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芥穗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全草和穗加工后为中国药典收载的传统中药,用于感冒、头痛、麻疹不透等[1]。荆芥穗芳香气烈,祛风发汗作用较全草强烈。我国学者刘国声曾研究过河北省产的荆芥油,测出其挥发油含量为4.1%,并测定了物理常数[2]。尚未见到关于荆芥穗挥发油全分析的报道。我们对吉林省荆芥穗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化学成分分析及主成分单体分离的研究。1提取及含量测定将于荆芥穗置于园底烧共中,加10倍水进行水蒸汽蒸馏,接收采取二次冷暖系统,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一淡黄色油状液…  相似文献   

2.
荆芥穗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约1.69%,据文献报道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本文对荆芥穗总提取物、荆芥穗水提物和荆芥油的抗甲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谢超群 《中药材》1993,16(4):22-22
荆芥穗是常用中药,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果穗。最近市场上发现一“荆芥穗”,经鉴定为唇形科植物柴荆芥Elsholtzia stauntonii Benth.的干燥果穗。柴荆芥穗能否代荆芥穗入药,均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将二者进行比较鉴别,供药材收购及使用单位鉴别时参考。一、性状鉴别荆芥穗与柴荆芥穗的性状特征比较见表。  相似文献   

4.
荆芥、荆芥穗及其炭制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  宋磊  郭戎  丁安伟 《江苏中医药》2007,39(11):73-75
目的:通过对荆芥、荆芥穗及其炭制饮片吸附力的测定,探讨荆芥炭及荆芥穗炭的止血机理.方法:利用饮片对色素亚甲基蓝的吸附情况,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荆芥各饮片吸附力的大小.结果:亚甲基蓝线性范围为0.01062~0.1062mg(r=0.9996),加样回收率为100.24%,RSD为2.85%(n=6).各饮片吸附力的大小:荆芥炭>荆芥;荆芥穗炭>荆芥穗.结论:吸附力的变化可能是荆芥及荆芥穗炭制品止血的比较重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傅青主女科》一著中,凡妇人经、带、胎、产之患,均适其证、择其要而加入荆芥穗。笔者对全书155方中用荆芥穗之21方加以分析,总结出荆芥穗在炮制、剂量及配伍方面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定荆芥穗炮制前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结合不同模式识别方法比较炮制前后差异,为荆芥穗和荆芥穗炭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UPLC对荆芥穗炮制前后样品进行测定,生成对照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分析、对照品指认、方差分析、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荆芥穗炮制前后进行多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分别建立了荆芥穗和荆芥穗炭的U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3个共有峰,指认4、9、11、13号峰分别为木犀草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木犀草素;相似度结果显示,炮制前后相似度均大于0.9,HCA、PCA、OPLS-DA结果可明显将荆芥穗和荆芥穗炭区分为2类,2、4、7~12号峰是引起荆芥穗和荆芥穗炭间成分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建立的多指标指纹图谱鉴别方法对荆芥穗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及整体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荆芥穗是荆芥的花穗,性微温味辛,入肺肝经,有祛风解表、止血之功.因荆芥穗芳香气烈、质轻,效用较荆芥强.<傅青主女科>中有20余首方剂应用荆芥穗[1],有生用、炒用之分,剂量有大、小之别.荆芥穗与它药配伍后,其作用也多有演绎,可见傅山对荆芥穗的应用,确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8.
荆芥穗是荆芥的花穗,性微温味辛,入肺肝经,有祛风解表、止血之功.因荆芥穗芳香气烈、质轻,效用较荆芥强.<傅青主女科>中有20余首方剂应用荆芥穗[1],有生用、炒用之分,剂量有大、小之别.荆芥穗与它药配伍后,其作用也多有演绎,可见傅山对荆芥穗的应用,确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笔者运用荆芥穗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方法:分析荆芥穗配伍治疗经间期出血、更年期功血、带下等疾病,总结荆芥穗在妇科疾病中的使用特点。结论:荆芥穗可广泛用于妇科血症、带下等疾病治疗,收效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相关本草、医籍、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荆芥的名称、分类、基原、药用部位、性味、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结果表明荆芥以“假苏”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荆芥”一名则首见于《吴普本草》,后世多沿用“荆芥”为正名。假苏之名源于其气味,而荆芥则源自读音。荆芥主流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的带穗全草,其道地产区为江苏、河北等地。近代以来总结荆芥品质以茎细、穗多色绿、气香者为佳。在临床应用上,荆芥多为生品入药,炒炭入药主要用于止血。经典名方槐花散、当归饮子原方均以荆芥穗入药,因此建议使用唇形科植物荆芥S. tenuifolia的干燥花穗;而凉血地黄汤则以荆芥炭入药,建议可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荆芥炭的炮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曹琳琳  李娴  张丽 《中成药》2010,32(4):611-613
