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章海 《安徽医药》2017,21(5):785-788
非正常凝血可导致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抗血栓药物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该文依据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对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和溶栓类抗血栓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栓的实验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正常情况下,机体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两个系统,血液在血循环内为液体状态,由于物理、化学、创伤、感染、免疫和代谢等因素造成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功能紊乱,致血栓栓塞性疾病。目前对血栓形成的机理仍以Virchow三联机制为基础,即血管壁损伤,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异常。近年来在探索血栓形成机制和药理研究方面,在多种动物,从不同角度和水平复制出了许多实验性的血栓模型.为寻找新的抗血栓药和进一步探讨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一些血栓模型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血栓引起的疾病是人类的常见多发病,溶栓疗法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通过血栓形成机制来研究新的抗血栓药物显得极为重要,临床上用于血栓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3类:抗凝血药物、溶血栓药和抗血小板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李宏涛 《黑龙江医药》2012,25(3):447-449
由血栓引起的疾病是人类的常见多发病,溶栓疗法是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通过血栓形成机制来研究新的抗血栓药物显得极为重要,临床上用于血栓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3类:抗凝血药物、溶血栓药和抗血小板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引起人类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其发病机制研究与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药物设计和筛选技术的日臻成熟,针对各种靶点的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如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Xa因子抑制剂、凝血酶抑制剂等,我国药学研究者也在这些靶向抗血栓药物研究领域取得一定进展。综述我国学者近些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中所涉及的各类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和血栓溶解剂的结构、活性和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塞软脉片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岩  陈晓光  吴岩 《中国药房》2008,19(33):2561-2562
目的:研究通塞软脉片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方法:动物给药后检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凝块溶解率;用体内、外血栓形成溶解实验检测抗血栓作用。结果:给予通塞软脉片0·5、1·0、2·0g·kg-1能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大鼠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大鼠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凝块溶解率,延长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缩短大鼠体外血栓长度,减轻血栓的湿重及干重。结论:通塞软脉片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病理、病因学研究进展,预防观点的更新,药物研究也开辟了一些新领域,取得了若干突破.本文主要从药物研究和寻找新药角度讨论几类新药的进展.抗血栓药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因而抗血栓药的研究一直颇受重视,抗血栓药一般分三类:抗凝药、溶血栓药、抗血小板药.近期,前两类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基于对调节体内纤维溶解的分子机制的了解,发展了纤维蛋白特异性的溶血栓药,即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t-PA对血栓的溶解有效率高、选择性强、副反应少,因而被称为第二代溶血栓药.正常凝血与抗凝血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失  相似文献   

8.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首要致死病因,临床预防血栓药物均存在出血危险。选择性的内源性凝血途径抑制剂已成为低出血倾向预防血栓药物研发的重点方向。SV是以天然岩藻糖化糖胺聚糖(FG)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优化获得的选择性内源性凝血因子Xase抑制剂(IC50=30 nm),其抑制内源性凝血活性与依诺肝素相当,在等效抗凝血剂量的倍数剂量下出血倾向显著降低。本文探讨低出血倾向的SV预防血栓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为选择性Xase抑制剂及其新药发现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血栓性疾病包含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所引起的疾病,又称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人类常见的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是现代社会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抗凝血药物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影响因子来阻止血液凝固,从而起到预防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作用。多肽等蛋白类抗凝血药见效快、不良反应小,是今后抗凝药研究的重点。对抗凝血多肽等蛋白类抗凝药物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血栓性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人类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危害。目前常用治疗血栓的药物大都存在着出血风险。为寻求有效且能避免出血的抗血栓治疗靶点,凝血途径中每一个因子都被不同程度的开发。在这些因子中,凝血因子Ⅻ(factor Ⅻ,FⅫ)脱颖而出。大量研究表明,FⅫ的功能缺失可以抑制血栓形成而不会引起自发性出血。因此,本文以FⅫ作为抗血栓药物新靶点为主题,对FⅫ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抗血栓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除了作为血管内壁的屏障外,还可分泌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抗血栓形成,以保证血液流体性及循环管道通畅性.在病理状况下,VEC损伤或激活,可导致VEC功能异常,产生较多的抗血栓物质,在不同程度上减小或削弱VEC在调节血小板行为、凝血与抗凝血、纤维蛋白形成与溶解、血管张力调节等多方面功能,启动了病理性血栓形成的"连锁"过程,导致血栓栓塞性疾病.