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23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50例次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吉西他滨和顺铂。结果全部患者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均成功,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发热4例次(8%),恶心、呕吐15例次(30%),厌食5例次(10%),穿刺点血肿4例次(8%),白细胞降低(<3×10 9 /L)1例次(2%)。经导管灌注化疗后,完全缓解(CR)2例(8.7%),部分缓解(PR)20例(87.0%),病情稳定(SD)1例(4.3%)。PR患者瘤体明显缩小,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5个月。肿瘤复发3例(13.0%),再次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论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2.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江  王华 《工业加热》2007,36(1):35-38
目的探讨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0例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行髂内动脉化疗栓塞和药泵植入联合手术治疗,B组行单纯手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生存率的差异。了解介入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A组患者术前经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膀胱肿瘤缩小,血尿缓解或消失,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光镜下可见大片癌细胞变性坏死,间质见炎细胞浸润。A组复发4例(20%),死亡2例(10%)。B组复发9例(45%),死亡4例(20%)。结论髂内动脉化疗栓塞和药泵植入联合手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膀胱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膀胱癌合并持续血尿的疗效。方法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超选择至前支的脏支靶血管处作碘油及明胶海绵栓塞,同时作健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和适量栓塞。结果 30例的持续血尿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1例再次手术切除。结论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膀胱癌合并持续血尿能得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生性肝癌血供特点及经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方法 5例外生性肝癌经股动脉插管,肿瘤供血动脉造影、化疗栓塞治疗,用榄香烯350 mg肿瘤血管内热灌注化疗和顺铂60~80 mg加碘油8~15 ml乳剂及明胶海绵化疗栓塞.结果 5例患者共行10次经血管途径的化疗栓塞术.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以肝外血管为主,肝动脉部分参与供血.5例患者术后瘤体缩小30%~50%,4例AFP下降.结论 外生性肝癌有不同于肝内肝癌的血供特点,经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外生性肝癌同样有效,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在晚期卵巢癌及其术后复发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4例晚期卵巢癌及术后复发患者(其中晚期22例,术后复发12例)在行常规双侧髂内动脉和(或)子宫动脉化疗和(或)栓塞后,对肠系膜下动脉参与供血者行灌注化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病例中,共有26例肠系膜下动脉参与肿瘤供血。灌注化疗后3周随访CT见肿块皆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另行栓塞治疗,未出现肠坏死等并发症;其中卵巢癌术后复发者肠系膜下动脉有异常供血占90.9%(20/22),而晚期者则占50.0%(6/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7.2,P=0.007);卵巢癌FIGO分期Ⅲ期占61.5%(8/13),Ⅳ期占85.7%(18/2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 =2.608,P=0.16)。结论在晚期卵巢癌,尤其是术后复发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肠系膜下动脉常参与肿瘤的血供,故常规仅行双侧髂内动脉和(或)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因此对此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常规探查肠系膜下动脉并进行灌注化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在胸部疾病中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eldinger法,对31例病灶为内乳动脉供血或参与主要供血的胸部疾病患者进行了内乳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31例患者中,20例肺癌患者进行单纯内乳动脉或与其他供血动脉共同灌注化疗,部分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疗效满意.4例中、晚期乳癌灌注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1例低度侵袭性胸腺瘤灌注化疗后明显缩小转放疗.6例大咯血经内乳动脉和其他出血动脉灌注止血药物及明胶海绵栓塞后完全止血.结论内乳动脉在一些胸部疾病中为主要供血动脉,经该动脉进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经病理证实的24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髂内动脉造影表现及灌注治疗的结果。24例中卵巢癌5例,宫颈癌18例,宫体绒癌1例。治疗前常规行双侧髂血管造影,抗癌药物用顺铂(50~80mg/m2)和丝裂霉素(8~10mg/m2),每2~3周灌注一次,3~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果为盆腔肿块和局部病灶缩小50%以上者19例,缩小但不足50%者4例,病灶无明显变化者1例。作者认为,盆腔动脉造影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髂内动脉灌注对晚期妇科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并能减轻化疗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超选择性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和栓塞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3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分别行超选择性舌动脉、颌内动脉、面动脉介入灌注化疗,其中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1例。化疗药物采用顺铂(CDDP)、5-FU、甲氨碟呤(MTX)、表阿霉素(EPI)等2~3种联合应用。结果3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和栓塞,半月后肿瘤体积缩小21例(占67.8%);肿瘤溃疡面缩小8例(占25.8%);未见明显变化2例。组织学疗效:19例介入治疗后接受手术,10例栓塞后的手术标本均为显效,栓塞标本近栓塞的血管处坏死程度重;9例未栓塞标本为有效。19例手术标本病理观察有效率94%。术中见肿瘤缩小,边界清楚,出血减少。19例术后目前仍生存15例(占78.9%),存活时间1~7.5年。结论术前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膀胱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膀胱癌伴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6月至2018年3月共收治32例晚期膀胱癌伴出血患者,其中移行细胞癌(TCC)30例,鳞状细胞癌(SSC)2例。所有患者均行超选择膀胱动脉插管,先行顺铂+吡柔比星灌注化疗,再以碘化油-吡柔比星乳剂以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血管,疗程间隔时间1~3个月。结果 32例患者共行98次栓塞治疗(平均每例3.1次),其中29例(90.6%)首次术后48 h内完全止血,另外3例再次介入治疗后完全止血。平均随访20.2(6~72)个月,半年生存率为93.8%(30/32);22例(68.8%)患者血尿未复发。10例患者随访期间血尿复发,其中8例再次栓塞,另外2例保守治疗; 16例患者(50.0%)在TACE之前需要输血平均3.5(1~8)单位,TACE后仅3例(9.4%)需再次输血。术后2周血红蛋白水平由术前的(85.2±16.9) g/L明显增高至(102.1±17.4) g/L(P<0.001)。随访期间无与介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轻度不良反应如发热、恶心和尿路刺激征,均在3~7 d后消失。本组患者末次治疗后1个月CT或MRI影像资料显示,病灶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NC)3例,疾病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为84.4%,疾病获益率(CR+PR+NC)为93.8%。结论 对于晚期膀胱癌伴出血患者,采用碘油-化疗药乳剂超选择性栓塞膀胱动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比较膀胱动脉栓塞与髂内动脉栓塞治疗骨髓移植术后重度出血性膀胱炎(HC)的疗效。方法 收集自2008年3月至2015年5月期间共34例重度HC患者,根据病情采用选择性膀胱动脉栓塞或髂内动脉栓塞控制出血,均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结果 ①34例患者共采用37次栓塞治疗,双侧髂内动脉栓塞14例(A组),血尿消失10例,术后于3~14 d(平均5 d)止血;血尿明显减少1例,手术满意率71%;双侧膀胱动脉栓塞20例(B组),血尿消失16例,术后于2~15 d(平均4 d)血尿消失。3例术后血尿减少,满意率80%。②A组术后疼痛程度2~8分(平均5分),B组术后疼痛程度0~5分(平均3分)。栓塞后综合征(尿频、尿急、发热、腹痛等)持续时间:A组3~10 d(平均4.5 d),B组为2~10 d(平均3.5 d)。结论 ①膀胱动脉栓塞和骼内动脉栓塞两者栓塞效果无明显差异。②选择性膀胱动脉栓塞后反应更轻,持续时间更短,应首选膀胱动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