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农村青少年逆境发生情况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农村青少年逆境发生的情况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方法】 选取山东省东、中、西部6个城市、12个农村的954名农村青少年, 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自评版、青少年逆境调查问卷和一般信息问卷对其进行调查。 【结果】 青少年无逆境组、单一逆境组、累积逆境组(逆境数量≥2)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6.50%、13.84%、79.66%; 考试紧张焦虑、父母物质滥用、目击交通事故等逆境报告率较高,分别为51.99%、34.59%、33.12%;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间逆境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4, P<0.05;χ=20.17,P<0.01); 累积逆境组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因子评分和困难总分显著高于单一逆境组和无逆境组(P<0.05或<0.01);逆境的数量与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关系因子评分和困难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s=0.07~0.23,P<0.05或<0.01),与亲社会行为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s =0.13,P<0.01)。 【结论】 青少年逆境的发生率较高, 且随着逆境种类的增加, 情绪行为问题加重;但逆境与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柳州市学龄期儿童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家长版)调查,分析柳州市学龄期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柳州市27所小学11 205名学生进行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性别和年级差异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为4.1%~36.9%,其中困难总分阳性检出率为11.8%,女生情绪问题(9.1%)检出率高于男生(7.6%)(χ2=7.358,P<0.05)。不同性别儿童的SDQ困难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情绪症状和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得分高于女生(P<0.05)。各年级儿童在SDQ各因子及困难总分得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儿童多动注意不能问题得分高于高年级儿童,而儿童品行、同伴交往及困难总分得分低于高年级儿童(P<0.05)。结论 柳州市学龄期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针对不同年级、性别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中小班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状况及其与儿童心理状况的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工作的拓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上海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1名,采用亲职压力量表(PSI)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其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男童、女童在PSI儿童适应性(t=2.376,P<0.05)、接受度(t=2.517,P<0.05)、儿童总分(t=2.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学龄前男童、女童在SDQ行为问题因子分(t=2.064,P<0.05)和社交行为因子分(t=-2.7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DQ困难总分与PSI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SDQ各因子与PSI多个因子分相关(P均<0.05);4)半年后随访,PSI总分及儿童注意不能多动、适应性、要求、心境、接受度,父母竞争性、依恋性较基线时升高(P均<0.05)。结论 健康学龄前女童行为问题少于男童,社交行为优于男童。健康学龄前女童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男童家长少。亲职压力与儿童行为表现相关,学龄前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以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山东省东、中、西部七个地区的797名农村青少年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CTQ)、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RS)和一般资料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平均评分(36.20±9.18)分,心理弹性平均评分(129.68±26.39)分,不同性别间虐待忽视和心理弹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虐待忽视水平组间心理弹性两个因子及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弹性的两个因子及总分与儿童期虐待忽视经历的五个维度及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青少年经历严重的虐待忽视,将对心理弹性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学习风格简介(LSP)干预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康复效果,以期在全国更广范围内推广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确诊为ASD的儿童55名,年龄在36~72个月之间,进行为期6个月的LSP模式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应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语言、社交行为和适应行为能区发育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9、7.10、6.29,P<0.01),而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虽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1.76,P>0.05);CARS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CARS量表得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P<0.01);SDQ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ASD患儿多动注意缺陷得分、同伴关系问题得分和困难总分明显下降,亲社会行为得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8、6.96、7.74、6.78,P<0.01),而情绪症状得分和品行问题得分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92,P>0.05)。结论 LSP能有效改善ASD患儿的社交能力,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可在国内更广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以及影响因素, 为开展有效的儿童心理教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8个幼儿园735名儿童, 采用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Children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和自行设计的家庭基本情况问卷。结果 3~6岁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4.15%。男童的品行问题、同伴问题、困难总分的得分均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女童(P<0.01)。由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困难总分得分均低于由非双亲看护的农村儿童(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独生子女、过去一年活动受限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因素。结论 山东省农村3~6岁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开展有效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行为问题与个性特征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从某监狱选取服刑人员(已服刑3年以上)未成年子女20名为实验组;另外采用最大限度配对法选取20人为对照组。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对两组学生进行测查。 【结果】 1)实验组受试除了心身障碍维度外,其他维度的平均秩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神经质平均秩次大于对照组的,而掩饰性的平均秩次小于对照组的(P均<0.05)。2)实验组受试冲动多动行为问题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与支持利用度呈正相关(P<0.05);精神质维度与主观支持以及内外倾维度与客观支持分别呈负相关(P<0.05)。3)支持利用度对冲动多动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52,P=0.02);主观支持对精神质维度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48,P=0.03)。 【结论】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多种行为问题和个性不良因素明显,社会支持对其行为问题和个性特征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铜陵市11所幼儿园2 408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结果 获得有效问卷2 184份。SDQ困难总分和5个因子异常检出分别是252人(11.5%)、1 052人(48.2%);男童的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女童(P<0.05);各年龄组儿童的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有:父亲吸烟半包以上、性别是男童、胎儿窘迫、非核心家庭。母亲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是保护因素。儿童年龄越小发生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风险越大。