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超  戴廷 《数字通信世界》2024,(2):54-56+113
传统MR覆盖评估方法只能评估现网单系统网络的覆盖效果,无法评估频率重耕后的多频段网络覆盖效果,而且存在“幸存者偏差”问题,导致评估数据不完整。随着5G网络普及,4G网络频率重耕提上日程,需要探索有效方法提前评估并预测频率重耕后5G多频组网的覆盖效果。文章通过合并多频段多系统的MR数据进行网络覆盖还原,改进了传统MR覆盖评估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提升了网络覆盖评估的准确性,并能预测频率重耕后5G多频组网覆盖效果,支撑网络规划与建设。  相似文献   

2.
崔新凯  李豪  高向川  杨欢 《电信科学》2019,35(8):104-110
当前关于5G新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高频段,4G使用的低频段重耕对于5G规模连片组网意义重大,但对此研究较少。在讨论影响无线电传播能力因素的基础上,选取3GPP TR38.901中城区室外非视线传播模型,使用当前主流空口参数,进行多系统主要物理信道传播能力的仿真。通过对比4G和5G NR各频段相同物理信道的覆盖能力,得到2.6 GHz频段下的5G NR主要信道覆盖能力可在现有4G基础上实现连片覆盖。  相似文献   

3.
3.5 GHz频段是目前全球5G部署的主流频段,也是国内两大运营商的主要部署频段,它具有带宽大、传播损耗高、穿透性能差等特点。2.1 GHz NR是运营商最早可重耕的低频FDD频段,可弥补3.5 GHz频段上行覆盖的不足,但在容量方面存在短板,与3.5 GHz NR差距比较大。因此,要综合2个频段各自的优点,合理利用下行载波聚合,打造高低频协同的5G网络。  相似文献   

4.
平原农村地广人稀,低频是实现覆盖的最佳选择,但低频带宽小,且被其他制式占用,剩余带宽难于发挥5G的高吞吐率优势。2.1 GHz和3.5 GHz位于中频,可用带宽大,覆盖和容量的综合优势明显,可作为平原农村5G覆盖的主要频谱。从频谱、覆盖、容量、时延、设备、成本以及路测结果等多个方面对2.1 GHz 4TR和3.5 GHz 8TR 2种设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1 GHz 4TR相较于3.5 GHz 8TR总体上有优势,但在个别场景下3.5 GHz 8TR更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5G网络单频组网覆盖和速率能力的受限问题,首先对不同频率的覆盖能力进行了阐述,对3.5 GHz频段网络满足上行和下行业务需求时对覆盖能力的电平值要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于3.5 GHz和2.1 GHz多频组网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在进行5G网络的规划建设中,采用3.5 GHz和2.1 GHz多频组网方案比3.5 GHz单频组网的方案所需站址和设备数量更少,实现网络建设及运营成本更优。  相似文献   

6.
随着低频段重耕,城区LTE网络实现了1.8 G/2.1 G/800 MHz重叠覆盖,优化异频切换以利用不同频段覆盖的互补性提升VoLTE用户感知是网络优化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路径损耗、SINR、切换对MOS的影响,SINR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根据测试获取的RSRP和SINR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基于SINR最优的800 MHz和1.8 G/2.1 G异频切换优化方法。经应用验证,优化后可获得更好的的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7.
5G NR3.5GHz&2.1GHz的混合组网,通过高低频网络的协同,可以达到下行低频段的广覆盖或上行增强覆盖的目的。针对高铁场景高速移动、长距离连续覆盖、高穿透损耗等特征,通过3.5GHzTDD&2.1GHzFDD独立组网和协同组网的对比分析,并结合高低频组网工程建设方案、接入参数的设置分析,以探讨高低频组网在5G高铁覆盖场景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孙一  赵静  吴威  潘文苹 《电声技术》2021,45(10):117-119
通过在ULNR三网动态频谱试验区测试2.1 GHz ULNR频谱共享基站覆盖能力,研究如何在保障3G用户语音体验的前提下提升4G/5G用户体验,如何根据不同场景的话务状况和性能需求,充分发挥2.1 GHz频率覆盖优势.研究结果有利于落实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制定的"3.5 GHz+2.1 GHz"双频5G组网战略,加速5G全覆盖网络建设进度,提升网络覆盖质量.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比LTE 800M与1.8G频段,结合800M与CDMA 1X的语音容量对比,分析了LTE 800M网络作为城区深度覆盖基础网络的可行性,对于800M网络在城区实施给出了频率重耕的技术分析与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5G在中频段的重耕,研究了2.1 GHz频段NR FDD系统与MSS系统邻频共存时系统间干扰造成的性能损失,给出并分析了不同功率参数、手持/车载2种MES终端形态、AAS/NON-AAS 2种NR天线模型下,4个干扰场景的仿真结果.最后给出NR FDD系统与MSS系统共存建议以及共存措施.  相似文献   

