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前状态是指由于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和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使机体促凝与抗凝机制失衡所引起的有利于血栓形成的病理状态[1].现普遍认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本研究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的部分敏感指标,了解其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状态,探讨血栓前状态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为临床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spontaneousabortion,RSA)与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而由血栓前状态引起的复发性流产中,抗凝治疗被公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阿司匹林及中药等。其中,低分子肝素配伍小剂量阿司匹林占重要地位。血栓前状态导致复发性流产的机制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state,PT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的一种病理过程,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根据其发病原因的不同,血栓前状态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遗传性的…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风险因素涉及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中的多种蛋白因子。本文概述了ATⅢ、PC、PS等蛋白因子缺陷机制,着重阐述了FactorⅤ和FactorⅡ的遗传性改变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静脉血栓栓塞是一个主要的医学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在一般人群中的年发病率大约是1/1000。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涉及凝血及抗凝和纤溶系统中的蛋白因子,静脉血栓风险因子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的,一般来说易患静脉血栓的倾向来自于高活性的凝血途径、低活性抗凝机制或低活性纤维蛋白溶解。编码这些途径中的蛋…  相似文献   

4.
血栓前状态见于多种疾病,可通过血管内皮系统、血小板系统、凝血及抗凝系统、纤溶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实验室检查,及早诊断及治疗,降低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异常与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32例凝血异常与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经静脉抗凝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抗凝药物是治疗凝血异常与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血栓前状态指多种因素所致的凝血、止血、纤溶、抗凝系统功能异常的病理过程,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多发生于下肢(约75%)~([1])。血栓前状态剖宫产孕妇加之麻醉、手术等的影响,使下肢DVT风险进一步增加~([2])。因此,对这类患者下肢DVT风险进行评估,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我院血栓前状态孕妇104例,探究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评分表评估下的针对性护理干预策略对下肢DVT风险的影响,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选取2019年1月至2019  相似文献   

7.
刘彤  黄体钢 《天津医药》2006,34(4):285-28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房颤是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房颤相关脑卒中年发生率为4.5%,在年龄大于80岁的人群.房颤是脑卒中的首要原因。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率约为10%,且常发生在左心耳。20世纪90年代初的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危险。但是,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早在150年前.Vi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血流异常(血流淤滞)、血液成分异常(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壁异常(血管内皮损伤)。房颤发生时,左房(特别是左心耳处)血流缓慢,淤滞,形成涡流,使血栓易于产生;此外,许多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凝血及纤溶状态的变化,导致血液高凝:但内皮功能损伤在左房血栓形成中作用的研究尚少,笔者将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刘颖  卢进  田为中 《首都医药》2007,(14):30-3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特点及溶栓、抗凝、扩容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资料及溶栓、抗凝治疗后疗效、随访其预后。结果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主要累及顶、额叶,可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多发生在产褥期。MRV磁共振静脉造影可有特异性表现。早期溶栓、抗凝、扩容治疗后很快康复。随访半年无症状复发。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于多种原因的血液高凝状态而引起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MRV可帮助明确诊断。溶栓、抗凝、扩容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早期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绳康佳  高妍  包涛  王嗣岑 《药学学报》2023,(5):1103-1116
血栓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研究表明,形成血栓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损伤。根据血栓形成的机制,抗血栓药物被分为三类,包括抗凝剂、血小板抑制剂和纤维蛋白溶解剂。由于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具有抗凝活性的新型化合物正不断涌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早期获批血栓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的一些问题,如出血风险高、起效慢、治疗窗口窄等。本文首先阐述了凝血机制以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机制,然后主要总结了近年来研究报道的抗凝血活性化合物及潜在的抗血栓候选物,并对部分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药理活性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促进开发具有抗凝血生物活性的分子,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方法对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术后活动少、盆腔手术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栓的形成及中药抗栓溶栓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血栓形成是由于正常的凝血机制的扰乱而促使某些血细胞和蛋白质被激活相互作用而最终导致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AT-Ⅲ、PC、TM是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白细胞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PGI2/TXA2值以及许多疾病状态是影响血栓形成的诸因素.许多中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包括生物碱类,如小檗碱、北豆根碱和钩藤碱;中药蒲黄、花椒、沙棘、大蒜的提取物;一些中药复方等.  相似文献   

