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比较普通温控消融导管节段性消融肺静脉开口、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节段性消融肺静脉开口、超声球囊导管环状消融肺静脉开口的即刻成功率、30min复发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与固定弯鞘管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中的应用,评估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是否在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方法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首次接受RFCA行环肺静脉隔离术(PVI)的4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应用不同类型鞘管分为两组,一组患者采用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另一组患者采用固定弯鞘管。比较两组患者在PVI时长、手术总时长、导管操作时长、消融点数、每个消融点的平均放电时长、PVI单圈隔离率、碎点率、术者消融感受评分、有无并发症、术后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组右肺静脉隔离(RPVI)时长[(10.59±2.32)min比(14.06±6.13)min,P=0.030]、导管操作时长[(6.59±2.76)min比(13.25±6.82)min,P=0.000]均较固定弯鞘管组显著减少,弯型可视双向可调弯鞘管组术者消融感受得分高于固定弯鞘管组[(7.67±0.80)分比(6.00±0.82)分,P=0.004],碎点率低于固定弯鞘管组[(0.03±0.03)比(0.08±...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卵圆孔未闭患者三维标测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的经验.方法:对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时,2例经股静脉送入的长导引钢丝直接到达左心房右上肺静脉,3例房间隔穿刺时鞘管直接进入左心房,提示存在卵圆孔未闭.结果:房颤伴卵圆孔未闭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时,右下肺静脉电隔离时导管到位相对困难,未闭卵圆孔较高靠近心底部时上肺静脉电隔离相对困难;对左侧肺静脉电隔离影响较小,消融时间延长,随访1~15(8±1)个月无复发.结论:房颤伴卵圆孔未闭时增加环肺静脉电隔离导管操作难度,但不影响消融终点.  相似文献   

4.
试研究球囊超声导管消融能否电隔离肺静脉、是否造成肺静脉的急性或者慢性狭窄。报告 1只犬的左上肺静脉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电隔离结果。经房间隔将球囊超声导管的球囊置于左上肺静脉与左房的交界处 ,消融至电隔离。消融前后行肺静脉造影检查 ,2个月后行病理检查。结果 :消融开始至隔离的时间为 1160s。有效消融表现为肺静脉内的A波振幅逐渐降低 ,SP间期的逐渐延长至出现肺静脉与心房的电隔离。消融前与消融后 15min的造影对比 ,无肺静脉的狭窄及血液动力学变化。 2个月后尸体解剖发现肺静脉壁的轻度环行增厚 ,无左上肺静脉的狭窄。结论 :球囊超声消融可完全电隔离肺静脉 ,不造成肺静脉的急性或慢性狭窄 ,但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65岁,因症状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术中依次对左上、下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行造影,送入直径为28 mm的Artic Front冷冻消融导管至肺静脉前庭部,证实肺静脉完全堵塞后行冷冻消融,冷冻300 s,最低温度-40~-52℃,4根肺静脉均一次冷冻消融达到完全电隔离,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 目的 评价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3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冷冻球囊技术进行房颤消融治疗。结果 房颤消融手术平均时间(125.5±38.2)min,平均透视时间(27.4±13.0)min,平均冷冻消融时间(36.9±12.8)min,导管消融即时成功率92.7%,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次数2~6(4. 0±1.2)次/根,各肺静脉即时成功率:左上肺静脉95.3%,左下肺静脉92.5%,右上肺静脉93.2%,右下肺静脉89.7%;术中行右上肺静脉消融时,并发膈神经麻痹1例,发生率2.6%;术后回访1例患者12个月内复发,复发率3%。结论 冷冻球囊消融术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取术前心脏CT检查评估食管与左心房、肺静脉的解剖关系,优化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减少食管损伤。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行射频导管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术的老年房颤患者118例,所有患者成功行术前食管造影和心脏增强CT检查,左侧型102例,非左侧型16例。按照消融方式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86例和冷冻消融组32例。随访观察食管损伤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 食管前壁距离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分别为(12.20±6.55)mm、(7.13±3.32)mm、(24.10±9.72)mm、(18.10±8.35)mm,其与左下肺静脉距离最近,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肺静脉水平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宽度为(18.12±4.54)mm。左侧型与非左侧型患者食管距离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射频消融组左侧型与非左侧型患者食管距离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冷冻消融...  相似文献   

8.
