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分析脂囊瘤临床及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脂囊瘤的临床及超声特征。结果 57例脂囊瘤患者,47例为多发(82.46%)(≥2个团块),10例为单发(17.54%),二维超声: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切除共58个团块,均表现为皮肤及皮下层无回声团,其中位于头面部25个(43.10%),四肢18个(31.03%),躯干及颈部15个(25.87%),团块最大直径5~42mm,平均(13.61±7.73)mm,边界清楚54个(93.10%),形态规则54个(93.10%),单纯无回声团1个(1.73%),无回声团伴高回声57个(98.27%),后方回声增强56个(96.54%),所有团块内部均未见钙化,CDFI示0级56个(96.54%),Ⅰ级和Ⅱ级均为1个(1.73%),Ⅲ级0个。结论脂囊瘤好发于青年头面部及四肢,常多发,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体表包块,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作为本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掌握其临床及超声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毛鞘囊肿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鞘囊肿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图像特征。结果 43例毛鞘囊肿患者,女18例(41.86%),男25例(58.14%),年龄21~68岁,平均(47.6±13.9)岁,二维超声:42例为单发(97.67%),1例为多发(2.33%)(2个团块),共44个团块,均表现为位于皮肤及皮下层的弱回声团块,其中31个团块(70.45%)位于头皮,13个团块(29.55%)位于除头皮外的其他部位,团块最大径线3~41mm,平均(14.10±7.17)mm,边界清楚43例(97.73%),形态规则41例(93.18%),内部回声不均匀42例(95.45%),内部见小片状无回声区40例(90.91%),内部见点状或斑片状强回声38例(86.36%),CDFI示0级42例(95.45%),Ⅰ级2例(4.55%),Ⅱ级及Ⅲ级0例(0%)。结论毛鞘囊肿为好发中年人毛发茂盛区的结节,其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点,表现为皮肤及皮下层弱回声团块,边界多清楚,形态多规则,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多有液性区及钙化,多无血流信号,当破裂伴感染时,形态可不规则,血流信号增多,增生性毛鞘囊肿表现为均匀回声结节。掌握其超声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腮腺内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超声表现特征。结果 15例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灰阶超声表现:2例(13.33%)为弥漫性累及所有腺体,13例(86.67%)为肿块型累及部分腺体;发生于单侧腮腺的13例(86.67%),双侧的2例(13.33%);单发的11例(73.33%),多发的4例(26.67%);病灶最大径19~60 mm,平均约(38.40±11.22)mm;病灶边界清楚的12例(80.00%),形态不规则的14例(93.33%),低回声的4例(26.67%),极低回声的11例(73.33%);13例(86.67%)病灶后方回声增强,内部呈网格状的14例(93.33%),2例(13.33%)伴有液化;12例(80.00%)病灶背景腮腺回声不均匀;病灶彩色多普勒评分:0级1例(6.67%),1级2例(13.33%),2级3例(20.00%),3级9例(60.00%)。结论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腮腺内极低回声团块,常单侧发病,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多增强,内部回声多呈网格状,血流信号丰富,背景腮腺回声多不均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脂肪肉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脂肪肉瘤的31例患者资料、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31例患者中,去分化脂肪肉瘤13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0例,多形性脂肪肉瘤4例,粘液样脂肪肉瘤4例,肿瘤平均最大长径约(16.97±9.70)cm,病灶以等-高回声为主61.3%(19/31),回声分布不均匀90.3%(28/31),多表现为乏血供,以Adler血流分级为0级51.6%(16/31)和I级41.2%(14/31)为主。主要的病理亚型高分化脂肪肉瘤超声特征以高回声为主70.0%(7/10),去分化脂肪肉瘤则表现为低回声46.2%(6/13)和高回声30.8%(4/13)的双相模式。结论 脂肪肉瘤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超声准确诊断该病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高频超声对表皮样囊肿与外毛根鞘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9例表皮样囊肿(表皮样组,团块数=129)及51例外毛根鞘囊肿(外毛根鞘组,团块数=55)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高频超声下位置(皮肤及皮下层、仅皮肤层)、边界(清晰、欠清晰)、形态(规整、欠规整)、回声(增强、未见增强)、大小及血流表现(0级、1级、2级、3级)表现差异。