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治疗88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的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例(0.68%,60/8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例(发生率为0.12%,11/8818),迟发性感染49例(发生率为0.56%,49/8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例保留内固定,2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例保留内固定,10例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例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例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儿童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脑卒中后癫痢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76例儿童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卒中后癫痫发生率为18.9%(76/401)。早发性癫痫52例,其中全面性发作38例,局灶性发作14例。迟发性癫痫24例。其中全面性癫痫9例,局灶性癫痫15例。与卒中类型的关系:早发性癫痫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出血13例,脑梗死27例,迟发性癫痫中脑梗死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出血5例。早发性癫痫有39例服药2-6个月,停药后未复发,迟发性癫痫15例随访12-18个月仍有5例发作。结论 儿童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较成人高,早发性癫,中非持续状态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年6月~2014年12月167例脊柱畸形患者行后路内固定矫形术,11例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男3例,女8例,年龄14.6±4.7岁(11~27岁);其中早发性感染(术后90d内)9例,迟发性(术后90d后)感染2例。9例早发性感染患者中,伤口渗出液或在B超引导下深层穿刺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6例,其中2例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例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例为大肠杆菌;另3例培养阴性者,依据伤口脓性渗液、持续胀痛及术中大量脓性积液而诊断为早发性切口深部感染。2例迟发性感染患者分别于矫形术后7个月和10个月时因腰背部持续性疼痛不适,经MRI检查提示切口深部积液形成,以及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值而确诊,清创术时取内固定旁组织细菌培养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均行彻底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同时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9例早发性感染经一期切口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及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伤口均愈合,感染获得控制,内置物得以保留;随访13.5±5.8个月(6~36个月),无内置物松动及感染复发迹象。2例迟发性感染经多次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及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仍无法控制感染,于矫形术后1年时取出内置物后治愈,取出内置物后分别随访6个月和14个月,无感染复发迹象,但分别有25°和17°的矫形丢失。结论:对脊柱畸形后路内固定矫形术后早发性深部感染,积极采取彻底清创、置管持续冲洗引流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取出内置物;而迟发性感染则可能需取出内置物才能控制感染,但有矫形丢失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陈旧性颈椎过伸伤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陈旧性颈椎过伸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损伤到就诊时间为3个月~8年,根据就诊时间分为三组,第1组:3~6个月,17例;第2组:6~12个月,8例;第3组:12个月~8年,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的改善率,比较各组的恢复情况.2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4例行颈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三组之间的患者例数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1年,第1组平均改善率为23.8%,第2组平均改善率为53.9%,第3组平均改善率为54.3%.术后3个月、术后1年,第1组和第2组、第1组和第3组的JOA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第2组和第3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陈旧性颈椎过伸伤伴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在时间上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迟发性脊髓损伤发生越早的患者损伤越严重,手术后的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8年12月在我科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手术的1896例患者资料,其中7例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深部感染(首次感染发生时间>术后30d),院外转入1例.收集8例颈前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以来2例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病例的治疗,分别发生于术后16个月和18个月.结果 保守治疗无效,2例均再次手术取出补片,封闭式引流后治愈,随访至今疝未复发.结论 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生后去除补片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而取出补片操作较为困难,因此特别要强调初次手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开颅术中、术后对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机制与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008-01—2014-04颅脑创伤开颅术中、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3~6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预后,恢复良好15例,轻残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颅脑创伤开颅术前应仔细研究患者的受伤机制,分析影像学资料,及时诊断并处理对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能提高其治愈率,减少死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积水的产生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神经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脑积水的关系以及预后。结果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出现迟发性脑积水比例分别为:36.4%、33.3%、27.3%。33例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患者全部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3个月随访,采用Salmon的六级预后评估法,达到+3级者25例,达+2级者4例,0级1例,-1级3例。结论伤后早期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出血、颅骨缺损是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的重要原因。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其常规、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 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出血的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5例患者中有13例发生迟发性腹腔性出血,出血时间为术后1~4周.其中5例为术后1周以后出现间歇性出血,经CT、DSA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经DSA栓塞止血后治愈;8例术后3~4周出现反复呕血,经胃镜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吻合溃疡出血,在内镜下止血成功.结论 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迟发性腹腔出血病因复杂,CT、DSA及胃镜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DSA及内镜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可避免再次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住院手术患者中有2%~5%术后并发SSI,约占院内感染病例总数的1/4[1、2]。SSI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浅部感染(位于皮肤及皮下浅筋膜)、深部感染(位于深筋膜下)和相邻组织器官间隙感染[1]。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但是对这两种感染类型的具体时间划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目前大多数学者将迟  相似文献   

11.
