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牌利湿,《金匮要略》治“妇人妊娠,腹中■痛。”■痛者,绵绵而痛,即隐痛之意,不若寒疝之绞痛,血气郁阴之刺痛。又主治“妇人腹中诸疼痛。”所谓诸者,盖一切之辞,指出适应证更广泛耳!  相似文献   

2.
当归芍药散源于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原载两条:一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中有“妇人怀娠,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二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妇人腹中诸疾病,当归芍药散主之”。方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组成,功能养血疏肝、健脾利湿,用于治妊娠肝脾不和所致腹痛证。笔者随证加减应用多获佳效。兹举验案于后:  相似文献   

3.
当归芍药散出自东汉名医家张仲景所《金匮要略》一书。《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20篇曰:“妇人怀妊,腹中痔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疞痛,指腹中拘急、绵绵而痛。是由于肝虚血滞气机不调,脾虚湿胜、健运失常,以致肝脾不和所致。当归芍药散方由当归,芍药,芎躬,茯苓,泽泻。白术组成。  相似文献   

4.
胞阻刍仪     
胞阻,中医妇科病名。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其云:“……有妊娠下血,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意言胞阻指妊娠下血腹痛。而后世对此病有歧义。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云:“夫漏胞者……亦名胞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云:“妊娠腹痛,名胞阻。“《女科综要》又云:“妊娠腹痛,又称胞阻、子痛……。”《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中则言:“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  相似文献   

5.
妇人病与男子病大体相同,所异者,惟经带、妊娠、产后、妇人杂病诸项而已。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妊娠病脉证并治》中,亦即《素问·腹中论》所称之“重身”。乃指从怀孕至分娩之整个阶段。妊娠病,有生理者,即妊娠中似病而无邪害,所谓:“身有病而无邪脉”。有病理者,即如外邪伤胎、胞阻、  相似文献   

6.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原文说:“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说:“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由此可见,该方是治疗妇人腹中痛的主方,原方由当归、芍药、泽泻、茯苓、白术、川芎六味药组成。方中当归、芍药养血,茯苓、白术扶脾,泽泻泄水,川芎畅血气。六味相伍,使木条达,土气畅,木土无忤,肝脾气升,胆胃气降,腹痛即可消除。  相似文献   

7.
当归芍药散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归芍药散 (以下简称“归芍散”)载于仲景所著《金匮要略》 ,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组成 ,用于治疗“妇人怀妊 ,腹中绞痛”及“妇人腹中诸疾痛。”归芍散本为妇科良方 ,近代医家本着“谨守病机 ,异病同治”的原则 ,将该方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现就近年来该方的  相似文献   

8.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方由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等五味药物组成。原为“治妇人宿有症痼害,合并妊娠漏下不止”而设。《妇人良方》引本方更多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孕已下者。笔者以此方加减治疗多种妇科疾患,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桂枝茯苓丸(以下简称桂苓丸或本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五药组成,有活血祛淤、消症止痛之功,仲景用之治妇人症病下血之证。后世医家扩大了其运用范围,如《妇人良方》用本方“治妇人小产、下血至多,子死腹中,其人憎寒.手指唇爪甲青白,面色黄黑,或胎上抢心,则闷绝欲死,冷汗自出,喘满不食,或食毒物,或误食草药,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之腹痛与腹中痛在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均有所差异。腹痛病位偏于脐下,病因多属寒中,乃阴寒之邪搏结肠胃,多为阳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温字立法。寒湿滞于下焦,充斥肠间所致腹痛,治宜温涩之桃花汤;阴寒之气内盛,水势泛滥所致腹痛,治宜温化之真武汤;阳气虚极,阴阳几近离绝所致腹痛,治宜温通之通脉四逆汤。腹中痛病位在腹痛之上,多在脐上,亦可攻于心下,病因多为气血津液失和所致,治疗应以和字立法。里虚脉急,虚劳不足所致腹中痛,治宜和阴阳之小建中汤;邪正相搏,结于胁下所致腹中痛,治宜和表里之小柴胡汤;寒热分踞胸胃上下,阴阳不交所致腹中痛,治宜和寒温之黄连汤;肝气郁结,阳郁湿阻所致腹中痛,治宜和气机之四逆散。  相似文献   