点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 1例成功消融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男性、5 3岁 ,有阵发性心悸病史 3年。诊断为特发性房颤。多次 2 4 h心电图发现有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及反复发作的短暂房颤 ,房颤由房早发动 ,自动终止。放置 6F多极导管电极于右室、His束及冠状静脉窦 (CS) ,Halo电极置于右房。普通温控 4 mm可操纵大头消融电极经房间隔穿刺鞘管送入左房。在左上肺静脉入口 10 mm内标测到最提前的电位 ,比体表心电图房早的 P 波明显提前 60 ms。采用温控法 (5 5~ 60℃ )放电 2次 ,消融成功。随诊 3个月 ,无并发症 ;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无房颤发作。结论 :点消融是治疗起源于肺静脉房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经药物治疗无效并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采用经改良的节段性电隔离方法隔离肺静脉进行治疗,并研究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1例阵发房颤患者采用一次房间隔穿刺技术,分别送入标测及消融电极导管。应用猪尾造影导管用高压注射器非选择性左心房造影显示肺静脉开口及左心耳位置,指导导管行进方向以减少心脏压塞风险。标测中常规探查、标测右下肺静脉,避免遗漏可能触发房颤的肺静脉电位。在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肺静脉电位优势传导部位用温控导管或冷盐水灌注导管做多点消融形成节段性隔离。结果 单个节段或多个节段消融可使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形成完全性电隔离,使肺静脉电位消失。节段性隔离靶肺静脉173根,即刻成功168根,成功率97.1%。术中2例发生心脏压塞,1例左上肺静脉狭窄60%。结论 节段性电隔离肺静脉法可有效隔离肺静脉,可替代点状隔离和环状隔离方法。与其他传统方法比较,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可明显减少肺静脉的损伤和避免肺静脉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报道 6例冠状静脉造影体会 ,2例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治疗 ,大头消融导管需在冠状静脉内标测 ;4例扩张型心肌病行双心室三腔心脏起搏治疗 ,安置左心室 2 187电极于冠状静脉左室支。使用特制冠状静脉窦鞘管 ,将单球囊造影管经鞘管送入冠状窦开口处 ,充盈球囊的同时行冠状静脉逆行造影。 6例冠状静脉造影均成功 ,发现有冠状静脉憩室 1例 ,消融患者均按造影指引在冠状静脉内精确标测靶点 ,消融成功 ,心脏起搏器安置患者均按造影结果找到理想左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1.
肺静脉隔离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冷冻球囊是专门为肺静脉解剖结构设计的工具,应用冷冻球囊 导管进行肺静脉隔离(PV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获得了临床研究证实,国内外指南都已将冷冻球囊消融作为房颤消融 PVI的标准疗法。冷冻球囊消融具有持久肺静脉隔离、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患者感受好、学习曲线短等优势,因此, 近10年在临床得以迅速普及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冷冻球囊消融疗法也在不断拓展。文 章就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51岁男性患者因阵发性心房颤动行冷冻消融,肺静脉CT三维重建提示左侧肺静脉共干。在显示器上描绘造影显示的肺静脉口和前庭,在X线下引导冷冻球囊分段消融隔离共干的肺静脉前庭。运用Pull-down技术消融隔离右下肺静脉终止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72岁,心房颤动入院,曾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采用右侧股静脉途径置入房间隔穿刺鞘管,多体位透视规避起搏电极后行房间隔穿刺术。置换15F可调弯外鞘后,置入二代冷冻球囊导管和环形标测电极导管,依次完成4条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未有心房颤动发作,复查心脏超声左房较前缩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可调弯韒(Agilis NxT鞘)的经验。方法 15例房颤患者采用Agilis NxT鞘进行导管消融。阵发性房颤11例,持续性房颤4例。穿刺房间隔,双侧肺静脉造影后,在EnSite VelocityTMv.3.0指导下构建左房几何模型,先行双侧肺静脉电学隔离,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继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而后持续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在窦性心律下行左房高密度标测,若有低电压区或碎裂电位,继续行基质改良。结果 15例均完成4根肺静脉电学隔离。持续性房颤中,4例完成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复律后在窦性心律下行左房高密度标测2例后壁有低电压区,遂完成两侧消融圈后壁线消融;2例右下肺静脉前庭双电位与碎裂电位,行基质改良。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例合并典型心房扑动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1例合并冠状窦口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右、左肺静脉隔离时间分别为(20.9±5.7)min、(19.2±7.1)min。没有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5.2±1.6)个月,1(6.7%)例3月后有房颤发作。结论在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使用Agilis NxT鞘,能便利消融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应用带有微型环肺静脉标测导管(微环导管)的冷冻球囊完成肺静脉电隔离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柏林)接受导管消融的20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次房间隔穿刺后,将冷冻球囊置入左心房.