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城市更新是在城市化转型这个特定背景下展开的。为了“曝光”城市更新背后的财务机理,把城市增长分为投资和运营两个阶段,然后“投映”到对应的会计报表,“显影”后我们就会发现,投资阶段实际上是构建资产负债表的过程,运营阶段则是维持利润表的过程。中国城市增长投资阶段的主要动力就是通过一套土地金融的特殊机制获得启动资本。一旦城市增长转型进入运营阶段,投资阶段依靠新增土地获取融资的模式就会遇到增长天花板。能否完成更新模式转型将决定一个城市的兴衰,中国城市也将因此出现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大分流”。  相似文献   

2.
全球数字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数字化”的概念逐步融入人们的思维,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数字家庭”、“数字社区”和“数字城市”的建设,在中国计算机互联网、公用数字网、教育科研网等通信网络平台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管理平台已经发挥了它数字化的优势和威力,以“数字城市”为长远目标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3.
合作博弈:入世后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逐渐成为利益主体,城市之间必然形成竞争机制结构。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区域”到“城市区域”,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是如此。伴随着这一巨变的是城市之间竞争结构与博弈模式的巨变;从城市之间的城市竞争阶段到合作博异的“城市区域竞合”阶段、“城市区域一体化”阶段,显示着“城市竞合区域”的形成以及城市在合作博异中分享区域利益的趋势。城市经营阶段的推进,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历经中国城市发展乃至中国现代化关键时期的60年。  相似文献   

4.
梳理了当前城市地下道路发展现状和趋势。地下道路规模化、类型多样化、功能复合化和网络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发展智慧化技术。探讨智慧地下道路概念,提出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过程智慧地下道路特征,重点针对地下道路运营阶段,从感知、决策和管控方面分析各层次的主要建设内容。最后从分步实施角度提出地下道路智慧化的建设内容和方向,旨在为未来城市地下道路智慧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发展正在从建设时代进入运营时代。随着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增量扩张转为存量运营,传统的建设导向规划将不再适用,城市规划迫切需要升级为服务于城市运营治理需求的运营规划。本文从城市化发展由外生式阶段转向内生式阶段入手,阐释运营时代对城市所带来的转变,进而提出认识理解城市运营全貌的概念框架。在此基础上,讨论城市运营与治理的关系,梳理城市运营的三重内涵。而从城市运营的角度看,城市规划始终都是城市运营过程中重要的空间政策工具。总之,规划应当在坚守保护公共利益、通过公共投资引导市场投资原则底线的同时,积极在范式和业务模式上改革创新,拥抱城市运营时代的到来,推动城市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立体交通纵横,高楼大厦林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首都建设者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从“十大建筑”到奥运工程建设组群,从破旧简陋的城市基础设施到完善发达的城市运营体系,从国家统包统分住房到住房货币化分配,再到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不断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取得新进步、新成就。北京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城市建设已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这是否就意味着城市更新已经进入了“新常态”?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来看,现阶段正处于“旧常态已难维持,新常态有待确立”的过渡状态,城市更新更是如此.实践中旧态的“自上而下”因角色失衡屡遭诟病而新态的“自下而上”因制度缺位却无法推动,城市更新举步维艰.传统“自上而下”所致的角色失衡的根源在于“收益与容积率挂钩”引起的政府、开发商与居民的利益矛盾,而目前政企合作运营新趋势意味着从土地扩张到土地价值深耕、从“制造”到“服务”的转变,这将瓦解政企以容积率为基础的强势的利益共享联盟,促进社区发育,优化“自上而下”角色关系.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更新实践中,正是这样的一种以城市服务设施运营为核心、“自上而下”的城市修补模式,使得角色关系趋向平衡并取得多方共赢.“自上而下”的城市修补所呈现出的政企角色弱化、居民角色成长的动态平衡,它契合了目前过渡阶段的特点,在“新常态”制度尚未建立的阶段,这将是旧城新生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开发已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面向精细化运营的城市更新行动正成为城市战略转型升级的全新命题。以西安市幸福林带PPP项目工程建设与运营为例,总结了西安幸福路片区综合改造开发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筑企业在城市更新前期策划上做“城市开发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后期运营上做“城市管理运营商”的城市更新改造对策,为城市片区开发和大体量城市更新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9.
在已有"数字城市"建设丰富实践基础上,"智慧城市"的提出,进一步将新兴信息技术与全新城市运营管理理念融合,以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包头市城市建设管理现状需求的分析,从增强包头市管理运营智慧能力的角度,对实现包头市"智慧城建"新模式的思路和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智慧包头"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实施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以健康生活导向视角追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程,基于各自不同历史背景、医学模式、公共空间类别及健康生活实现方式,将其归纳为3个重要阶段:神圣敬畏的“公共园林”启蒙期、改善公共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期、开启多元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熟期;由此揭示健康生活导向下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呈现从“单一维度”到“多维融合”、从“消极被动补给”到“积极主动引导”、从“公共”到“共享”的3个发展转变趋势。旨在推动我国以人民健康幸福生活为导向的公园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云朝 《江西建材》2014,(6):139-139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并且进入到了多线或者网络化运营阶段,那么为了促使各个运营线路AFC系统互联互通得以实现,就需要改造既有运营线路的AFC系统,促使运营管理和技术标准得到统一。本文以某城市为例,分析了AFC系统互联互通改造内容和方案,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吴嘉琦  陈鸣镝  张杰 《规划师》2023,(10):98-104
通过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状特征与实施问题,总结现有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核心的实施体系在规划的可操作性与指导性、运营的即时性与专业性、设计的精确性与引导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建构“规划—运营—设计”的互动校核关系及“上游—下游”实施衔接的专项规划编制路径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从“保护优先—运营先导—设计跟进”的内容统筹、“向上衔接汇总—向下一站服务”的实施流程两方面探索面向实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路径,为如何有效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面对母婴需求的独特性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的特殊性的双重交织,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与实践面临新挑战。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识别—匹配—平衡”三阶段研究框架,以“需求导向的人居供给、使用导向的人居配置、发展导向的人居运营”为要点,结合苏州案例展开实证。从“出行偏好、使用特征、满意度”识别特定人群需求,并与现状人居“供—配—营”匹配分析,辨析需求与供给分异存在的问题及内因;提出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从关注“配置率、标准性、覆盖度”到“选择度、适用性、满意度”的优化调适,探讨“响应出行偏好、匹配特定使用、提升使用品质”的对策。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优化探索将助力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创新、助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自1990年代初以来,西方的城市研究学者对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城市经济、社会学、建筑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得以互相交叉、补充,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的大致图蒂。该图景立足于西方的研究视角,将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早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晚期传统城市公共空间、通商口岸与民国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市场经济时代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各个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皆不相同,由此形成了在物质形态和公共用途上都迥然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归纳起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表达了贯穿整个演变的3个重要变化:从“强权政治”到“商业社会”、从“控制”到“脱离”、从“封闭的墙”到“开放的街道”。  相似文献   