临床报道的迟发性血管危象多为术后5~13d,再植1个月以上发生血管危象极为少见[1-3].2002年7月至2009年6月,我们共收治了4例断指再植术后32~50 d血管危象患者,经药物及臂丛阻滞、高压氧等治疗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采用MPCNI.后发生迟发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严重迟发性大出血15例,男9例,女6例,出血时间为术后3~15d,出血持续时间为2~12d;失血量2002000ml,平均600ml。8例夹闭肾造瘘管,给予制动卧床、补液扩容、止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2例拔除肾造瘘管过程中出血,重新插入肾造瘘管压迫止血,1个月后拔除肾造瘘管;5例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其中1例治疗失败改行肾切除术。结果:本组15例患者随访半年,未见再次出血,肾功能良好。结论:MPCNL术后迟发性大出血一般可经保守治愈;对于严重出血者,可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比较少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 ,对其治疗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就 12例迟发性感染的治疗经验总结讨论如下。临床资料 自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8月 ,我们共收治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AF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患者 10例 ,腰椎滑脱RF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 2例。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2 1~ 45岁 ,平均 32岁。窦道发生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的时间为 12~ 34个月 ,平均 16个月 ;窦道出现后距第二次手术的时间为 2 0d~ 2个月 ,平均 1个月。12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均无发热 ,原手术切口和窦道处无红、肿、热…  相似文献   

14.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首次感染发生时间≥术后1个月)病例的治疗方法 ,并进行分析总结。方法:自2005年8月~2013年12月共收治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病例18例,其中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例,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17例,单纯切口深部感染9例(组1),单纯椎间隙感染7例(组2),同时合并切口深部及椎间隙感染2例(组3),分析迟发性感染的特点,比较3组迟发性感染在体温、炎症指标(WBC计数、ESR、CRP)、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相应治疗。结果:发生迟发性感染的平均间隔时间为术后17个月(1~101个月),三组病例间感染在发病时间、体温、WBC、ESR、CRP中,仅组2与组3间的体温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1中8例患者行清创+对口冲洗引流术,其中4例取出内固定,组2中1例合并局部不稳定行手术治疗,组3中1例因明显的深部感染行手术治疗,其余病例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治愈,平均随访18个月(12~40个月),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对迟发性脊柱后路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病例,清创+对口冲洗引流术是有效治疗,对于手术节段融合满意的患者,可积极取出内固定;迟发性单纯椎间隙感染,首选抗生素保守治疗,对于合并明显的切口深部感染或存在不稳定的病例,可行手术清创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7例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大多在发病后2周内(21例,77.78%),经治疗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得到改善(P<0.05).结论 在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脊柱内固定术后急性感染为广大骨科医生所熟知。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脊柱内固定融合术晚期并发症之一 ,由此并不常见 ,其诊断缺乏特异性线索。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是指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后经过一段正常的康复期 ,术后数月到数年出现患处散发性疼痛、不适。这些非特异性症状持续数月后出现原手术切口处肿胀 ,最终形成窦道并流脓。从术后到出现症状这段间歇期长短各家报道并不一致 ,一般认为是间隔 10个月~ 1年以上〔1,2〕。1 发病率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发病率 ,各家报告不一。Lenke等〔3〕报告 95例行CD内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8例颅脑外伤经开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血肿并再次手术的患者,分成监测组30例和非监测组28例。监测组连续监测颅内压5~9天,平均6.4天。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评估颅内压,当发现有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两组均采取及时降压等措施,发现迟发性血肿并有手术指征时再次手术。对比两组发现迟发性血肿的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在12小时内发现迟发性血肿监测组优于非监测组(P<0.05),特别在6小时内优势更明显(P<0.01)。临床疗效监测组好于非监测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准确反映病情变化,早期发现颅脑外伤术后迟发性血肿,有利于及时干预、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后发生迟发性尿漏的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 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科102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其中3例在拔除腹膜后引流管1周后发生迟发性尿漏,均表现为切口漏尿,3例均长期服用激素(泼尼松)或细胞毒药物(甲氨蝶呤)。结果 3例均经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1周后顺行造影提示无尿外渗,拔除肾造瘘管后无尿漏,术后6周拔除双J管,随访6、25、42个月,无输尿管狭窄发生。长期服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的患者迟发性尿漏发生率显著升高(3/3 vs.0/99,Fisher检验,P=0.000)。结论长期服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可能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后发生迟发性尿漏的危险因素,经皮肾穿刺造瘘引流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未行椎板减压,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结果伤椎前后缘高度和Cobb's角分别是术前40.2%、79.6%、24.5°,术后93.5%、97.3%、4.7°,随访时87.8%、94.2%、4.9°;椎管截面积术前平均42.5%,术后93.4%;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无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术具有间接椎管减压、恢复和维持脊柱正常序列、防止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等优点,是治疗该类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出现迟发性深部感染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补片取出并采用外科治疗,术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伤口局部特殊换药。结果 8例患者均完全取出补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通过手术完全取出补片,术后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及伤口换药治疗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感染,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