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定量测量猪离体脾体积,并对100例正常人进行脾脏测量,观察脾脏定量测量的准确性,并提出简便测量方法。方法选取新鲜离体猪脾脏10例(离体时间2 h内),采用128层螺旋CT扫描,使用三维重建技术及体积测量软件,测量10例离体猪脾脏体积,并应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实际值。对100例符合入组条件患者腹部CT扫描,测量脾脏长径、厚度、脾脏体积、脾重指数。结果128层螺旋CT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3。脾脏体积与脾脏长径、厚度及上下径具有非常好相关性(0.736、0.771、0.818, P <0.01)与肋单元相关性差,并得出脾脏体积与脾脏厚度、长径及上下径的回归方程。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可对脾体积进行准确测量,采用脾脏上下径值定量值可以反映作为脾脏体积大小,方法简便、客观。  相似文献   

2.
吴文溪  钱春华 《江苏医药》1995,21(8):565-565
脾脏错构瘤是临床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多数病例因脾脏肿大,经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脾脏“占位性改变”而行切牌手术,经病理学检查予以确诊。我科近年来收治的牌占位病变中,5例术后确诊为脾脏错构瘤,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均系男性,年龄30~77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了解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8年3月来收的34例原发性脾脏肿瘤,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特点为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脾脏切除术疗效好。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原发性脾脏瘤的主要依据。术前不易区别良恶性肿瘤,治疗应首选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勇  陈美香 《江西医药》2010,45(6):587-58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及病理学资料,包括血管瘤8例,淋巴管瘤2例,脾囊肿5例,脾脓肿2例,脾梗死1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9例,转移瘤7例。结果螺旋CT在脾脏占位性病变检查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情况,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8.8%。结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多可正确诊断,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罕见且预后极差,临床虽强调早确诊、早治疗,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于误诊,现阶段临床确诊主要依靠手术全切脾脏后组织病理学检测。为提升诊断效果,临床应探讨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一般表现并找到可靠的诊断方案。本研究以1例手术病理诊断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该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该病例行影像学检测可见脾脏内多发性实性占位,CT于增强后明显强化,手术标本肉眼观察(巨检)及镜检均有一定特征,行免疫组化反应可见FⅧRag(+)、CD34(+++)、CD31(+++)、Vim(+++)、SMA(局灶+),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等疾病有效区分,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脾破裂的传统常规治疗是手术切除脾脏。随着现代医学对脾功能和组织解剖的研究,及非介入性脾脏影像学的进展,非手术治疗脾破裂已被临床重视。现将我们1995~1997年非手术治疗脾破裂7例的情况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1995~1997年我们共收治外伤性脾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移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转移性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腹部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80.0%(12/15),CT的检出率为92.8%,磁共振成像检出率为100%;单发转移性脾脏肿瘤为33.3%(5/15),转移性脾脏肿瘤伴广泛转移66.7%(10/15)。行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术后生存1—2.5年;未行手术的10例患者均于半年或近期内死亡。结论病史、影像学检查及原发性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是转移性脾脏肿瘤的主要诊断依据,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为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脾脏原发髓脂肪瘤十分罕见,中老年女性略多见,目前国内仅有2例报道,影像学及病理学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相对较少,术前影像及术后病理很容易引起误诊。本文报道1例脾脏原发髓脂肪瘤病例,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脾脏形态学的变化及其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该科收治的92例住院重型肝炎患者,利用超声观察患者肝脏、脾脏形态的大小,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总胆固醇等指标,并与重型肝炎的预后作对比研究。结果大多数重型肝炎患者肝脏缩小,少部分患者肝脏正常或增大,大多数重型肝炎患者脾脏肿大,少部分患者脾脏正常。其中,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肝脏全部缩小。重型肝炎患者脾脏正常大小者存活率高达82%,同时伴肝脏正常或肿大者,存活率高达100%,重型肝炎患者脾脏肿大者,存活率仅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肝炎患者脾脏形态大小的改变与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观察脾脏形态大小的变化,可作为重型肝炎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刘芳  刘合春  梅保华  曹健  罗钢 《江西医药》2013,(12):1188-1190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脾脏血管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类型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其次为毛细血管瘤。彩色多普勒、CT、MRI对脾脏血管瘤的定性诊断率100%,手术切除疗效好。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脾脏血管瘤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切除并最大限度保留脾脏功能,是脾脏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并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超声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脾脏检查采用右侧卧位或仰卧位,探头位于被检查者的左侧腋中线或腋前线,肋间或肋下,探头下部偏右侧并略向上斜切,脾脏结构清晰显示。