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探讨烫伤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的变化规律,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后肝组织HMGB1表达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组(n=18)、烫伤组(n=30,烫伤后2h腹腔给予林格液3ml)、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n=30,烫伤后2h腹腔给予EP3ml)。3组动物分别于伤后第8、24、72h时点活杀,留取肝组织检测其HMGB1基因/蛋白表达,留取血标本检测肝功能指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肝组织HMGB1基因/蛋白表达,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与假伤组比较,严重烫伤组大鼠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同时血清AST和ALT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EP治疗组大鼠肝组织HMGB1表达显著下调,血清AST和ALT水平不同程度地明显下降(P<0.01或P<0.05)。结论HMGB1参与了烫伤大鼠的炎症反应过程,应用EP治疗可有效抑制烫伤后肝组织HMGB1的表达,并显著减轻烫伤延迟复苏所致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生物喋呤 (BH4)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肝、肺、肾等多器官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 )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内毒素休克模型 ,1 0 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 =8)、内毒素休克组 (n =4 8)和BH4合成抑制剂— 2 ,4 二胺 6 羟基嘧啶 (DAHP)拮抗组 (n =4 8)。分别测定血浆BH4含量和肝、肺、肾组织HMGB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内毒素攻击后 2~ 2 4h大鼠血浆BH4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 )。同时 ,内毒素攻击后 2~ 6h大鼠肝、肺、肾组织HMGB1mRNA表达显著增强 ,并于 1 2~ 2 4h达峰值 (P <0 0 1 ) ,4 8h仍持续于较高水平。给予DAHP处理后 ,血浆BH4含量在 2、 6、 1 2h显著低于内毒素休克组 (P <0 0 5 ) ;动物肝、肾组织中HMGB1mRNA表达亦明显下调 (P <0 0 5 ) ,各时间点其水平均接近正常对照范围 :与内毒素休克组相比 ,DAHP组肺组织HMGB1mRNA表达峰值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生物喋呤对机体HMGBl的基因表达具有显著影响 ,它参与了内毒素休克时多种组织“晚期”炎性介质———HMGB1的诱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9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林格液组、丙酮酸乙酯(EP)治疗组.采用夹闭左、右肝蒂使95%肝脏缺血90 min再恢复血流并切除未缺血的尾叶肝脏制模.林格液组和EP治疗组制模前分别经阴茎背静脉注射林格液4 ml或EP 3.26 g/L(溶于林格液4 ml中),于术后2、8、24、48 h取下腔静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处死动物后检测肝组织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 林格液组和EP治疗组血清ALT、AS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P治疗组各时间点ALT及术后2 h、8 h AST水平均显著低于林格液组(P<0.05或P<0.01).林格液组8、24、48 h肝组织HMGB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EP治疗组仅48 h显著升高;EP治疗组在8 h、24 h时HMGB1水平显著低于林格液组;林格液组和EP治疗组在8 h时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P治疗组显著低于林格液组(P<0.05或P<0.01).各组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HMGB1参与了肝I/R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I)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肝脏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l(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PF级 Wistar 大鼠12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O组)、SAP组、ROSI组.其中SAP组随机分为3 h,6 h,12 h和24 h组,每组20只.采用大鼠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制备SAP模型.检测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和肝功能(ALT,AST),观察胰腺和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HMGB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q检验、单向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 SAP组各时间点ALT、AST、肝脏组织病理评分和HMGB1蛋白表达均较SO组显著升高(P<0.01);HMGB1蛋白表达水平与ALT、AST、胰腺和肝脏组织病理评分均呈正相关,与AMY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ROSI组NF-κB mRNA和HMGB1蛋白水平、AMY、ALT、AST、胰腺和肝脏病理评分均低于SAP 24h组(P<0.01).结论 SAP时,HMGB1作为晚期炎症介质,参与了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ROSI能显著抑制HMGB1的表达,对SAP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Janusk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通路对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所致脓毒症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和急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CLP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LP脓毒症组、JAK2激酶抑制剂AG490和STAT抑制剂雷帕霉素(RPM)处理组。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测定肝HMGB1 m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LP后6-48h HMGB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在6-48h增高明显(P<0.05),丙氨酸转氨酶(ALT)、AST在24h升高非常显著(P<0.01)。与CLP组相比,AG490预处理组24h HMGB1 mRNA和ALT水平显著下降(P均<0.01),24h和48h AST亦明显降低(P均<0.01);同样,RPM干预后HMGB1 mRNA表达在6h 和24h显著抑制(P<0.05和P<0.01),ALT、AST在24h和48h均不同程度下降(P<0.01和P<0.05)。结论:抑制JAK/STAT通路活化可明显下调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并有助于减轻CLP所致急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对严重烫伤大鼠T淋巴细胞表达CD2s的变化情况,以了解其对烧伤免疫的影响。