15.
莫飞  张亚男  席洋  杨嘉钰 《城市规划》2021,45(9):95-102
国内现状综合交通枢纽存在布局与城市功能区不匹配、枢纽与周边建筑结合较弱、枢纽接驳布局组织混乱、运营机制权属分割严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站城融合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改善枢纽、实现城市集约发展的高效手段.本文系统梳理城市与枢纽从宏观、中观、微观到运营的互动关系,剖析当下枢纽在各阶段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涩谷站等案例的借鉴,探索各问题的破局之法,从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适应性、土地利用及交通互动关系、综合交通接驳体系、站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多维度提出北京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发展路径的建议,实现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更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莫飞  张亚男  席洋  杨嘉钰 《城市规划》2021,45(9):95-102
国内现状综合交通枢纽存在布局与城市功能区不匹配、枢纽与周边建筑结合较弱、枢纽接驳布局组织混乱、运营机制权属分割严重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站城融合的新发展理念成为改善枢纽、实现城市集约发展的高效手段.本文系统梳理城市与枢纽从宏观、中观、微观到运营的互动关系,剖析当下枢纽在各阶段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涩谷站等案例的借鉴,探索各问题的破局之法,从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融合适应性、土地利用及交通互动关系、综合交通接驳体系、站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营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多维度提出北京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发展路径的建议,实现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更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绿色生态城区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居绿色、低碳环境的重要载体。本文从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沿革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的比较与研究,识别并梳理绿色生态城区在规划设计、建造运营阶段的重难点。以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上海桃浦智创城的探索实践作为案例,分析、研究项目的优缺点及难点和痛点,以期对未来绿色生态城区在规划设计、城市建设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俞昀 《城市开发》2022,(10):16-19
在推动城市发展进程中,老旧小区的管理运营成为政府和社会不容回避的难点。宋都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都服务”)时刻关注城市发展痛点,结合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创新老旧小区管理运营服务模式。2019年底,宋都服务成立全资子公司和瑞生活,与杭州市上城区采荷街道共同探索“金牌管家”大物业服务,以“老旧小区城市服务综合平台”为定位,围绕政府、居民、和瑞智库、和瑞科技联盟、和瑞商业联盟五大主体,以点面结合、品牌先行、持续运营为核心理念,开展综合物业服务、综合公共服务、综合顾问服务、综合运营服务四大业务,作为专业市场力量融入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大潮中。  相似文献   

19.
周悦 《城市开发》2024,(1):118-11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对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向“十四五”,常州正式明确“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发展定位,把发展之“势”转化为发展之“能”。基于当前智慧城市品牌化理论与实践探索相对不足的现实背景,以及学术界对智慧城市品牌化的相关议题缺乏足够关注的理论背景,智慧城市建设在大多数城市都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此次研究旨在探讨智慧城市品牌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并为智慧城市品牌化建设与传播提供策略建议,将千篇一律、过目即忘的网红城市转变为个性化魅力城市。  相似文献   

20.
大型居住区设计的理论与探索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型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存在多种理论基础,并行发展;建筑师试图探索面向中国快速城市发展机遇下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