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迅速推进,污水处理厂等环境敏感排水设施与城市用地相互制约的问题日益突出,采用排水深隧技术外迁现有污水处理厂日益重要。武汉市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利用地下深层空间采用排水深隧技术将沙湖、二郎庙、落步咀三厂污水转输至城市外围,汇入规划的北湖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以释放现状污水处理厂土地资源存量。工程包括地表完善系统和污水深隧系统。地表完善系统中采用了强化的污水预处理工艺和涡流式入流竖井。污水深隧系统采用压力流输送方式,设计正常运行流速为0. 7 m/s≤v≤2. 5 m/s,最低流量时流速≥0. 65 m/s。主隧直径为D3 000~D3 400 mm,埋深为30~42 m,坡度为0. 000 65,采用盾构法施工;支隧直径为2-D1 500 mm,埋深约20~21 m,坡度为0. 000 5,采用顶管法施工。  相似文献   

2.
采用Fluent模型模拟了广州市东濠涌深层排水隧道泵站的三维流场,通过两种不同运行工况模拟,分析了泵站集水池、进水流道的水流过程,确定了不利流态区域及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研究表明,闭式进水流道有较好的自清能力,当流量达到或者接近设计流量48 m~3/s时,进水管道中有很高的流速,有利于固体颗粒在水平管路内的输送,但是隧道出水井的上升流速太低(0.12~0.66 m/s),固体物质会进入竖井并沉积下来。在系统分洪运行工况中,启动排洪泵时需同步启动带除砂功能的排空泵,防止泥砂在泵站竖井中沉积。  相似文献   

3.
《建筑》2023,(1):112-112
作为城市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深隧项目主要功能是收集武汉大武昌片区污水,通过"预处理+深隧传输"的方式将污水输送至北湖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该项目形成的城市排水深隧"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成套技术,填补了国内深隧领域的研究空白,丰富了技术理论体系,对我国新时期城市治水技术进行补充和完善,也为后续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示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杜兵权 《建筑技术》2023,(1):105-109
针对传统使用截住渗水源头和疏通排水沟管法受到涌水量影响,导致防漏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非饱和地层条件下盾构隧道帷幕防漏注浆施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表层涌水量最高为400 m3/h、导管涌水量最高为4 300 m3/h、深孔涌水量最高为4 000 m3/h,随着时间增加,涌水量逐渐下降,最终达到防漏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砂土地层隧道施工对埋地管道产生的不利影响,综合考虑管道埋深、隧道埋深,管隧交角影响因素,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埋地管道的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管道许用应力原理和管道弯曲变形理论,建立了关于管道埋深、隧道埋深和管隧交角的管道安全的控制标准。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管道位移基本服从高斯分布,管道最大位移和位移曲线宽度系数分别与隧道埋深和管道埋深呈非线性非单调变化关系,与管隧交角均呈非线性减小的关系;(2)定义管隧近接系数和管道变形系数用于描述管隧近接程度和管道变形程度,管隧垂直时管道变形系数和管隧近接系数服从4次多项式函数,当管隧近接系数约等于0.8时,管道变形程度最大;(3)不同管隧交角下管道归一化曲线较为接近,考虑到管道的整体变形,管隧交角在60°~90°时,管道变形最为严重,管隧交角与管道变形系数大致服从3次多项式函数分布。  相似文献   