结果:表皮样组129枚团块中,以位于面部、颈部、腰背部及四肢较多,胸腹部、头皮及腹股沟分布较少;外毛根鞘组55枚团块中多数位于头皮,颈部、胸腹部、面部及四肢较为少见。两组团块在超声下其位置、边界、形态、回声、大小及血流表现均无明显差异(P0.05),外毛根鞘组内部钙化灶及内部无回声区阳性率明显高于表皮样组(P0.05)。高频超声诊断外毛根鞘囊肿与表皮样囊肿灵敏度为89.83%(53/59),特异度为98.40%(123/125),阳性预测值为96.36%(53/55),阴性预测值为95.35%(123/129),准确度为95.653%(176/184),Kappa值为0.898。结论:高频超声能对表皮样囊肿与外毛根鞘囊肿进行术前鉴别诊断,且准确度较高,适宜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软骨肉瘤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声像图,探讨软骨肉瘤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确诊的19例软骨肉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分级综合分析。结果:19例软骨肉瘤,17例(89.5%)位于肌层深面,紧贴骨皮质表面;2例(10.5%)位于乳腺。肿块最长径≥5 cm者18例(94.7%),弱回声15例(78.9%),边界清晰12例(63.2%),形态不规则15例(78.9%),内部回声不均匀19例(100%),伴发骨质破坏17例(89.5%),钙化形成17例(89.5%)。CDFI血流评级0级和Ⅰ级血流12例(63.2%)。低级别软骨肉瘤9例(47.4%)、高级别软骨肉瘤10例(52.6%)。两组CDFI血流评级及钙化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级别组0级血流及斑片状钙化更多(P<0.05),但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有无钙化、骨质破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骨肉瘤多表现为肌层深面、紧贴骨皮质生长的弱回声团块,肿块最长径多≥5 cm,边界多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多伴发骨质破坏、钙化形成,肿块内血供较少。低级别与高级别软骨肉瘤的超声差异主要是低级别中血供更少,钙化多为斑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涎腺腺样囊腺癌(ACC)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颌面部肿块就诊于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7例大涎腺ACC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结果 17例大涎腺ACC来源于颌下腺者12例(70.6%),腮腺者5例(29.4%)。病程3~240个月,平均病程为(42.9±62.1)个月。原发14例(82.4%),复发3例(17.6%),复发时间为36~132个月,平均复发时间为(70.7±43.2)个月。9例(52.9%)患者伴面颊部疼痛,1例合并嘴角偏斜,1例合并张口受限,1例合并舌活动障碍。17例均为形态欠规则的低回声结节,3例(17.6%)回声均匀;14例(82.4%)回声不均。11例肿块(64.7%)边界清晰,6例(35.3%)边界不清。4例(23.5%)肿瘤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0级),11例(64.7%)肿瘤内血流信号Ⅰ~Ⅱ级,2例(11.8%)Ⅲ级。大涎腺ACC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快进、向心性、高增强,增强不均匀,内可见低增强、无增区,增强后边界不清晰。17例ACC均累犯面神经,其中3例(17.6%)合并舌神经侵犯;4例(23.5%)合并脉管瘤栓;4例(23.5%)浸润横纹肌组织;1例合并下颌骨受累;1例(5.9%)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16例(94.1%)组织病理类型为筛孔型,1例(5.9%)为实质型。结论大涎腺ACC更易发生于颌下腺,面神经侵犯率高,常伴有面颊部疼痛及面神经功能障碍。ACC常规超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造影具有涎腺恶性肿瘤特征,同时结合其临床特征表现,能显著提高大涎腺的超声诊断率。大涎腺ACC术后远期复发率高,应长期超声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软纤维瘤(皮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软纤维瘤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二维超声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肿块内血流丰富程度。结果 27例软纤维瘤患者,超声表现为皮肤层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肿块最大径线≤10 mm者22例(81.5%),>10 mm者5例(18.5%),边界清楚24例(88.9%),形态规则24例(88.9%);位于皮肤表面有蒂与皮肤层相连20例(74.1%),位于皮肤层内7例(25.9%);呈弱回声24例(88.9%),呈稍强回声3例(11.1%);回声均匀24例(88.9%),回声不均匀3例(11.1%),其中1例团块内可见片状无回声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Adler分级:0级22例(81.5%);1~2级3例(11.1%);3级2例(7.4%),其中2、3级血流分级者均有病变伴感染。