11.
当归芍药散临床运用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归芍药散一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原文"妇人怀妊,腹中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方专为孕妇腹疞痛而设,笔者细揣经旨方义,用于其它疾病的治疗,每取良效,现将近年来运用当归芍药散的心得介绍于下,敬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2.
<正> “疝”之名称诸家学说各不相同。唯《金匮》中独提及寒疝。《诸病源候论》云:“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结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风冷邪气相击,由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尤在泾云:“疝痛者,不特睾丸肿痛者为疝,即腹中攻击作痛,按引上下者,亦得名称疝。”由此可知,《金匮》中寒疝乃指寒邪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也即中  相似文献   

13.
妇女月经非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净者称为“崩漏”。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症。崩,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漏,首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其中突然大量出血者,称为“崩中”,“经崩”;日久淋漓不断则称为“漏下”,“经漏”。  相似文献   

14.
《本经》(艹闾)茹,一作(艹闾)茹(艹虑)(艹絮),祖国医学早期药。《内经·素问·腹中论》即有“四乌贼一骨(艹虑)茹丸”治妇人“血枯”之记载。宋及其以前本草均载。味辛、寒,主“蚀腐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别录》、吴普均谓“黑头者良”。陶弘景明确指出有“漆头”与“色白皆烧铁烁头令黑,以当漆头”之草(艹闾)茹两种。后者  相似文献   

15.
<正> 近日拜读《金匮要略语释》(山东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获益良多。唯对“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条的“校勘”有不同看法,言之如下,以请教于高明。该条载于《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对此,作者据《金匮要略简释》校勘,指出该条“小便难”应作“大便  相似文献   

16.
甘麦大枣汤(以下简称本方)首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治。脏躁发病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致肝郁化火,脏阴受损,虚火内扰,心神不宁所致。其治疗大法,遵《内经》“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及《难经》“损其肝者益其中。”本方以小麦养心液安心神,灸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缓急。虽然药仅三味,但叶天土谓“本方药似平淡,可愈疑难大症。”谢氏认为是一张心、肝、脾三脏兼治之方。  相似文献   

17.
妇人之病不外气血失和而已,气血充盈,血脉流通,则经孕产乳均可正常。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即可导致妇女出现经带胎产方面的疾病,瘀血是导致妇人月经失常的重要原因,而产生瘀血的原因就在于气血失常。《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病治”,其内容包括月经病、妊娠病、带下病、产后病及杂病,具备了妇科学专著的雏形,其中对瘀血性月经病的论治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妇科临床。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为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代表著作,在痛症的治 疗上,分别采用汗、吐、下、和、温、补、清、消等八法, 涉及条文65条之多,对疼痛的范围也涉猎广泛,本文仅就 以补法治疗疼痛而加以赘述。 1 温中补虚治痛 条文摘选: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 予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献记述:早在公元204年,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对流产已有明确的记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公元610年,随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总论”,更明确的专称流产为“漏胞”;同时,对流产的先驱主要症候,分为“妊娠腹痛候”、“妊娠腰痛候”、  相似文献   

20.
阴吹     
“阴吹”一证出自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是指妇女自觉阴道内时有气体排出并带有响的病症。《金匱要略》曰:“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意即胃中下泄的矢气,从前阴吹出,连续不止,喧然有声,是由于谷气充实的缘故。用“膏发煎”润导。《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阴吹”证治篇除用《金匮》“膏发煎”外,指出气虚下陷用“十全大补汤”。宋《陈素庵妇科补解》·“妊娠阴吹方论”治阴吹用当归羊肉汤并指出:“阳化气,阴成形,阴本无声,今阴收而气响,乃阳下陷入阴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