6.
1 结构与基坑概况 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民船区面积约为2.5km2,为了保证区域内所有的生活污水排放后均可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在本区域内共设有5座污水提升泵站作为厂区污水提升中转站.其主体结构平面均为八边形,1#~4#泵站内边长为3.2m,壁厚350mm,泵站内净深6.8~7.3m;5#泵站内边长为4.8m,壁厚400mm,泵站内净深7.1m;地下部分设计均为1层.本工程主体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1#~4#泵房底板厚度为800mm,5#泵房底板厚度为1 000mm,另设500mm厚碎石垫层.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巨大地质灾害风险。桑珠岭隧道作为川藏铁路林芝段的主要控制性工程之一,面临着超长、超埋深诱发高地应力风险,本文通过综合分析隧道区域构造环境与现场实测数据,利用Surfer、ANSYS等软件构建隧址区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应力试算法确定模型加载的边界条件,进一步使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FLAC3D模拟计算,获得桑珠岭隧址区范围的初始地应力场。对比分析可见地应力在方向与量值上基本吻合,且与区域构造定性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隧道轴线方向地应力场总体表现为:最大水平主应力(SH)>垂直主应力(Sv)>最小水平主应力(Sh),最大主应力方向N30°W~N45°E。基于强度理论分析,隧道深埋段地应力较大,岩爆发生可能性较高。建议施工期间,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测,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月8日,经过近38个月的艰苦奋战,金温铁路4标(扩能改造工程)独头掘进最长的油竹隧道完成开挖4 235m,按业主工期要求安全稳妥实现了全隧贯通。油竹隧道特点是地质条件差、施工标准高、安全风险大、工期时间紧、独头掘进长。隧道洞身存在4处断层破碎带,地下水丰富,最大涌水量达1 243m3/d;隧道围岩地温高,部分地段埋深超  相似文献   

9.
我司取水泵站江东泵站设计日供水能力为50万m^3,共安装六台立式离心泵,其中两台进口泵,四台国产泵。国产泵型号为28SLA-10,流量Q=4700m^3/h,扬程H=90m,转速n=994rpm。水泵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振动大、上下轴承经常发热、损坏,甚至泵轴与轴承连接部位磨损。水泵运行不稳定,影响正常供水,需要对其进行减振治理。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内涝灾害频发、防洪排涝规划思路缺乏系统性的现状,总结了从整体到局部3个层次的防洪排涝体系,并运用SWMM模型分析了多种降雨-洪水-潮水遭遇情况下,X省S市Y区现状水系及防洪排涝规划方案的排水能力,验证了该体系的科学合理性。通过65次模拟及方案调整,确定了Y区的最佳水系规模,并预留6座泵站。结果表明,在20年一遇最不利24 h降雨遭遇50年一遇洪水及50年一遇潮水条件下,Y区共形成3 506×104 m3的径流量,其中2 402×104 m3的径流量通过水系排至外江外海,193×104 m3径流量通过泵站排至外江,911×104 m3径流量被河流、滞涝区消纳,Y区内涝风险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十天高速公路某黄土隧道左线出口发生塌方冒顶事故的处治工程,分析隧道发生塌方冒顶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洞内与地表共同治理的综合处治措施,并结合塌方段原设计初期支护强度不足的工程实际提出了3种初期支护方案; 利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 3D,对3种初期支护方案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工况1(I25a型钢钢架+厚30 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刚度偏大,初期支护承载力存在富余,工况3(I20a型钢钢架+厚25 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刚度偏小,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并考虑到施工成本,应采用工况2(I22a型钢钢架+厚28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 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经过处治后隧道变形较小,最大拱顶沉降为16.4 mm,最大拱顶沉降速率为2.2 mm·d-1,最大周边收敛为11.3 mm,最大周边收敛速率为1.6 mm·d-1,且最大地表沉降为46.6 mm,相关变化值都在标准范围内,说明处治效果良好; 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隧道塌方冒顶的预防与处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中,超深工作井施工经常会遇到降承压水要求。结合上海世博北京西路~华夏西路电力电缆隧道工程6^#工作井的降承压水施工,阐述了减压降水的设计要求、施工技术和关键控制点,并分析了减压降水的实施效果,可供超深电力电缆隧道工作井或变电站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3.
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面积约1.4 km2,供能管沟工程全长3 506 m。管沟结构设计采用内径4.2 m钢顶管或4 m混凝土顶管结合明挖法现浇箱涵方案。采用河道压载措施解决顶管浅覆土过河问题;采用高压旋喷加固保护减小顶管穿越对高架桩基的影响;设计承插式中继间协调钢顶管段与能源站结构间的差异沉降。对顶管井及一般明挖段小尺度基坑采用较规范标准降低基坑安全等级的进行优化设计;对顶管井结构进行三维分析,大直径顶管洞口依据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配筋加强;管沟在地块接口处预设临时封堵墙、变形缝及顶板挡土墙以便后续地块衔接。结合相关工程经验及规范要求,确定了管沟结构的保护标准。  相似文献   