一般忽略了左侧锁骨中线肋下横切检查脾脏。本研究对比了肋间斜切与肋下横切相结合的超声检查对观察脾脏及周围组织病变的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8超和CT是主要诊断方法。25例均采用脾节除术,对脾脏恶性肿瘤则采用根治性脾切除,必要时辅以胰体尾切除术。恶性淋巴瘤术后辅以化疗与放疗。结论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关键在于提高警惕,并选取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以确诊。其治疗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脾脏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淋巴管发育性异常,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为偶然发现的病变,没有症状,也可以是多发较大的占位,伴随周围结构压迫带来的相关症状。其在影像学上可与脾脏脓肿、梗死、囊性转移等有相似表现,而在治疗及预后方面则各不相同。因此,术前准确诊断脾脏淋巴管瘤有助于确定临床路径,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就该病的临床特征、病理学特点、影像学表现及主要鉴别诊断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MRI表现,评价MRI在脾脏的诊断、定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磁共振影像学特征,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21例脾脏肿瘤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9例,其中脾脏血管瘤5例,表现为为实性肿块,不均匀轻度强化;脾脏囊肿及淋巴管瘤共5例,表现为在脾内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信号均匀;炎性假瘤1例,信号不均匀;错构瘤1例;淋巴瘤4例,为脾内单发或多发的不均匀信号病灶;脾的转移瘤4例,表现多种多样;纤维肉瘤1例。结论 MRI能多方位清晰显示脾脏肿瘤瘤灶及侵犯范围,MRI能在术前鉴别及定性大多数脾脏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128层螺旋CT定量测量正常人脾脏径线、体积,并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提出正常人脾脏前后径、上下径、厚径及体积参考值范围。方法应用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及测量软件,分别测量100例正常成人脾脏各径线和体积,男54例,平均年龄(48±177;16)岁;女46例,平均年龄(52±177;15)岁。结果脾厚径、长径、上下径男性组与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男性脾体积较女性稍大,但消除体重影响后,脾重指数男女比较无明显差别( P >0.05),不同年龄组间脾上下径和脾体积大小无显著差异( P >0.05)。 CT脾脏95%定量医学参考值范围:脾厚径2.28~4.72 cm,脾长径5.95~12.81 cm,上下径5.01~2.03 cm,脾体积29.50~292.18 cm3。结论采用脾脏上下径测量简便、易行,脾脏上下径>12 cm提示脾脏增大,脾脏正常值的提出对临床诊断脾脏疾病具有非常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能力,为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6例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并作文献复习。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弥漫浸润和粟粒结节型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脾肿大,密度正常或略低,较均匀强化,多发肿块型6例,表现为多发结节状及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轻度均匀强化,巨块型8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巨大低密度肿块,不均匀强化。10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脾外病变对临床诊断与分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肋单元法和脾指数法评估脾脏大小的准确性。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对10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腹部扫描,测量脾脏的上下径、长径、厚径和相应的肋单元数,并采用ADW4.5工作站计算脾脏体积。比较肋单元法与脾指数法评估脾脏大小的准确性。结果肋单元数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为3-6.47;与肋单元数比较,脾指数更能反映脾体积大小:成年人脾体积与脾指数的回归方程:脾体积=0.445×脾指数+29。结论脾脏大小与肋单元的相关性较差,与脾指数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脾脏大小及功能是否亢进及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关系。方法通过临床治疗和长期观察,结合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这一时间段得18岁至80岁得104例已明确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研究调查,对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脾脏大小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CHILD-pugh肝功分级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之间的关系较小;但脾脏大小及功能改变与静脉曲张之间具有比较强的互相关系,肝功评分的确与出血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但是,当肝功评分由A变到C时,静脉曲张出血的可能性是增加的。脾脏状况与出血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脾脏状况的改善,即由脾亢到脾脏正常,出血的可能性是逐步降低的。结论对红细胞、白细胞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一定的相关性,对临床上治疗肝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脾淋巴瘤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探讨,力图促进临床的治疗、分期与预后判断,提高对其诊断力。方法就16例通过临床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病例CT图像作文献复习,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脾脏淋巴瘤中,6例为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轻度均匀强化,类圆形低密度灶及多发结节状,密度均匀,2例为栗粒结节与弥漫浸润型,CT表现为较均匀强化,密度稍低或正常,弥漫性脾肿大,伴有脾外淋巴瘤的为10例。8例为巨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肿块,脾脏内单发巨大。结论有一定特征性出现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中,有必要根据脾外病变来对临床进行分期和诊断。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几年结核发病率的上升以及各种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脾脏结核的病例报道逐年增多.因其在影像学上缺乏特征性,早期诊断为较困难.为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9年收治的1例脾脏结核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