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影响河蟹蜕壳生长及致死原因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基文 《内陆水产》2001,26(10):35-35
1原因分析1.1缺乏钙、磷等无机盐类河蟹甲壳中的钙、磷等物质,主要通过吸收水和饵料中的钙、磷等而来。若水和饵料中钙、磷等无机盐类缺乏,则河蟹甲壳薄而脆,四肢极易残缺。河蟹不能正常蜕壳而死亡。1.2蟹种性早熟河蟹之所以能正常蜕壳生长,其主要生理机制之一,就是蜕壳期分泌蜕壳激素所致。2龄蟹及性早熟蟹,体内性腺激素分泌加强,蜕壳激素分泌受到抑制,并且此时体内渗透压增大,内、外渗透压不平衡,因此,淡水养殖中,放养2龄蟹及性早熟蟹种均在5月前后,第1次蜕壳期时大量死亡。1.3生物敌害河蟹蜕壳一般在午夜及黎…  相似文献   

2.
立秋以后,苏北地区的雌蟹逐渐开始生殖蜕壳,因为公蟹蜕壳较母蟹迟,2016年河蟹生殖蜕壳将持续到9月初.然而由于在6-7月份河蟹三、四壳期间苏北地区连续阴雨,温度和光照不足,造成河蟹蜕壳时间延长,河蟹吃食量偏少,翻壳后体重增加偏低,河蟹规格普遍偏小.  相似文献   

3.
<正>河蟹靠蜕壳而不断生长,每次蜕壳期间河蟹能增重50%~90%,因此想要养出大规格和高品质河蟹,必须重视成蟹养殖过程中每次的蜕壳管理。近年来,由于养殖环境、饲料或者养殖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河蟹蜕壳不遂发病率逐渐增加,蜕壳期间的死亡占到养殖伤亡量的80%。如何防治河蟹蜕壳不遂并加强河蟹蜕壳期的管理,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一、成蟹蜕壳不遂的原因蜕壳不遂既是一种疾病也是一种现象,说它是一种疾病,是因为蜕壳不遂是由于河蟹机体缺乏某些营  相似文献   

4.
黄蟹是河蟹成体在性成熟以前的阶段,再经过一次蜕壳就可以达到性成熟。每年9~10月份黄蟹经最后一次蜕壳变成绿蟹,此时河蟹的性腺已经成熟,就要进行生殖洄游,所以如何防逃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措施之一。一些大的养鱼池塘很难做好防逃工作,所以只有在河蟹性成熟前,提前收捕上市或另池暂养。本试验就是利用8月初的上市黄蟹,在水泥池中进行养殖,观察其生长和发育状况,为合理利用黄蟹资源、提高养殖效益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试验所用的河蟹为市场销售的黄蟹和鱼塘所养的黄蟹,规格均为100克左右,附肢齐全,体表无病斑…  相似文献   

5.
在河蟹养殖中,若群体蜕壳廷续时间太长,对成蟹养殖极端不利,笔者通过多次试验,初步找到了集中蜕壳的方法,其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6.
利于河蟹蜕壳的措施使河蟹顺利蜕壳是提高回捕率的关键。作者通过两年养蟹实践,认为以下几项措施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一、彻底清塘。在蟹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最好用生石灰,可增加池水中钙合量)。清除池中一切敌害生物,并杀灭各种病原。这项措施可防治因敌害生物干扰...  相似文献   

7.
稀土甲壳素在河蟹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稀土甲壳素最初应用在鳗鱼养殖上,它不仅能防治多种鳗鱼疾病,而且能促进僵鳗复苏和鳗鱼生长,缩短养殖周期。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良和创新,尤其是在原先的配方中添加了氨基葡萄糖硫酸盐及河蟹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研制出稀土甲壳素河蟹饲料添加剂,它能促进河蟹生长,缩短河蟹蜕壳周期,增强河蟹体质,预防蜕壳障碍症,减少疾病发生。为了检验稀土甲壳素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我们在启东市某水产养殖场进行了大面积养殖试验。1材料1.1蟹种来源蟹种从启东市购得,健壮无病(无早熟小绿蟹,断肢病蟹)。1.2试验地选取3个池塘,每塘水…  相似文献   

8.
1.河蟹为什么在生长期必须蜕壳?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幼体或幼蟹的蜕壳而进行的。因为河蟹是节肢动物,具外骨骼,外骨骼的容积是固定的,当河蟹在旧的骨骼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积聚的机体已发展到旧外壳不能再容纳时,河蟹必须蜕去这个旧外衣,才能继续生长。将要蜕壳的河蟹,可在饲料中添加钙能、免疫低聚糖以及时补充营养、促进蜕壳。2.为什么说河蟹每一次蜕壳就是过一次难关?  相似文献   