笔者综述VEC抗血栓作用及相应药物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汪海 《生物医药世界》2001,(V00):163-167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血液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使如:(1)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肝素样葡萄胺聚糖,增强抗凝血酶川的活性,抑制凝血系统功能;(2)内皮细胞合成并直接释放大量的t-PA,也可通过合成并释放NO、PGI2间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PAI-1,从而增强纤溶系统功能,(3)内皮细胞表面具有ecto-ADP酶,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和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因此,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达到抗血栓目标,是目前抗血栓药物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中医药研究表明,大量植物来源的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好,因此,发展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室系列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化合物虽然安全性好,但疗效往往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单体化合物在联合使用时,疗效大大增强,用药量大大降低,例如,我们研究了两个活血化瘀类中药和一个理气化瘀类中药中的三个单体合物A、B和C,此三个化合物均可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但药理作用环节不同,分别为促进NO的释放,促进PGI2的释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联合使用时,剂量分别为0.05,1.0和1.0mg/kg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血栓作用,比单味药物的有效剂量低20-100倍或以上,为发展有效,安全,适于长期使用的纯天然口服抗血栓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于锋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6):769-771,775
目的研究新合成磺酰脲类化合物I4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方法测定I4对ADP诱导兔血小板聚集、小鼠凝血时间、大鼠颈动脉旁路血栓、大鼠血栓阻塞时间的作用。结果 I4显著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体外兔血小板聚集,延长小鼠凝血时间,降低大鼠颈动脉旁路血栓重量,明显延长电刺激诱导的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结论 I4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抗血栓药物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夏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54-456
血栓性疾病是由血栓引起的血管腔狭窄与闭塞,使主要脏器发生缺血和梗死而引发机能障碍的各种疾病。临床上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类:抗血小板类药物、溶血栓药和抗凝血药物。本文就近年来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为新药研究和临床抗血栓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竹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纤溶3个方面研究竹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肺血栓模型、家兔颈总动脉血栓模型,测定家兔体外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小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及小鼠全血凝块质量等指标,考察竹叶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结果竹叶提取物静脉给药可显著提高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诱导剂所致肺血栓小鼠的存活率;明显抑制家兔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显著降低小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减轻小鼠全血凝块重量;其体外给药能显著延长家兔凝血酶、凝血酶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浆复钙时间。结论竹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甘糖酯的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硫酸甘糖酯(PGMS)对家兔实验性血栓形成及急性实验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影响,并与等抗凝效价肝素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PGMS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为探讨其作用机理,还观察了PGMS对家兔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PGMS可通过抑制凝血系统和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发挥其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对北极海参硫酸软骨素(Holothuria mexicana)和低分子量糖的体内抗血栓活性和机制进行研究比较。方法 以海参硫酸软骨素(CS)和低分子量海参硫酸软骨素(LCS)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刺激颈动脉血栓模型,分析比较不同分子量海参硫酸软骨素对血栓形成时间、APTT、PT、TT、血栓烷(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组织途径抑制因子(TFPI)和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影响。结果 海参硫酸软骨素和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均有较强的抗血栓活性。在有效抗栓浓度下,海参硫酸软骨素和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体内抗栓作用机理为:海参硫酸软骨素能够作用于内源凝血途径,并且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调控VWF含量下降来抑制血栓生成,但是其对外源凝血途径和内皮细胞损伤无明显作用。同时,海参硫酸软骨素和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的抗栓活性相比较得出,当硫酸软骨素分子量下降时,其抗血栓能力也会下降,但是其体内抗血栓作用机制不变。结论 北极海参硫酸软骨素及其低分子量糖具有较强的体内抗血栓活性。  相似文献   

18.
低分子肝素主要治疗预防血栓性栓塞性疾病,低分子肝素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而普通肝素为1左右,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活性越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特别是预防普通外科手术或骨科手术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为了解低分子肝素在骨科中的应用研究,笔者查阅文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前血栓性疾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还缺乏很好的治疗药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为开发抗血栓药物提供广阔的资源。在自然界的抗血栓药物中像尿激酶、纳豆激酶、水蛭素及蚓激酶已经被开发成新药物并在临床上起到一定作用。纤溶酶和激酶能直接降解血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栓得到溶解,因此研究和开发新型的纤溶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建立简单快速的抗血栓活性检测方法是这项研究的基础。本文就目前国内外纤溶酶检测方法作一综述,希望为改进溶栓活性体外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纳豆激酶的纤溶活性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豆激酶的抗血栓作用 ,探讨其主要作用机理。方法通过药理实验方法观察纳豆激酶对体内急性血栓形成 ,以及对血液凝固系统全血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纳豆激酶提取物可对抗小鼠体内血栓形成 ,对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均有影响 ,同时有直接的溶栓作用。结论纳豆激酶具有较强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