结论 铜陵市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创伤经历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以期有效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方法 2016年3-5月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简版(CTQ-SF)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36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与儿童期创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12~0.31,P<0.05),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21~-0.48,P<0.01),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36,P<0.05);2)儿童期创伤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11~-0.44,P<0.05),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47,P<0.05);3)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期创伤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χ2/df=2.774~3.460,IFI=0.91~0.92,CFI=0.90~0.92,GFI=0.93~0.94,RMSEA=0.07~0.08)。结论 儿童期创伤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在其间起积极调节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起消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探讨童年期虐待对成年后心理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童年期虐待量表(CTQ-SF)、德克萨斯社交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38名成人进行问卷调查;以CTQ-SF均分为界,将238位被试者分为CTQ-SF高分组与低分组,分析CTQ-SF得分与德克萨斯社交问卷、SCL-90得分的关系。结果 不同儿童期虐待组社交行为总分及SCL-90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虐待与社交行为呈负相关(r=-0.165,P<0.05),童年期虐待与SCL-90呈正相关(r=0.434,P<0.01),社交行为与SCL -90呈负相关(r=-0.337,P<0.01)。结论 童年期虐待与成年后社交行为和心理健康呈负相关,童年期虐待会对成年后社交及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儿童期忽视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烟台市中学生进行应对方式的横断面调查和儿童期忽视经历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 【结果】 中学生在儿童期最常见的忽视类型是交流忽视;中学生主要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其中不同性别在合理解释、求助、发泄三个维度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忽视与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忽视与逃避应对方式正相关,安全忽视与幻想应对方式正相关;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交流忽视和情感忽视是消极应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中学生在儿童期受到的情感忽视等状况越严重,青春期遇到困难和压力时越倾向于选择逃避现实或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州市儿童家庭虐待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对7 475名儿童就家庭虐待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 在被调查的7 475名儿童中,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发生率分别为59.41%、31.51%、17.94%,女生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高于男生(t=4.755,H=24.410),男生躯体虐待、性虐待分量表得分及发生率均高于女生(t=8.356,H=82.211;t=8.784,H=52.4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居住环境、父母亲饮酒频率是儿童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共同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州市儿童虐待问题并不少见,儿童虐待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虐待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在儿童期虐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Childhood malnutrition and maltreatment (abuse, neglect) are both prevalent, particularly in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 Despite their known negative impact on child development, there is surprisingly little research documenting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To address this gap, we administered the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 Short Form (CTQ-SF), a retrospective structured self-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in a Barbadian cohort of 77 adult survivors of infant malnutrition, limited to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nd 62 healthy controls from the same classrooms and neighborhoods (mean age ± SD = 43.8 ± 2.3 years). This cohort has been followed since birth.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with archival data addressing similar constructs, we found evidence fo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TQ-SF in this population.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with and without adjusting for childhood household standard of living at three childhood ages, revealed that a history of infant malnutri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self-reported physical neglect in childhood, and, to a somewhat lesser degree, emotional neglect.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co-occurrence of infant malnutrition and self-reported maltreatment in childhood in Barbados, with potential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上海市10~17岁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及分布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用国家“十一五”支撑代谢综合征项目样本中上海市横向部分7 737名青少年体格评估数据,分别采用中国(WGOC)及国际(IOTF)青少年超重肥胖标准计算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两标准差异,并分析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上海市10~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9%、6.2%,总超重率18.1%(WGOC标准);13.6%、3.6%,总超重率17.2%(IOTF标准)。按WGOC标准,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男:17.5%、7.7%; 女6.0%、4.6%。单因素中性别、年龄、出生体重、家庭收入、父母生育年龄、父母吸烟史、父母超重史、母饮酒史、父亲学历、父系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史及母系脂肪肝史等17项是青少年超重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性别(OR=3.376,P<0.001)、年龄(OR=1.736,P<0.001)、家庭收入(OR=1.467,P=0.001,)、母生育年龄(OR=0.704,P=0.023)、父超重(OR=1.545,P<0.001)、母超重(OR=3.14,P<0.001)、父系高血脂史(OR=1.293,P=0.018)是青少年超重的影响因素。 【结论】 上海市有近1/5的青少年超重肥胖,居国内较高水平。性别、年龄、家族史等是青少年超重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信度及效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的信度和效度,为该量表在中国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鄂州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高二年级共1 892名在校学生进行中文版CTQ-SF团体测试,检验其信度和效度。结果中文版CTQ-SF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73,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5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23~0.74;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20,各分量表平均相关系数为0.11~0.37;总分半信度系数为0.71,各分量表分半信度系数为0.31~0.7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4~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均超过各分量表间的相关系数为0.18~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经Sreen-test检验抽取的4个因子分别代表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和情感虐待因子、性虐待因子和躯体忽视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12%,4个因子的共性方差均>0.4,涵盖全部25个条目。结论中文版CTQ-SF是一种较好的儿童期虐待测评工具,但躯体忽视分量表需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