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68例拟诊断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脉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勇  文哲  李卫  江凌  朱晓兰 《现代医学》2004,32(5):317-3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 72例接受99Tcm MIBI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冠心病组的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冠心病高危组显著高于冠心病低危组 (P <0 .0 1) ;随着冠心病危险度的增高 ,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斑块大小增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危险度分级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颈动脉超声可为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度的评价提供无创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65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常规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即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结果冠脉狭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内膜病变率和粥样斑块性质与未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P<0.01)。经相关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检出率和病变性质均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估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4.
张义红  田青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56-157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98例有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9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粥样斑块57例,其中40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例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41例颈动脉内膜增厚,无粥样斑块,其中19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5例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26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冠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及严重度。结果发现心绞痛组和心肌梗塞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S)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均<0.01),冠状动脉单支组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AS指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1.61%,特异性为75.00%,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37%。结论冠心病患者大多合并有A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4例疑及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20例冠脉造影阳性,其中18例颈动脉超声发现粥样斑块。结论无创性的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体表劲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38例被检查者均为住院接受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将颈动脉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根据CAG和IVUS计算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68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内膜(IMT)的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增加,斑块的严重程度也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形态改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62例连续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利用高频超声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CCA的IMT增厚、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病变血管发生频率最高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血管。结论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预测具有临床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间接指标和窗口。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观察粥样斑块发生率情况。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及非冠心病组。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IMT值分别为(0.67±0.10)mm及(0.85±0.26)mm,斑块发生率为10%(4/40)及63.5%(47/74),组间相比差别均具有显著性,P<0.001,以IMT≥0.85mm及/或出现粥样斑块来预测冠心病,特异性85%,敏感性71.6%,阳性预测率89.8%。结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冠心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冠心病病人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病人病变冠状动脉分组间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二维超声心动图虽然在心底短轴位上可部分显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近端,但不能完整显示冠状动脉主干.颈动脉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是超声检测体表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用的部位.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冠状动脉与颈动脉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上密切相关,故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统计分析两组病人指标的差别.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以颈动脉IMT≥1.0mm预测冠心病,则其敏感性为90.9%(40/44),特异性为38.9%(16/36),阳性预测值为64.5%(40/62).结论 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可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84例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变化,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21例)及冠心病组(63例),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1支、2支、3支病变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亦增加,亚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71.4%,总的诊断符合率为79.8%。结论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T)及粥样硬化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289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动脉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郑向清  谢英  梅霞  李正恭  张源 《重庆医学》2008,37(4):404-40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54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41例,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记录斑块数目,并半定量估计其严重程度。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按血管狭窄累及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颈动脉IMT值增加,冠心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分级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级间密切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预示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68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同时作颈动脉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颈动脉内膜(IMT)的厚度和斑块发生率增加,斑块的严重程度也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生活方式变化和人口老龄化,我国糖尿病人数明显增加,目前认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相关性。为探讨血糖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本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了高血压及合并血糖异常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斑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82例冠心病待排和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正常组和冠脉粥样病变组,同期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脉弱粥样硬化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颈动脉粥样斑块对狭窄性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敏感性为71.7%,特异性为91.9%,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和73.9%,其准确性为81.7%。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无创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比较冠心病(CAD)患者与非CA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与CAD的关系.方法: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的137例患者根据血管病变分成分为4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31)、单支病变(n=36)、双支病变(n=33)、三支病变(n=37),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1周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测定其生化、血脂水平,测量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计算体重指数,并记录其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的增加,CAD的发生明显增加.结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CAD关系最为紧密,可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筛查出伴有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CAD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