12.
盆腔静脉栓塞是妇产科常见疾病,发生于围生期、剖宫产后及盆腔手术后,激素替代治疗(简称HRT)中也有发生.静脉栓塞的形成是凝血与抗凝血、血栓形成及抗血栓形成之间的平衡失调所致。产妇妊娠期间,由于血液的流动性和凝固性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同时,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故产妇较易出现血栓形成。各种妊娠与分娩的并发症均可进一步促使血栓栓塞性改变的发生。盆腔静脉栓塞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血症而危及生命,栓塞部位和时间与临床的诊断、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简称 PGD 中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与机体的免疫、凝血、纤溶和激肽系统都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凝血过程变化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表现为血浆凝固因子和血小板增多,凝血酶和纤溶酶原降低,因此血液凝固性增多。PGD 患者血液粘滞度增高,常处于高粘聚状态,为了寻找高粘聚状态的客观指标我们对34例患者作了体外血栓形成观察。在心血管疾病中血栓形成报导较多,而对 PGD患者血栓形成研究尚较少见。血栓形成与血流动力学特性有密切关系。1958年 Chadle 首先发明了一种体外形成人工血栓装置,同体内形成血栓有类似  相似文献   

14.
于贵华  马文  张英 《河北医药》2013,35(3):473-47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引起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微血管内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多种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消耗性降低,并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1].产后DIC是在合并产科疾病的基础上并发微血栓形成,从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继之并发多功能衰竭[2].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变化快且异常凶险,产妇的病死率极高.我院手术室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产后DIC患者19例,本文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栓,待解的迷津——溶栓药物临床使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今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病症(邓立新.2009).溶栓治疗是治疗血栓病最有效的方法(余巧燕,孙晋民.2009),但这些药物在溶解血栓的同时,却也带来了颅内出血等由于纤溶亢进造成的致命风险.如何在抗凝、溶栓和纤溶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还有赖于对血栓形成和凝血、抗凝系统更深入的理解.虽然血栓形成仍是一个没有完全破解的迷津,但历年来仍不断的有溶栓、纤溶药物开发上市,大大改善了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肾病综合征存在高凝状态,尤其是随着利尿剂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使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与机体免疫、凝血和纤溶等原因密切联系,血液高凝状态,易引起血栓形成,降低激素疗效,更甚的是造成肾脏内凝血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使病情恶化,影响疾病预后。临床上在应用常规激素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儿童紫癜性肾炎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和肾小球肾炎等多种表现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肾炎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12%-49%。肾病综合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狼疮性肾炎和紫癜性肾炎等多种肾脏病常伴有血栓前状态。我们根据儿童紫癜性肾炎患者尿中蛋白含量分组,系统观察其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探讨血栓前状态与肾脏损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高凝状态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液能保持液态,是由于血管内膜的完整,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处在动态平衡。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HCS)系指一种极易发生血管内血栓栓塞的临床状态。如无基础病因,有某些物质缺乏或存在而有反复血栓形成,为原发性HCS;如有易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情况(妊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治疗脑卒中患者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前状态 (prothrombotic state,PTS) ,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的一种病理过程 ,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 ,即血浆中可检测到特异性PTS的分子标志物高于正常 ,并通过针对性药物或非药物手段进行处理后 ,升高的 PTS分子标志物有所改善乃至恢复正常。本文观察了葛根素脑卒中患者 PTS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0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抑制物 (PAI)治疗前后变化情况以探讨葛根素对脑卒中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根据 WHO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头颅 …  相似文献   

20.
血栓的实验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两个系统,血液在血循环内为液体状态,由于物理、化学、创伤、感染、免疫和代谢等因素造成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功能紊乱,致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对血栓形成的机理仍以Virchow三联机制为基础,即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异常。近年来在探索血栓形成机制和药理研究方面,在多种动物,从不同角度和水平复制出了许多实验性的血栓模型.为寻找新的抗血栓药和进一步探讨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一些血栓模型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