方法:对比观察正常大鼠,严重烫伤大鼠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和常规治疗组伤后第1、5、9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25和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后CD25的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严重烫伤大鼠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CD25的表达及脾脏T淋巴细胞经活化后CD25的表达较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2)休克期切痂组与常规治疗组相同时相点比较CD25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结论:(1)严重烫伤大鼠免疫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2)休克期大面积切痂可以促进烫伤大鼠外周血和脾脏经活化后T淋巴细胞CD25表达的恢复,改善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烧伤脓毒症时动物心肌内蛋白酶体核心亚基C2亚基m RNA表达及蛋白降解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 5只,随机分为烫伤组、脓毒症组及对照组。烫伤组大鼠使用沸水致背部30 %总体表面积 度烫伤;脓毒症组大鼠用同样方法烫伤后,立即腹腔注射内毒素(6 m g/ kg)制成烫伤脓毒症大鼠模型。通过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心肌内三甲基组氨酸(3MH)的含量,用核糖核酸印迹杂交(Northern杂交)检测心肌内蛋白酶体C2亚基m 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大鼠烫伤后2 h和6 h,单位心肌内3MH含量较对照组和烫伤组均显著升高(P均<0 .0 1) ;烫伤组大鼠伤后2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而伤后6 h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 .0 1)。脓毒症大鼠伤后2 h和6 h心肌内蛋白酶体C2亚基m RNA表达较对照组和烫伤组均显著升高(P均<0 .0 1) ,烫伤组大鼠伤后2 h和6 h较对照组也均显著升高(P均<0 .0 1)。结论 严重烫伤特别是合并内毒素攻击后,早期动物心肌细胞内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呈持续增强现象,蛋白降解率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烧伤脓毒症时心功能异常的蛋白代谢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抑制剂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影响。方法选择3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将其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大鼠未进行任何处理不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12只,模型组(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建立前采用生理盐水处理)12只大鼠,实验组(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前采用盐酸多西环素处理)12只。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1 h、6 h、24 h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观察评价肝脏组织损伤情况,肝脏组织的淤血、空泡样变、坏死程度以及MMP-9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实验组再灌注1 h、6 h、24 h的血清ALT与AST水平、肝组织病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低于模型组(P <0.05),模型组和实验组在肝脏缺血再灌注6 h时血清ALT与AST水平最高(P <0.05)。模型组与实验组再灌注1 h、6h、24 h的肝组织MMP-9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高于模型组(P <0.05)。结论 MMP-9抑制剂能抑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恢复大鼠的肝功能,缓解肝组织病变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芎嗪在烫伤大鼠早期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0%TBSAⅢ度烫伤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单纯烫伤组(烫伤组,S组)和川芎嗪处理组(模型建立成功即刻腹腔内注射川芎嗪注射液,20mg/kg,L组),每组10只。伤后24h、48h分别检测3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及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的含量、线粒体肉碱脂酰转移酶I(CAT I)的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S组在伤后24h、48h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FFA含量、肝组织中MDA含量均明显升高,同时ATP的含量、CAT I酶的活性、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S组比较,L组在伤后24h、48h均能明显降低ALT、AST活性和FFA和MDA的含量(P<0.01);及提高肝组织ATP的含量、线粒体ATP酶的活性、SOD活性(P<0.01)。结论:川芎嗪对烫伤大鼠早期肝脏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改善脂源性能量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后炎性反应的影响,并研究高迁移率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UTI预处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70%肝脏IR损伤模型,即在肝脏缺血45min后再灌注2h。将40只大鼠随机为4组,分别为0.9%氯化钠对照组(对照组,n=10)、UTI预处理组(UTI组,n=10)、UTI+HMGB1拮抗剂组(UTI+Anti-HMGB1组,n=10)和乌司他丁+HMGB1诱导剂组(UTI+rHMGB1组,n=10)。比较各组大鼠在IR后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的水平;对各组大鼠的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HMGB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TI组在IR后血清中ALT、AST均显著降低(P<0.05)。UTI+rHMGB1组IR后血清TNFα、IL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UTI组和UTI+Anti-HMGB1组IR后血清TNFα、IL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显示,UTI组和UTI+Anti-HMGB1组的肝细胞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轻于对照组和UTI+rHMGB1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UTI组和UTI+Anti-HMGB1组肝细胞HMGB1表达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UTI预处理可以显著抑制大鼠肝IR损伤后肝细胞中HMGB1的表达水平以及下游炎症因子的水平,从而减轻IR损伤;HMGB1诱导剂可逆转UTI的肝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肝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pancreatitis,ANP)肝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ANP模型.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A组为ANP组;B组为EP组;C组为假手术组.测定血淀粉酶(amylase,AMY)和血浆AST、ALT水平变化,测定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RT-PCR检测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光学显微镜观察胰腺与肝组织病理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肝组织HNGB1蛋白表达.