9.
陈正锦 《水产养殖》2011,(12):52-52
入秋后天气逐渐凉爽,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秋高气爽的天气适宜蟹虾鱼类快速生长,尤其是河蟹,在这段时间还有一次蜕壳,这次蜕壳对河蟹的规格、产量、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取得全年河蟹生产丰收的关键时期。加强日常管理十分必要,秋季蟹塘底质恶化主要有以下原因,广大养殖户要根据具体原因,做好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河蟹不蜕壳症防治技术探讨一、河蟹不蜕壳的几种特征1.长毛蟹不蜕壳病蟹的甲壳、口器、眼窝等处长了一层厚厚的毛状物即原生动物或霉菌,毛上覆盖一层泥土及污物,整个蟹壳呈灰黄色或土灰色;用手抓起,壳表层很光滑,污物很难剔除。此时池水呈乳白色(是由大量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11.
防治河蟹蜕壳障碍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因引起病理性蜕壳不遂的几个主要原因:①黑亮蟹不蜕壳,病蟹壳呈灰黑色、坚硬钙化、不吃食,爬上岸边无水处十足撑起、腹部悬空,口不吐泡沫,蜕壳困难;②长毛蟹不蜕壳,在河蟹体表大量原生动物及霉菌附着生长,蟹不吃食;③黑鳃、藻类鳃、烂鳃、甲壳溃疡引起的不蜕壳症;④河蟹因水肿病、肠胃炎引起的不蜕壳症;⑤因寄生虫、蟹奴寄生而引起的不蜕壳。 二、症状与病变病蟹头胸甲后缘与腹甲交界处出现裂痕,但无力蜕壳或蜕出部分壳而导致死亡。 三、流行情况本病在池塘养蟹中较为常见。大规格蟹种、后期成蟹等常会发生此病,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河蟹是伴随每一次正常蜕壳而生长的。人工养蟹改变了河蟹生长的自然规律和天然环境,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河蟹蜕壳不遂死亡。特别是开春后幼蟹生长时的第一次蜕壳,因患烂肢、腐壳、水霉等复合病症导致幼蟹蜕壳不遂而大批死亡。笔者根据多年来养殖、研究,总结了导致蜕壳不遂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绒鳌蟹(Eriocheirsinensis),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是一种在淡水中生长育肥、在海水中进行生殖繁衍的洄游性甲壳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各海域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被视为水中珍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河蟹一般在9—10月上市销售,此时的河蟹正值生殖蜕壳的尾期,上市的河蟹中有部分正准备蜕壳,刚刚蜕壳完成的河蟹也正处在软壳阶段,肌肉不充实,蟹黄不饱满,水分较多,商品价值低。如果进行冬季暂养,待其性腺发育成熟、肌肉充实、膏肥黄多时销售,既可以避开秋季河蟹集中上市期,延长上市时间,还可以调节市场供求矛盾,提高河蟹反季销售带来的经济效益。现将中华绒螯蟹冬季暂养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河蟹靠蜕壳不断生长,不蜕壳不但不能正常生长,而且会因此而引起大批死亡。近几年来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养殖河蟹因长时间不能蜕壳而大批死亡,经调查90%以上死亡蟹存在不同程度的蜕壳不正常。造成河蟹不能蜕壳的原因很多,笔者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河蟹不蜕壳症有了初步了解,下面做简单地介绍,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河蟹靠蜕壳不断生长,不蜕壳非但不能正常生长,而且因此引起大批死亡。近年来江苏、安徽、辽宁等地养殖的河蟹因长期不蜕壳而大批死亡,经调查95%以上死亡蟹存在各种程度的蜕壳不正常。造成不能蜕壳的原因很多很复杂,笔者在长期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掌握了几种不蜕壳的特征及解决的方法,以供参考。 1.不蜕壳症的几种特征 (1)黑壳蟹不蜕壳 病蟹壳呈灰黑色,坚  相似文献   

16.
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安县南莫镇在实施高效渔业工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在河蟹养殖上大力推广养成大规格蟹,走高效生态养蟹的路子,养蟹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1年9月26日,对该镇杨成仁、钱玉贵等养殖户的河蟹进行抽样,雄蟹已达175~200克/只,雌蟹125~150克/只,蜕壳期间根据蟹蜕壳的大小得出今年又是大丰收。他们的养殖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 ,河蟹蜕壳后死亡现象时有发生 ,给一些养殖户造成一定的损失。根据实践经验对河蟹蜕壳后死亡原因加以分析 ,并提出一些预防对策供大家参考。1 死亡症状河蟹能正常蜕壳 ,蜕壳后在 1~ 3天内死亡。死亡的河蟹通体柔软 ,也有部分甲壳略有硬度 ,外观与正常蟹无异。解剖内脏 :胃、肝脏皆正常 ,有的鳃丝有水肿现象 ,大多数胃内无食。2 死亡原因分析2 .1 水质恶化由于蟹池内水质突然恶化 ,特别是底质变酸、有害气体增加导致蜕壳后的软壳蟹无法适应此种环境 ,因其通体柔软又无快速迁移能力而中毒死亡。2 .2 饵料营养元素不全河…  相似文献   

18.
关于控制幼蟹性早熟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眼幼体在养成扣蟹、商品蟹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幼蟹性早熟现象。所谓幼蟹性早熟,就是幼蟹长到15-20g左右时.不蜕壳.不生长。体质饱满,发育基本成熟。这种幼蟹不但市售价格低廉,而且若不及时从池塘挑检分离出来.还会捕食其它正在蜕壳的幼蟹,影响河蟹养殖的整体效益。因此,控制和减少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幼蟹性早熟现象,是目前广大养殖户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经过三年的养殖摸索,积累了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1、重视苗种质量尽量购买天然的大眼幼体苗种。养殖实践表明,投放天然大眼幼体苗种出现性早熟比率很低,占在池蟹总量的…  相似文献   

19.
熊美海 《水产养殖》2011,32(2):52-52
在选择蟹种的时候,要避免性早熟蟹。河蟹性早熟就是在其尚未达到商品规格时,已由黄蟹蜕壳变为绿蟹,性腺发育成熟,早熟蟹个体规格约为每千克20~30只,其大小与大规格蟹种差不多,难以将它们区分开来。而如果将这种早熟蟹作为蟹种第2年继续养殖时,不仅生长缓慢,而且易因蜕壳不遂而死亡,给养殖生产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20.
《淡水渔业》2021,51(5)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