目的:考察荆芥穗炭及其有效部位对大鼠凝血系统的影响,筛选荆芥穗炭的止血活性部位并初步探讨其止血作用的机理。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荆芥穗炭及其提取部位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结果:荆芥穗炭品组、荆芥穗炭品鞣质组均可缩短实验动物凝血酶原时间(PT)(P<0.01、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5、P<0.05)、凝血酶时间(TT)(P<0.05、P<0.05),同时均能提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P<0.05、P<0.05),荆芥穗炭品乙酸乙酯组能缩短实验动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5),荆芥穗生品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荆芥穗炭品及其鞣质部位通过影响实验动物的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发挥其止血作用,荆芥穗炭品乙酸乙酯提取物通过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发挥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荆芥穗提取物对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荆芥穗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约1.69%,据文献报道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本文对荆芥穗总提取物、荆芥穗水提物和荆芥油的抗甲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荆芥穗挥发油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曹丽诞  孔铭  丁安伟 《中草药》2006,37(2):216-217
荆芥穗Sp ica S ch izonep eta挥发油具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是常用解表药的原料药[1]。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胡薄荷酮等萜类化合物,且质量分数超过50%[2]。有报道采用GC-M S技术分析荆芥穗中挥发油成分[3]。本实验采用TLC法,以胡薄荷酮和荆芥油为对照,建立荆芥穗挥发油的薄层鉴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刘惠民1954年的一幅手书处方笺"保胎养血之良方",为治疗先兆流产的一则成功案例。从该处方中首味药荆芥穗出发,探究认为其处方化用自清代名医傅山之保产无忧散,在此基础上创制有成方保胎丸。结合文献中刘惠民治疗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与妊娠恶阻的临床案例,对其以荆芥穗为治疗流产与妊娠恶阻专药的用药特色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荆芥穗为血中气药,药性平和,轻灵施药,可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之佳效。"女子以肝为先天",理解领会刘惠民以荆芥穗为治疗流产与妊娠恶阻专药的用药目的,当不可忽视荆芥穗入血调肝助疏泄的"枢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荆芥品种选育产量性状选择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荆芥品种选育中产量性状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交纯化的荆芥品系进行单株性状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荆芥性状在品系间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单株穗重和单株草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顶穗粗、顶穗长和单株穗数等;通径分析表明顶穗长、顶穗轮数和顶穗粗对单株穗重和单株草重有较大的直接效应;有无复穗品系的顶穗性状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但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结论通过选择顶穗性状可以有效简化荆芥育种程序,加快育种进程;选育出的有无复穗性状可作为新品系的鉴定根据,但不能作为产量性状的间接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6.
《傅青主女科》是清代著名医家傅山所著,书中有多个病证应用了荆芥,且运用频率仅在补益气血药之后,高于其它如柴胡、薄荷等药。荆芥穗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辛、微温,归肺、肝经,能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有止血之功。《本草汇言》指出其“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而傅氏在用荆芥穗时配伍构思精微,应用灵活,现摘其中几个应用荆芥的病症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曹雨诞  张丽  杨梅  丁安伟 《中草药》2007,38(12):1827-1829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河北、江苏、安徽、山东。荆芥最早以“假苏”一名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荆芥之名始载于《吴普本草》。荆芥性温、味辛,亦有人认为其性平或凉;其生品具有祛风解表,宣毒透疹,散瘀止血之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咽喉肿痛、头痛、风疹、麻疹、疮疡初起等多种皮肤病。荆芥穗饮片效用同荆芥,唯发散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张丽  邵霞  于生  包贝华  丁安伟 《中草药》2012,43(9):1767-1769
目的建立荆芥穗挥发油的顶空气相色谱(HSG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全面控制和评价荆芥穗挥发油的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SGC法,以胡薄荷酮为参照物对10批荆芥穗挥发油进行指纹图谱分析。顶空条件:以DMF为初溶剂,水为终溶剂;顶空瓶体积为10 mL,取样体积为5 mL,顶空恒温温度为90℃,平衡时间为40 min,进样量为0.5 mL,进样方式为气体。色谱柱为HP-5(30 m×0.53 mm,2.65μm),进样器温度为220℃,检测器温度为250℃,程序升温:初始30℃,保持5 min;5℃/min升至90℃,保持2 min;2℃/min升至160℃;10℃/min升至200℃,保持3 min。结果建立了荆芥穗挥发油HSG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1个共有峰,10批荆芥穗挥发油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结论该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专属地研究荆芥穗挥发油的指纹图谱并为全面控制荆芥穗挥发油的内在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荆芥穗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气相色谱法,研究荆芥穗药材指纹图谱。方法:选用VarianCP-Sil24CB毛细管柱,程序升温,FID检测器。结果:建立了荆芥穗药材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建立了固定产地荆芥穗药材指纹图谱。结论:方法准确可靠,较为简便,建立的固定产地荆芥穗药材指纹图谱,特征明显,相似度评价科学客观,有助于柴荆注射液中荆芥穗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傅青主女科》一著中 ,凡妇人经、带、胎、产之患 ,均适其证、择其要而加入荆芥穗。笔者对全书 15 5方中用荆芥穗之 2 1方加以分析 ,总结出荆芥穗在炮制、剂量及配伍方面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