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B组血浆AMY、AST、ALT水平明显升高,但B组较A组显著下降(P<0.05);与C组比较,A组肝组织中MPO明显升高(P<0.01),B组肝组织中MPO升高幅度较小.B组较A组胰腺与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A组大鼠肝组织HMGB1 mRNA表达较C组明显增加[A组(0.73±0.06),C组(0.28±0.04),P<0.01],B组其水平较A组显著降低[B组(0.46±0.05),A组(0.73±0.06),P<0.05].A组HMGB1明显表达于大鼠肝细胞和枯否细胞核和胞浆中,B组HNGB1表达较A组显著减弱. 结论 ANP时,HMGB1作为晚期炎症介质,参与了肝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丙酮酸乙酯能显著抑制HNGB1的表达,对ANP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建立四氯化碳(CCl4)造成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效果。方法健康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30):腹腔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只;对照组(n=10)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溶液3ml/kg.只。比较造模后24、72 h、1周3个时间点模型鼠外周血AST/ALT水平及造模后24、48 h模型鼠存活率,观察造模后24 h模型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造模后24、72、1周3个时间点急性肝损伤模型鼠ALT/AST水平为(198.45±15.02)/(498.2±29.83)、(154.27±11.82)/(373.58±20.45)、(88.4±6.8)/(224.7±2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的ALT/AST(P0.01),造模后24 h和48 h模型组实验动物存活率分别为40%和10%,对照组实验动物存活率均为100%(P0.01),病理切片显示模型鼠肝脏呈急性肝坏死表现。结论所构建的CCl4造成大鼠急性肝坏死造模体系适宜实验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橙皮苷(HDN)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HDN组(浓度分别为500、250、125mg/kg),联苯双酯组。HDN组分别灌胃不同浓度的HDN悬液,联苯双酯组灌胃等量联苯双酯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各组1次/d,连续10d。末次灌胃后禁食不禁水,2h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APAP(150mg/kg)溶液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16h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脏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结果HDN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LT、AST、肝匀浆MDA水平,提高肝组织中GSH活性,改善肝组织损伤程度。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HDN可以抑制HMGBl的转录和释放。结论HDN对APAP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HMGBlmRNA转录和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MGB1/RAGE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大鼠中的表达及奥曲肽(Oct)的预处理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Oct组三组,每组24只.术前30min,Oct组给予含Oct 0.25mg/kg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S组、I/R组同样途径给予相同容积的水,采用Prin-gle's maneuver法建立HIRI模型,在肝脏缺血30min(T1)、再灌注时间1h(T2)、6h(T3)、12h(T4)分别取血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免疫组化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变化.再灌注12h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HMGB1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MGB1和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I/R组、Oct组从T1至T4血清ALT依次升高,均高于S组,且I/R组明显高于Oct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B1水平T1至T3依次升高,T3达到高峰,T4开始下降,但均高于S组,且I/R组明显高于Oct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HMGB1显示,I/R组、Oct组细胞质阳性表达分别为(6.8±1.2)分、(4.1±1.5)分,明显高于S组(3.2±1.3)分,且I/R组明显高于Oct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I/R肝组织HMGB1、RAGE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与I/R组比较,Oct预处理后Oct组hMGB1、RAGE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Oct预处理对大鼠HIRI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hMGB1、RAGE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肝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上观察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P选择素的变化,并用P选择素单抗对其进行阻断治疗。结果: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发生水肿及空泡变性,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但再灌注前5分钟经静脉注射P选择素单抗,则肝组织与正常组相近,肝细胞未见空泡变性,血清酶水平明显减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发现,再灌注后血清ICAM1和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经P选择素单抗处理的大鼠血ICAM1和P选择素明显下降。结论:ICAM1和P选择素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P选择素单抗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乌司他丁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肝缺血30min、再灌流90min组(B组)、缺血前30min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肝缺血30min、再灌流90min组(C组)。分别测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氨酶(LDH)浓度;测定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并取肝组织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流90min时C组的血浆ALT、AST、LDH值及肝组织MPO含量均低于B组(P<0.01),且C组的肝细胞显微、超微结构损害的改变较B组的轻。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肝缺血再灌流时中性粒细胞在肝组织中的聚集,从而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流所致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