14.
基于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排水洞施工过程中的大量的微震信息以及不同等级的岩爆实例,运用数值计算与微震信息相结合的手段的对岩爆灾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局部能量释放率可以作为高地应力条件下隧洞开挖过程中围岩能量释放的指标,将其与微震监测数据相结合可以对深埋隧洞开挖过程中岩爆的强度、发生位置及范围进行预警:当局部能量释放率指标达到4×105 J/m3以上,同时最大能量微震事件的能量值大于105 J时,将发生强烈岩爆;当局部能量释放率指标介于105~4×105 J/m3之间,最大微震能量值在104~105 J之间时,具有中等或轻微岩爆风险;当局部能量释放率低于105 J/m3,微震能量均值小于104 J时,无岩爆风险。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对上述预警指标进行运用,有效的抑制了岩爆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T he pumping station employs submersible pumps to drain surface water from the newly developed Enterprise Zone of the Isle of Dogs, London, and discharges storm overflows from an existing combined sewer system. At full development the nominal capacity of the pumps will be 12 m3/s.
After screening the flow passes to the pump chamber, where 12 main and two sump pumps are located. The main pumps deliver through individual syphon discharge pipes to a high level surge tank, which drains by gravity through a short outfall to the river Thames.
Diaphragm walling wa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ndations and underground work. Attractive brick buildings form the pump hall and building housing the high voltage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the transformers. Steel sheet piles protect the river frontage.
The station will operate unattended, and will be controlled automatically by water level sensors. Supervision will be by telemetry links to the Thames Water Authority's (TWA) area control centre at Abbey Mills.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铁九号线高增站二期基坑工程邻近地铁三号线运营中的隧道,为减少施工过程中对三号线隧道的影响,保证基坑和运营中隧道的安全,采用了施喷桩对隧道进行保护和基坑加固,文中介绍基坑的围护结构体系、隧道保护、基坑加固及自动化监测等施工技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临近地铁隧道的基坑开挖必定会对隧道产生影响,同样隧道的存在对基坑的变形也有一定作用。通过对上海某基坑工程应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基坑开挖卸载后,地表发生沉降,基坑内土体发生隆起,其中靠近隧道区域隆起值最大;隧道开始整体向基坑方向侧移,但是上下、左右特征点位移量并不一致,隧道产生不均匀应力,特别是上下方向可能存在拉应力。  相似文献   

18.
深基坑施工对紧邻地铁区间隧道结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步伐的加快和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城市高层建筑施工中进行基坑开挖必然引起周围地层移动,从而造成临近地铁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最终对地铁正常运营产生一定影响。本文结合广州地区的一个实际基坑工程,人工挖孔桩施工对紧邻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深基坑施工对紧邻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水位下降对区间隧道二衬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设计方案下,基坑施工不会对地铁隧道的结构安全和地铁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研究成果为基坑的设计、施工及地铁的正常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垃圾填埋场滑移会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填埋场稳定控制和滑移的治理方法较为缺乏。在国内某失稳填埋场开展竖井排水滑移治理试验,监测治理前后的表面位移、深层位移、渗滤液水位和渗滤液导排量,评估滑移治理效果。并进一步利用Geo-Studio软件评估排水竖井不同导排时间、导排流量及布置方式时的稳定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排水竖井使用后,填埋场最大滑移面积从监测总面积的68%降为17%,深层平均滑移速率从2.43 mm/d降为0.95 mm/d;10口排水竖井的最大导排流量279 m~3/d,平均导排流量为164 m~3/d;模拟分析表明,排水竖井工作时间越长,导排流量越大,堆体越快趋于稳定;在相同导排总量的条件下,布置3排竖井滑移治理效果优于布置1排和2排的效果,当布置2排时,排间距为10 m的效果优于排间距为20 m的效果。排水竖井滑移治理和稳定控制应用效果较好,可为填埋场堆体稳定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