冷冻球囊中央管中放置1根微环导管,作为“导引钢丝”和肺静脉标测导管.结果 电隔离751根肺静脉.其中405根肺静脉(53.9%)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实时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消失;346根肺静脉(46.1%)在冷冻消融后,回撤微环导管,证实肺静脉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131.4±51.7) min,X线曝光时间(23.7±11.3) min.随访33.4(6~63)个月,131例(64.9%)患者无房颤发作.1例患者在隔离右上肺静脉时出现膈神经麻痹,1个月后恢复.结论 使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内窥镜指导下激光球囊消融系统(ELBAS)由一个可调弯长鞘、球囊导管、内窥光纤和激光发射器光纤构成。通过一定的操作程序,在内窥镜指导下可完成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肺静脉电隔离(PVI)。临床研究显示ELBAS术中PVI急性成功率较高,达90%以上,肺静脉形态不影响PVI的成功率,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存在学习曲线效应。但几乎所有研究都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包压塞,膈神经麻痹、食管灼热损伤等。持久性PVI的特点使ELBAS极具诱惑力,但ELBAS器械需更新使手术操作易化,其在房颤消融中的地位仍值得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2例心房颤动(房颤)持续过程中Lasso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电极)指导心脏大静脉 (大静脉)电隔离治疗。方法:2例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记录提示分别为阵发性房颤(PAF)和持续性房颤。经股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右心室和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并行房间隔穿刺和选择性大静脉造影。置入10极 Lasso电极进行大静脉标测。应用普通温控消融导管以局部异常电活动相对最早或频率最快、最紊乱处开始消融,在房颤持续过程中电隔离大静脉至左房连接处,以房颤终止和异常电活动消失或后者与心房电活动无关为消融终点。结果:2例患者共消融7条大静脉。1例PAF患者完成上腔静脉(SVC)和右上肺静脉(RSPV)电隔离后,消融左上肺静脉(LSPV)过程中房颤终止。另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完成SVC、RSFV、LSPV及右下肺静脉电隔离,加做左房峡部、三尖瓣-下腔静脉峡部线性消融后,同步电复律使房颤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年,无房颤复发和相关并发症。结论:Lasso电极指导下应用普通温控消融导管可于心房颤动持续过程中电隔离大静脉而治疗房颤。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在肺静脉造影和肺静脉电位指导下以超声球囊导管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选择具有如下特点的阵发性房颤病人进行肺静脉超声消融: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肺静脉电学隔离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普通射频消融导管、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超声球囊导管电学隔离肺静脉的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方法自1998年8月至2003年12月共对206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了导管消融术,肺静脉隔离术153例,其中在肺静脉电学隔离30 min后对左心房-肺静脉电学传导性进行再次评价者79例,根据使用不同的消融导管分为A组(n=23),普通消融导管组;B组(n=35),盐水灌注消融导管组;C组(n=21),超声球囊导管组. 结果 A、B和C组肺静脉电学隔离成功率分别为92.5%(62/67)、97.1%(135/139)和68.3%(41/60),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154),但均显著高于C组(P<0.000 1).30 min后(即刻)左心房-肺静脉电学传导复发率A组、B组和C组肺静脉电学隔离后即刻复发率分别为71.0%(44/62)、65.2%(88/135)和24.4%(10/41),A组和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514),但均显著高于C组(P<0.000 1 ).消融直接导致的并发症A组肺静脉狭窄1例(狭窄程度>50%),B、C组无肺静脉狭窄并发症;C组膈神经麻痹1例,因消融右上肺静脉所导致.结论射频导管尤其是盐水灌注射频导管电学隔离肺静脉的即刻成功率高,但是即刻复发率也较高,并且有肺静脉狭窄并发症;超声球囊导管电学隔离肺静脉的即刻成功率相对低于射频导管,但是即刻复发率也低,并且无肺静脉狭窄.  相似文献   

20.
肺静脉隔离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经冷冻球囊导管行肺静脉隔离(PV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获得了临床研究证实;目前国内外指南都已将冷冻球囊消融作为房颤消融PVI的标准疗法。冷冻球囊消融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短暂性膈神经麻痹、食道损伤等;消融术后出现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首先考虑与消融后肺静脉狭窄相关,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认识的提高,静脉狭窄目前已很少发生;消融术后肺动脉高压亦是左房僵硬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之一,是一种经射频导管消融术后较为罕见的并发症,目前尚未见冷冻球囊消融后该并发症的报道,我们在此报道一例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出现左房僵硬综合征的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