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系     
正我从小偏文科,喜欢绘画。文革后期教育改革,学业不重(反正最后都要下乡),我就加入一帮美术发烧友四处拜师学画,甚至逃课写生。恢复高考,理工科里最接近美术的就是建筑。我姐姐是1978年上大学。同学里有考上清华建筑系、南工建筑系的,让我非常羡慕。高中时,我就下定决心非建筑不上。1980年参加高考。那时志愿要先报。重点大学我填的前两个大学,一个是同济,一个就是重建工,都是建筑学。但由于每个学校必须填两个系,重建工一栏就顺手填了一个机电系自动化  相似文献   
2.
城市可持续的土地规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赵燕菁 《规划师》2007,23(6):74-76
土地和能源是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两个最大的资源瓶颈.应通过发展都市圈战略以大幅度减少城市间的交通需求、减小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占地规模,提高现有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以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尽可能多的城市人口,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以节省能源等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和任何现代商业模式一样,都分为"积累"和"生产"两个阶段。前者需要把未来的收益流贴现过来形成资本,后者需要把形成的资产还原为真实的收益流。由于积累和生产收益模式的不同,当城市化从1.0转向2.0时,会出现"现金流缺口"。由于资本和现金流存在不可替代性——资本收益只能用于资本性投资,运营性支出只能由现金流覆盖——怎样创造足够的现金流,就成为城市化1.0能否成功转向2.0的关键。存量规划的核心,就是将已经形成的资产转化为现金流。  相似文献   
4.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9  
赵燕菁 《城市规划》2002,26(11):7-15
探讨了竞争环境下 ,城市制度的演进方向。认为只要存在充分的竞争 ,城市完全可以像企业一样通过经营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关键是建立尽可能充分的外部竞争环境和产权明晰的内部责任机制。在这方面 ,竞争性企业大量的制度资源可供城市学习和借鉴。对于目前我国城市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 :要在目前分税制的基础上 ,硬化地方政府的财务约束 ;通过立法将政府用于城市建设的费用同资产挂钩 ;政府要严肃财经纪律 ,不能随意赤字财政、超额举债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2002年我在《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一文中提出.规划师的主要工作,应当是"使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我看来,规划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经济战国'中的纵横家——通过游说,将其专业知识'推销'给愿意采纳它的城市".为了表示绝不妥协的态度我进一步宣称,规划师"不是城市间利益的协调者和仲裁者,他的目的就是要帮助'雇佣'他的城市击败对手". 我清楚地知道,这些观点犹如学科坐标原点的平移,一旦发表就等于为自己树立了永久的敌人.规划界的传统道德绝不会宽恕我的这些文字.果如所料,文章甫一刊出,立刻激起轩然大波,甚至最亲近的一些师友,也不谅解我的观点.但我寸步不让,在随后发表的文章里,表明了绝不接受救赎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逝去的师友     
随着岁月流逝,一个无可回避的人生体验,就是身边一些熟悉的,似乎永远不会离开的人,在某一天突然逝去。在那一刻,你的心会被锥一下。但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恢复常态,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在你的余生里,你会不时回到往事中,而且年岁越大,这样的时候就会越多。人并不害怕死亡。死亡不过是人生经历的最后一个事件。人所害怕的是默默无闻地消失。所以,每当有朋友逝去,我就许愿,以后闲下来,要把他们的事情记下来,让后人知道。但"闲暇"总会被这样那样的借口填满,这些"许愿"很快就  相似文献   
7.
正一不久前,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批评"红点奖"的视频风靡网络。大意是"红点奖在德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中国正是冉冉上升",不仅市场趋之若鹜,政府对获奖者还给予巨额奖励。按照柳的说法"红点奖、IF奖纯粹是商业机构来骗中国人钱"。说起来这个奖进入中国,我还是当事人。当年在厦门规划局工作时,曾参与到德国红点总部将"红点奖"引入厦门的工作。我不想对网络上关于"红点奖"的批评发表意见,而是想问另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土地财政的几个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第一财经》专访中提出的关于土地财政的观点,以前在多种刊物和会议上都曾提出过。这次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大概主要是因为我是以地方政府官员的身份发表的。在采访中,我的观点实际上有三个:  相似文献   
9.
“保障房”与”商品房”的比例.乃是决定住宅政策取向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并未得到认真的讨论。按照”十二五“3600万套保障房计划.目标覆盖率是20%。这也意味着.其余80%的城市住房需求大部分要靠市场解决。这一比例的确定.谈不上有什么科学的依据.而是基于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政府只应负责收入最低阶层的住房,而把尽可能多的需求交给市场解决。但恰是这一比例.可能埋下分配不公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在大师级学者中,我和王瑞珠先生在工作上最为接近,但在学术上却最为陌生。外国建筑史即使在建筑学行业内,都是非常专业的领域,我这个连名城保护都是半路出家的外行,自然很难评价王先生的学术成就。而真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先生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