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彭晓容 《罕少疾病杂志》2012,19(5):17-20,5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所有进行了动态CT增强(n=23)和MRI增强(n=19)扫描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密度(或信号)以及动态增强表现以及继发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一肿块型36例,周围见卫星灶者6例;发生于右肝18例,左肝24例;肿瘤直径平均4.9±1.8cm(1.9-11cm)。平扫时,在CT上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上肿块呈稍高T2WI信号、稍低T1WI信号;动态增强时,23例CT扫描患者中,18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19例MRI扫描患者中,13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性胆管扩张(n=17)、邻近肝包膜回缩(n=8)、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n=16)。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在肝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 15个病灶平扫 ,10例 13个病灶为低密度 ,动脉期边缘不规则环形增强 8例 11个病灶。门静脉期 7例 10个病灶中央网格样增强 ,2例 2个病灶边缘可见结节状轻度增强 ,延迟扫描 (5~ 9min)后 ,8例 10个病灶范围呈向心性增强 ,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CT双期等增强扫描具有一定特异性 ,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超声扫描(BUS).11例中,8例行CT扫描,其中4例为先平扫后增强,2例行动态双期扫描,另2例先动态后延迟扫描.结果 超声扫描所有病灶均呈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边缘中等强度强化.双期CT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被膜回缩明显.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在与肝内其他常见的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11个病灶平扫均为低密度,可见病变区胆管扩张,其中6例见肝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增强8例,门静脉期5例中央网格样增强,延迟期8例呈向心性增强,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边缘、信号特征、伴随表现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7例肿瘤大小平均为3.1±1.6cm;平扫T1WI表现为混杂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混杂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时,13例动脉期瘤灶周边薄边环形强化,4例动脉期扫描瘤灶边缘强化不明显,17例病例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时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向心性强化;其他征象包括:13例有病灶周围胆管扩张,4例有包膜回缩征,2例有卫星灶,6例有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 MRI动态增强对肿块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其涛  高君  张德峰 《当代医学》2010,16(27):13-14
目的根据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研究经病理证实的47例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经CT平扫47例均为低密度病灶。经CT增强扫描病灶,其中28例表现为不均匀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占59.5%。延迟期扫描病灶,32例呈相对高密度影,占68.1%。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病灶周围肝内胆管可有扩张和结石。结论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该病的诊断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和6例MRI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21个病灶中呈均匀低密度7个,呈不均匀低密度14个。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明显均匀增强19个,中等度不均匀增强1个,轻度不均匀增强1个,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呈略高密度10个,呈等密度6个,呈略低密度5个。平扫显示伴中央星状疤痕者7个,多期增强CT显示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增强15个病灶。MRI检查6例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略长或等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增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强化或强于肝实质。4个在平扫MRI上显示中央瘢痕并有延迟增强。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强化。对不典型FNH应结合病史,必要时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2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和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22例中18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病灶,总共发现27个病灶,其中15个病灶位于左叶,9个病灶位于右叶,3个病灶同时跨左右叶分布;大小3-15cm不等,平均7.4cm。21例CT扫描平扫为低密度肿块,1例因有脂肪肝,病灶呈稍高密度。肿块呈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动脉期17例表现为从病灶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为边缘明显强化,4例为无明显强化;1例有邻近肝组织过度灌注征象;门脉期22例病灶均呈轻中度强化,呈向心性,病灶内出现不规则条状、片状强化影,延迟扫描病灶仍持续强化,并进一步向中央充填。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分析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及影像学特征.结果:11例为单发,3例多发;病变位于肝左叶9例,肝右叶5例;病灶直径3.5~13.5 cm;14例平扫呈低密度肿块,11例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环状强化,10例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过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EHE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行CT及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结果:7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大部分位于包膜下,CT平扫病变均呈低密度,部分较大病灶中见更低密度区。MRI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部分病变T1内见更低信号,T2内见更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或持续性强化,CT平扫病灶中更低密度区及MRI病灶中更长T1更长T2区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包膜皱缩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等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肝EHE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有利于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20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均为大片低密度灶,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6例,轻度强化14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是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及病灶延迟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研究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方法,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诊断,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并对单纯CT诊断、单纯MRI诊断及CT联合MRI诊断的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最为有效的诊断措施.