结论软纤维瘤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具体包括形态规则的均匀弱回声结节,多数有蒂与皮肤层相连,最大径线多≤10 mm,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伴感染者血流信号丰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并分析软纤维瘤(皮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S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软纤维瘤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8例软纤维瘤,发病平均年龄:38.3±10.5岁,女性17例,男性1例;其发生部位:8例位于乳头,3例位于臀部,2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会阴部,2例位于腋窝,1例位于胸壁,其中位于胸壁者为多发,余者均是单发。二维超声:肿块最大径线≤10 mm者 13例(72.2%),>10 mm者 5例(27.8%),边界清楚16例(88.9%),形态规则15例(83.3%),13例(83.3%)有蒂与皮肤层相连,肿块位于皮肤层内5例(27.8%);内部回声:弱回声16例(88.9%),稍强回声2例(11.1%),内部回声均匀16例(88.9%),内部回声不均匀2例(11.1%),其中1例团块内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彩色血流分级:0-1级14例(77.8%); 2级3例;3级1例,其中2级及3级血流分级者病变伴感染。 结论 软纤维瘤好发于女性,常位于皮肤褶皱区域,如颈部、躯干、腋窝、乳房及生殖器区域,超声影像学特征为边界多清楚,形态多规则,多数有蒂与皮肤层相连,少数位于皮肤层内,最大径线多≤10mm,内部多为均匀弱回声,无明显血流信号,伴感染者血流信号丰富  相似文献   

10.
患儿女,8岁。因颈后包块伴疼痛半个月就诊。专科检查:颈椎C2~C3右侧触及一大小约3cm×2cm包块,局部压痛,头后仰受限。超声检查:经背侧探测颈椎C2~C3右侧周围软组织内见一大小约3.2cm×1.5c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内见环形钙化及骨样强回声,团块累及颈椎C2~C3椎体,其骨质破坏、缺损(图1),CDFI:团块周边见不连续血流信号,团块内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乳头状内皮增生(IPEH)的高频超声(包括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征,帮助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IPEH患者2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临床病史。其中8例患者(年龄17~63岁,平均44.8岁,女性4例,男性4例)进行了术前高频超声检查,包括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2名肌肉骨骼超声医师对该8例IPEH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变位置、形状、大小、内部回声、异质性、血管分布,分析超声特征与病理的关系。 结果8例IPEH灰阶超声表现为单发,平均大小23.5 mm,从皮下脂肪层至深筋膜层均可发生,呈边界清晰的不均质低回声,1例(12.5%)内部结构呈洋葱圈样改变,1例(12.5%)呈筛网状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肿块内血流分级0级7例,仅1例(12.5%)肿块内可见血管穿行。病理诊断8例IPEH均为单纯型,均可见扩张血管腔内机化的血栓;典型病理表现为纤维血管轴心玻璃样变的乳头状内皮增生。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IPEH(单纯型)多为孤立性肿块,其超声表现为体积较小、椭圆形、边界清晰、不均匀低回声、不伴钙化、内部可有穿支血管、质偏软。检测到的起源血管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区分IPEH和其他软组织肿块。高频超声成像检查可作为IPEH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化脓性肉芽肿的声像图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化脓性肉芽肿的资料,观察其超声特征。结果 肿块最大径约5~15 mm,平均(9.0±3.0) mm。25例化脓性肉芽肿累及手部及头面部。24例病灶位于皮肤(黏膜)皮下层或皮肤(黏膜)层,6例位于皮下层。21例病灶向皮肤或黏膜表面隆起。30例病灶均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均匀弱回声。28例病灶边界清楚,2例边界欠清楚。11例病灶局部表皮不均匀增厚,5例病灶局部表皮不连续。CDFI示83.33%(25/30)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以Adler 3级血流为主。结论 化脓性肉芽肿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小儿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9例的超声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小儿肝脏未分化性胚胎性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ES)的超声图像特点,为了提高超声对本病的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UES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加以讨论.结果 9例均经病理证实.7例超声表现为低回声与高回声混合的实性为主兼有囊性的肿块.2例表现为囊性为主,囊间有少部分中等偏强回声的实性区域.9例肿瘤边界清楚,未见明显钙化,也未见转移.CT图像7例显示为囊性为主病灶,单房或多房,腔内少许软组织密度影,例显示为软组织密度的病灶.结论 UES超声表现为实性为主兼有部分囊腔,亦可囊性为主,但以前者多见,与CT图像恰恰相反.本组病例AFP阴性.  相似文献   

14.
