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超 《石油知识》2008,(2):36-38
一.中外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制定背景比较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开始对石油天然气会计理论的研究,50年代形成了比较成型的石油天然气会计体系及成本核算方法,70年代第一个石油天然气会计准则SFAS19伴随石油危机的爆发而的诞生。此后,美国AICPA、FASB、SEC等会计规范的研究和制定机构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油气会计规范,在石油天然气会计的理论方法、制定体制、内容框架及实施应用上都引导了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油气地质学以自主研发为主形成了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体系,促进了我国油气的大发现。90年代以后,国外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大量涌入,学科的“本土化”进程缓慢了下来。如何将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纳入到我国自主研发的理论体系中,并结合中国陆相和古生代海相两大领域勘探实践加以利用,是当前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丁·特罗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些发达国家在60年代就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而我国在21世纪初才刚刚迈入。本文比较了美英法日四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途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我国地球物理学家多年夙愿 高分辨地震勘探技术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问题。国外从50年代就开始了高分辨率的理论研究。60年代使用反褶积方法后大大扩展了信号的频带宽度,但仍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直到70年代以来才认识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要从采集到处理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单靠处理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5.
专题策划     
<正>编者按:地球物理勘探是石油工业上游一个极其重要的技术工种和不可或缺的部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是我国石油工业最早从油气田里独立出来的专业化公司,自20世纪70年代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装备研制、技术服务一体化的高技术、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志性专业技术服务企业,拥有复杂山地、黄土塬、广袤沙漠等特殊环境的一系列走在世界前列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石油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油气成藏研究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研究历史,划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以油气藏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为以Tisso有机生油理论、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原理及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为代表。第三阶段(80年代-现在)以油藏描述、盆地模拟、储层地球化学、含油气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代表。从地温场与地压场、成藏史、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系统和盆地模拟等5个方面讨论了油气成藏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震勘探经历了50至60年代光点记录,70年代的模拟磁带,到80年代数字化,在解决地质任务上成效越来越突出,对新疆油气田的发现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末期与80年代,由于引进了数字地震仪和用大型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处理,使地震勘探得到大的发展。地震队从70年代末的2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近70个。主要特点是:(1)地震队越野性能增强。(2)利用了空气钻钻井放炮、可控震源等激发手段。(3)学习掌握了 CGG、GSI 地震队全年施工经验及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油工作者经过近40年的实践和探索,从本国油气资源分布和地藏的实际出发,现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主要包括:陆相生油理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以及中、新生代陆相湖盆沉积储层研究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认为,陆相生油理论在中国研究最早,也是最成熟的油气理论。以这一理论找到大庆油田使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准噶尔盆地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不仅证实了陆相生油的理论,而且揭示了陆相生油储藏…  相似文献   

9.
正从20世纪50年代规模化勘探开发至今,我国已有近70年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开发历史。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探索,现已形成了适合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藏特点的开发理论和技术。为了使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理论和工程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前景,我特意采访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  相似文献   

10.
油气成藏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石油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油气成藏研究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研究历史,划分了3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以油气藏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为以Tisson有机生油理论、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原理及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为代表。第三阶段(80年代-现在)以油藏描述、盆地模拟、储层地球化学、含油气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代表。从地温场与地压场、成藏史、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系统和盆地模拟等5个方面讨论了油气藏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焊管》2013,(12):66-67
高频焊接技术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成熟于60-70年代,历经1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生产工艺,奠定了现代高频焊管生产技术的基础。自70年代后至今,在成型、焊接、探伤等多方面的技术虽均有发展和突破.但高频焊管生产基本工艺并无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石油地球化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从SO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石油成因理论经历了从早期成因说向晚期成因说的转变。随着新的分析技术的引人和应用、勘探实践的深入和大量经验的总结,石油地球化学理论得到丰富和完善,并通过和地质学(特别是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学相互渗透而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石油地球化学作为地学领域中的一门边缘学科,促进了油气有机成因理论的发展,并在油气地质勘探和远景评价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目前油气勘探的三大理论基础(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四川油气田深井“三磺钻井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地区70年代中后期及80年代深井钻井液技术的发展作一概述,重点对80年代在三磺泥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三磺钻井液的6种类型加以描述,指出三磺泥浆70年代开辟了我国深井泥浆的新领域,而80年代的新三磺泥浆仍然是四川地区深井泥浆中有特色的钻井液.  相似文献   

14.
《石油教育》2004,(4):1-1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理论提出的基本要点之一。田正平先生在《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论著评选中概要介绍了黄炎培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关于职业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点,虽然时过境迁,但今天读起来仍觉耳目一新。兴奋之余,遂将其“基本要点”摘编出来,与职业教育的同行们共赏。  相似文献   

15.
灰色预测理论是我国学者在8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动态趋势预测理论。近年来已被成功地广泛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农业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经济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等领域。灰色预测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动态趋势预测的定量化,用于油田产量及综合含水率变化的宏观预测所需的样本(数据、项目)数较少而可靠性较高。为便于应用,本文从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数学模型和残差精度检验方法,并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对油田开发的长远规划、决策和年度计划的编制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评估和预测,几乎全部为有机成因理论。上世纪80年代,苏联等国家石油无机成冈学说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一些学者提出了在地壳深部和超深部,包括在沉积盆地的结晶基岩勘探新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埃克森美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殖民掠夺垄断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的多元化经营发展阶段,80年代至90年代的回归油气主业、发展纵向一体化经营、突出核心优势业务的优化调整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进入大并购和降低成本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煤成气理论发展及其在天然气 工业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系形成天然气的认识干20世纪4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煤成气在世界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中所占比例已升至近70%.中国煤成气理论在过去30年中经历了引进、吸收,创新、发展、形成体系、及时指导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全过程,理论体系涵盖煤成气与煤层气两大常规与非常规资源系列,内涵包括气源鉴别指标体系、煤成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评价预测技术方法等;已有效指导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推动我国天然气产量和储量在过去30年间快速增长,为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做出重大基础性贡献,也是科技攻关紧密结合生产并有效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测井技术》在1987年第一期上刊登了一则由西南石油学院的陈科贵同志写的《关于“挖掘效应”问题的讨论》,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关“挖掘效应”的理论和有关实践早在70年代初已趋成熟和完善,60年代在有关中子测井的很多文章中已谈到“挖掘效应”,对此问题作详细而深入地论述的专著代表是1971年在第12届SPWLA测井年会上发表的论文《挖掘效应》.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华北大地发现了当时单井日产量最高的任丘油田,平均单井产油量均在1000t/日以上,成为中国石油史上的一大新发现,开拓了找油的新领域,从而促成了70年代末全国年产油量突破1亿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继续扩大勘探高产油田期间,华北的油气勘探家们在任丘东北、霸县以南发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