结果 42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CT平扫显示肿块为低密度,且其中36例患者病灶边界不清晰;MRI扫描发现肿块在T2WI表现为不均匀性高信号,而在T1WI则表现为均匀性信号;其中37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病灶边缘强化;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5.39±0.25)cm,漏诊2例.CT诊断方法符合率为76.19%,MRI诊断方法符合率为78.57%,CT联合MRI诊断方法符合率为95.24%,单纯CT诊断和单纯MRI诊断符合率均显著低于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诊断中应用CT联合MRI诊断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早期病症诊断率,确保患者实现尽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即CT联合MRI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阮海威 《河北医学》2005,11(11):991-992
目的:研究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12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其中10例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影,2例病灶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例均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11例病灶强化更明显,延迟期11例病灶均持续强化, 8例可见胆管扩张.结论: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和延迟期持续强化以及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PCC)低场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MRI表现.结果 病灶及病变部位显示清晰.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肿块伴周边胆管轻度扩张;9例表现为胆管不规则增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扫描,7例可见早期边缘强化,4例未见明确异常强化;延迟后扫描,11例均见向心性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低场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余帮龙  母其文  张福洲  祝林 《西部医学》2017,29(9):1307-1310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LAVA序列及其重建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影像资料。均作CT平扫及增强、MRI常规平扫检查并运用MRI中的LAVA序列作动态增强扫描,观察CT及MRI平扫图像特征和各期强化特点。结果 3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平扫均呈低或稍低密度,MRI平扫其T2WI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其中22例可见病灶中心斑片状或条状较低信号,经CT发现16例周围胆管扩张,T2WI则发现19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而经LAVA及其重建发现22例胆管扩张。MRI中32例在平衡期强化向中心扩大。仅4例在强化平衡期未向中心扩展,而在CT增强中,有6例无向心性强化。包含LAVA序列及其重建的MRI诊断符合率达到91.6%。结论 MRI的LAVA序列及其重建可以发现较细的胆管扩张,其扫描速度快,可很好地显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强化特点。是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特征,提高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 CT平扫13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CT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延迟强化,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结论 CT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epatic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HIMT)的CT、MRI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学改变进行对比,以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HIM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其中4例同时行CT、MRI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结果9例中8例为单发病灶,1例多发,共10个病灶,位于肝左叶2个,肝右叶8个。CT平扫:全部病例显示为低密度影;MRI平扫:T1WI为稍低信号(3例)、等或略低信号(1例),T2WI为高信号(2例)、等或稍高信号(2例);动态增强扫描表现:边缘强化5例,分隔强化2例,全瘤强化1例,无强化1例;除1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边缘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见强化,以及1例无强化外,其余7例动态增强均表现为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较前明显。病理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凝固性坏死、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肝脏HIMT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反映HIMT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结合临床可与肝内其它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9.
雷友华  肖智博 《重庆医学》2013,42(8):936-939
目的 探讨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IHPCC患者24例的CT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1)24例病灶CT平扫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4例未见强化,周边轻度不完全强化7例,边缘呈连续薄环状强化11例,6例中央呈网格状或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环形强化18例,呈渐进性填充中度强化,6例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延迟期:病灶强化不均匀,16例持续强化高于肝实质,8例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13例病灶中心填充强化呈片状、网格状及结节状,11例中心未强化.肝内胆管扩张6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肝叶萎缩4例,局部肝轮廓凹陷3例.结论 IHPCC由于病灶内各种成分的比例和分布不同,CT和MRI表现不同,其动态增强表现仍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对IHPCC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经章 《当代医学》2010,16(26):1-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及与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2例,局部肝轮廓凹陷2例,肝内胆管扩张2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肝门后腹膜淋巴结肿大1例,门脉癌栓2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肿瘤外周部分轻度、较薄、不完全的晕环状增强或不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向心性逐渐增强,病灶内部呈斑片状、不规则细线状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因其病理特点决定其动态增强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能与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