肌内黏液瘤超声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并分析肌内黏液瘤的超声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内黏液瘤的二维及CDFI超声表现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8例肌内黏液瘤中,5例位于下肢肌肉,2例位于上肢肌肉,1例位于腰大肌;8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的肿块,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不均匀弱回声,6例肿块内可见片状无回声区。8例肿块周边均有"亮环征",7例可见"亮帽征"。CDFI显示6例肿块内无血流,2例部分区域内见点线状血流信号。结论肌内黏液瘤好发于四肢骨骼肌,超声表现特征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内部为不均匀弱回声、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周边可见"亮环征"及"亮帽征",内部血流多不丰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的超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经病理证实的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型,观察并记录肿块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及彩色血流信号等。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肿块最大径≤10rnm及是否继发感染在各回声类型中所占比例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诊断表皮样囊肿的符合率为49.0%(25/51),肿块大多位于皮下(96.1%,49/51),境界清晰(96.1%,49/51),包膜完整(96.1%,49/51),形态多呈椭圆形(65.4%,34/51)。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到肿块周边有点状血流信号4例,占7.9%(4/51),余47例肿块内部及周边均未检测到血流信号,占92.1%(47/51)。内部回声分为3型:囊性回声伴回声点流动型27例(52.9%,27/51),不均匀回声型15例(29.4%,15/51),均匀类实性回声型9例(17.6%,9/51)。肿块最大径≤10mm与〉10mm、是否继发感染在各回声分型中所占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34)。结论颌面颈部表皮样囊肿的典型超声特点为位于皮下、边界清晰、形态椭圆形、内部呈囊性回声伴有回声点流动。均匀类实性回声型中继发感染者及肿块最大径≤10mm者较多,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颅底粒细胞肉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报道3例发生于颅底的粒细胞肉瘤,详细分析了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粒细胞肉瘤均发生于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儿童。其中2例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来诊,1例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型后出现头痛来就诊。影像上所有3例颅底骨骨髓信号异常,T_1WI信号减低,并出现髓外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肿块位于右侧上颌窦外侧壁和鞍旁。1例肿块浸润眼眶、海绵窦和动眼神经。1例广泛浸润脑膜、颅神经根和鼻窦,表现为多结节、多处软组织肿块。MR上所有肿块、结节T_1WI均为呈等信号,T_2WI上为稍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性强化。结论儿童颅底粒细胞肉瘤可以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MRI上如颅底广泛弥漫性骨髓信号异常并出现单发或多发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应注意排除粒细胞肉瘤。  相似文献   

17.
超声显像对体表软组织实质性肿块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超声对体表软组织实质性肿块的诊断价值及病理基础。方法 对77例体表软组织肿块进行超声诊断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超声对病变检出率为100%,超声与病理对照符合率为76.6%(59/77)。结论 超声诊断软组织肿块检出率高,可作为诊断此病的首选方法,但对肿块定性有局限性,术前活组织检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诊断浅表软组织肿物中的应用。方法:对8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浅表软组织肿物的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进行分析。结果:82例为良性,2例为恶性。82例良性肿物中,12例可探及血流信号,均为血管瘤和炎性肿块。囊性肿物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浅表软组织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剖宫产或妇科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2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19例位于脂肪层内,7例位于肌层内,瘤体均位于腹壁切口下方和(或)邻近软组织,直径1.2~5.1cm,无包膜,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内部为低回声,部分内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内部可见点状或条索状彩色血流信号,其动脉均为低速高阻型血流速度曲线。结论高频超声可直接显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内部结构、大小、形态、回声及血供情况,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高频超声可作为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