11.
3.5GHz的频段规划需要研究LTE室内覆盖系统与卫星固定业务同频共存的场景。通过确定性分析以及系统仿真,本文给出了两系统共存所需的隔离距离和其他干扰规避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800MHz频段现有CDMA网络共站升级2.1GHz频段LTE FDD网络。以密集市区站间距500m场景为例,首先分析2.1GHz频段天线下倾角对LTE FDD网络覆盖性能和容量性能的影响,给出相应的最优天线下倾角配置原则;然后通过与800MHz频段网络最优天线下倾角进行比较,给出跨频共站升级方案天线下倾角的优化策略。跨频共站升级LTE FDD网络方案天线下倾角优化策略的研究,可为4G网络的升级与部署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罗秋强 《电子器件》2020,43(2):327-331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LTE和Sub-6 GHz频段的紧凑型双极化基站天线辐射单元,辐射振子臂采用1.2 mm板厚的FR4基板双层印制工艺。利用在双极化辐射单元上方加载寄生单元的方式来扩展天线工作频带。实物测试结果显示天线工作频段可连续覆盖LTE(1.8 GHz^2.7 GHz)和5G的Sub-6 GHz频段(3.3 GHz^3.7 GHz),带内电压驻波比小于1.8,隔离度大于20 dB。天线最高增益为9.42 dBi,半功率波束宽度为60°±9°。测试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可应用于4G和5G移动通信基站。  相似文献   

14.
WLAN可以工作于2.4GHz及5GHz频段.作为WLAN的可用频段,5GHz相比2.4GHz频段具有频点多、干扰少、速率高等优势.研究了5GHz信号的传播模型,并详细介绍了路径损耗模型中的突变点问题,通过分析菲涅耳区,给出了突变点与发射点间距的计算方法;计算了5GHz频段WLAN的覆盖能力,并考虑菲涅耳区的影响,提出基站周围遮挡物较高环境下的覆盖方案.  相似文献   

15.
当前5G使用3.5 GHz频率,频段带宽100 MHz,为了保证一定的网络覆盖以及网络质量,5G设备的功耗远大于LTE设备。基于当前主流基站设备厂家的试验网产品的功耗,结合现网基站的动力情况,分析5G基站设备对动力需求,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前进行站点的动力配套储备,为未来5G网络大规模快速部署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2.5 GHz和3.5 GHz频段的WiMAX传播模型研究与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2.5 GHz和3.5 GHz理论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对2.5 GHz和3.5 GHz频段进行了无线传播模型的测试和校正,从而进一步量化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指导多频段的网络规划.  相似文献   

17.
《通信世界》:700MHz低频段资源无论在广电还是电信领域都是极受关注的,单纯从技术上来看,其在4G覆盖、容量上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朱晨鹏:在覆盖方面,目前700MHz频段的范同从698MHz~806MHz可用于LTE网络部署,具有频点低的优势.低频段较高频段具有信号传播损耗低、覆盖广、穿透力强等优势特性,适合大范围网络覆盖,能够降低组网成本.例如在农村环境下,对于TD-LTE系统而言,低频段的700MHz系统覆盖半径约为2.6GHz系统的3~4倍,覆盖面积约为2.6GHz系统的10倍.室外环境下,700MHz系统的平均信号强度比2.6GHz系统强约20dB.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运营商LTE网络的不断加速建设,4G网络覆盖不断增强。但由于LTE频段较高,信号损耗较大,深度覆盖不足情况较为严重,尤其密集城区,对室内深度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各种基站设备的出现和成熟,4G网络正在向立体覆盖网络发展,将利用多种不同的技术与设备对不同场景进行更加有效的覆盖。  相似文献   

19.
5G网络上行覆盖增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煜华  王鑫炎  李贝 《电信科学》2021,37(7):134-141
当前5G网络频段多为高频段,带宽资源丰富,但路径损耗、穿透损耗较高,上行覆盖相对较弱,如果引入低频段资源进行上行传输,高、低频载波协同有助于提升上行覆盖。结合频谱特性及行业现状,分析2.1 GHz和3.5 GHz等频段的链路预算和覆盖性能,比较上行覆盖增强的3种方案,并对载波聚合方案的优势和限制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载波聚合方案是5G网络上行覆盖增强的优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商用5G使用2.6GHz/3.5GHz/4.9GHz等频段,不同频段的传播特性存在差异,采用不同帧结构也决定了系统上下行容量和数据峰值速率有差异。本文依据传播模型分析对比了不同频段的路径损耗与穿透损耗等方面的差异,并在实际外场环境进行验证;同时分析计算了不同帧结构下用户上行和下行理论数据峰值速率,结合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