尺度建成环境要素。文章利用成都市大规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单日步行时长,采用街景图像和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测算多种社区建成环境要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步行时长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人口密度、道路密度、NDBI、休闲设施数量和绿视率等社区建成环境指标对老年人步行时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后,从“生活圈”“公共空间”及“慢行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鼓励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适老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更有效地建设步行社区,提升公共健康水平,拓展对建成环境和行人安全关系的理解十分重要。在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了应用广泛的"D指标",全面梳理建成环境对步行性和行人安全性两方面的影响。在案例分析中,通过控制空间自相关,论证了行人安全性与D指标的相关性,指出步行指数对于步行性和行人安全的意义的差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评估传统意义上的步行友好场所是否给行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未来开展促进步行的研究时,应同时考虑提高行人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步行评估系统及其评价指标越来越复杂多样,且不同评分系统之间难以相互比较,使得设计师和政策制订者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此类评估方法。针对此情况,研究以香港沙田新镇为例,调查了使用三维步行网络得出的可达性指数、香港最近开发的可步行性评分系统,以及表明步行偏好的实际步行流量水平之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网络分析对于现有和预测条件下评估步行可达性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4.
步行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出行方式,其在机动化时代的地位逐渐回归并且在社区尺度意义凸显,可以说是市民的日常生活.以步行目的地对步行出行可能生的影响为研究问题,以步行出行主要目的地的日常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通过466份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从使用频率、使用多样性、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3个方面分析了市民以步行方式使用日常服务设施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步行出行需求满足度的社区可步行性评价方法.最后,以上海市杨浦区江浦路街道为例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其设施布局改善建议以提高其可步行性.研究结论为: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设施的服务水平;可步行性的评价可以为设施的优化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杭州典型街区居民步行活动数据,利用社群属性、物质环境、心理感知三组变量构建两水平泊松回归预测模型,探索街区复合环境对步行日常事务、独步健身、步行交友聚会三类活动的影响。结论为,三类步行活动呈现由低到高的街区异质性特征,反映了城市步行行为环境的演进规律;社群属性、物质环境与心理感知因素分别构成步行行为环境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与强化因素,并呈现交互作用;街区土地使用策略对步行行为选择的影响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但更富效率的作用还有赖于体系化、协同化的精细管理与相关策略的配合。最后,从街区环境的规划定位、营造方法与管理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了可步行街区的建设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妍  杨春燕 《重庆建筑》2023,(12):10-14
为评价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步行空间品质及特征对其可步行性的影响,促进构建地铁周边地区宜人的步行空间。该研究以邻里环境可步行量表模型(NEWS,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为基础构建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评分表,运用空间语义差异问卷调查法(n=180)及空间环境注记法,以成都地铁1号线天府三街站点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指标中天府三街功能性指标评价最高,其次是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较高的因子主要有步行目的地距离、步行换乘公共交通便利性、指向和标识系统、街道视觉景观等。总体而言,评分表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化、精准化定量评价街道空间现状,以及探索已建成街道步行空间突出特点上具有可行性,可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 挑战。鉴于步行的多重价值,营造适老社区步行 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基于成都市1 012 名老年人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 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了各个步行环境指标的 重要性,并进行了重要性—绩效分析,明确了步 行环境指标的改善优先级。研究结果显示,社 区街景、生活服务设施可达性、步行道宽度和座 椅可及性是影响老年人步行满意度最为显著的 四个指标,而老年人对于十字路口间距和步行 道连通性这两个指标的关注较为有限。座椅可 及性、社区街景、商业中心可达性和休闲设施可 达性需要优先改善。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有针 对性的社区适老步行环境改善策略,旨在为未 来的政策设计和养老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桂汪洋  张彤  徐斌 《华中建筑》2024,(3):126-130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测度典型站点15分钟生活圈空间内的步行可达性程度,量化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轨道站域空间构成要素对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商业服务区站点与公共服务区站点站域生活圈内步行可达性程度基本持平,且远高于居住区站点和混合区站点,最后根据该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站域空间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可步行性是城市步行友好程度的重要表征,也是健康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可步行性评价方法中,步行指数是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针对人体健康,本文探讨从环境和社会两个维度,进一步优化步行指数的测评方法。在环境维度建议考虑空气污染与步行活动的关系;在社会维度考虑人口对潜在步行出行的影响。本文提出选择这两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和数据类型,主要增加交通污染数据、人口密度和年龄结构数据,建构纳入路径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选取上海市(原)静安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路网按路段进行评测,比较纳入新要素后的测度结果与原有测度结果的不同。通过分析新要素纳入的必要性和显著性,本文对道路的可步行性进行深入分析,为提升步行活动和促进公共健康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街道作为城市生活重要公共空间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城市街道数量庞大,一视同仁地提升街道品质固然理想,但却并不一定是资源最佳的配置方式。因此,如何从人本主义视角挖掘高频步行街道并对其进行品质匹配度评价成为链接街道品质研究与更新实践的重要论题。然而,当前街道分级机制主要基于机动车行驶属性,而步行空间品质研究侧重客观环境设施,街道自下而上的人群使用频率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脱离人群使用频率的高品质建成环境是低效的,脱离了高品质建成环境的高频率人群使用是失能的,只有环境供给和人群使用需求双向平衡才能达到高效高质高能。因此,反思自上而下的静态道路分级体系,从城市群体行动规律、空间规律及移动规律三个维度自下而上地构建城市日常步行高频步行街道的筛选机制,并结合现有品质量化研究,提出人(使用)-事(设施)-场(环境)三位一体的PEP街道匹配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多源大数据对全域约17万街道进行实时高频步行街道筛选及PEP定量测度及匹配度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全域街道呈现出匹配度极不均衡的情况;在约17万街道中,高频步行街道约1万条,其中环境及设施较好的仅1.53%,而环境及设施水平都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