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 将122例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56例对照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 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内膜中膜增厚组和对照组(P<0.05).内膜中膜增厚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脑梗死患者血脂、纤维蛋白原、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病变程度,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住院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10 mg/d,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浆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及低密度脂蛋白 - 胆固醇(LDL - C)和CD62p、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 - 胆固醇(HDL - 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普伐他汀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降脂、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与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 选择146例住院高血压患者经查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及其他生化指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据其结果分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者为斑块组74例,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为对照组72例.比较两组血尿酸、CRP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 两组年龄、总胆固醇(TC)无明显差异(P>0.05),但斑块组病程、体表指数(BMI)、血UA、CRP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与CRP呈正相关(r=0.713,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尿酸、C-反应蛋白密切相关,且二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178例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管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最大流速及计算管径狭窄度,观察内中膜厚度、斑块及管腔的狭窄、闭塞与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1.随着年龄增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显著增高;2.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中2种以上疾病者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和闭塞发生率显著增高;3.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颈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特点。方法 应用HDI 5 0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 2 0 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检测。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 ,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梗死组和复发梗死组 ,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和中、重型组。分别对以上各组观察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积分、管腔狭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①多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 (88.5 % )高于单发组 (72 .9% ,χ2 =8.2 88,P <0 .0 1) ,颈动脉狭窄的程度高于单发组 (χ2 =3.974 ,P <0 .0 5 ) ,多发组较单发组梗死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内膜增厚、斑块积分值均高于单发组 ,收缩期峰值流速减小 ,血管阻力增加 (P <0 .0 5 ,P <0 .0 1)。②复发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 (91.7% )高于首发组 (78.2 % ,χ2 =5 .2 39,P <0 .0 5 )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首发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 ;复发组较首发组颈总动脉内径增宽、内膜增厚 ,血管阻力增加 (P <0 .0 1)。③轻型与中、重型脑梗死组比较 ,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梗死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 ,程度重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 )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 B 超结果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 、UA 变化.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增厚组 UA 为(324.4±97.5)mmol/L 、IM T 斑块形成组 UA为(330.1±97.4)mmol/L ,与 IM T 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 IM T 增厚组 hs‐CRP 异常率为47.1%,IM T斑块形成组异常率为51.5%,比 IM T 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 和血清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部大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血管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与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22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查体者7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等,同时进行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分析.结果 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TIA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TIA组的粥样斑块软块的比率较对照组高;TIA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TG、Tch、FIB的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2组颈动脉斑块位置无明显差异.结论 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TIA相关,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纤维蛋白原和高教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覆斑块形成情况,并同期检测患者血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 125例患者中40例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中16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4例诊断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平均纤维蛋白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和P〈0.01)。并且随着平均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程度与血尿酸 (UA)水平的关系。方法  1 4 2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程度分为 5组 ,同时检查血UA值。结果  5组间血UA值分别为 :内膜增厚组 (2 82± 5 2 ) μmol/L ;内膜斑块形成组 (30 9± 5 0 ) μmol/L ;管腔轻度狭窄组 (335± 5 0 ) μmol/L ;管腔中度狭窄组 (36 3± 4 8) μmol/L ;管腔重度狭窄组 (393± 4 8) μmol/L。 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或P <0 .0 1 )。作直线相关分析r =0 .893,P <0 .0 5。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作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①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0.8mm)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脑梗死组硬化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未检出);③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增高,以中度狭窄为多,与年龄增大有关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互关系.方法:确诊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67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同时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标准值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0.05,<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163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mm及IMT〈0.9mm两组,测定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相关生化指标如:血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定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1)与IMT〈0.9mm 组相比,IMT≥0.9mm组的血清胱抑素C值明显增高(2.26±1.11)mg/L比(1.02±0.19)mg/L(P〈0.001)。(2)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 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IMT呈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B12呈显著负相关(P〈0.05)。(3)颈动脉IMT与各生化指标间的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普伐他汀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于2003-03/2005-12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26例,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确定。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干预组63例和低脂饮食干预组63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设健康对照组56例,为同期健康查体者。药物干预组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给予普伐他汀10mg口服,1次/d,疗程为6个月。低脂饮食干预组采用饮食控制,加强体育运动,减轻体质量等方法。干预6个月后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因部分患者未能完成随访,药物干预组5例脱落,低脂饮食干预组8例脱落。药物干预组患者63例,58例进入结果分析,低脂饮食干预组63例,55例进入结果分析。健康对照组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药物干预组干预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明显低于低脂饮食干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4.18±3.79),(6.85±1.91)分,P<0.05]。②药物干预组干预8周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低脂饮食干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6.36±2.17),(15.92±4.75)mg/L,P<0.05]。③药物干预组干预8周、6个月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入组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入组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6个月为例,分别为(2.68±1.12),(4.60±1.36)mmol/L;(0.89±0.61),(1.42±1.13)mmol/L;(1.48±0.20),(2.62±0.94)mmol/L;(1.78±0.32),(1.30±0.13)mmol/L,P<0.05]。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β=0.19,P<0.05)。结论:①对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长期服用普伐他汀可稳定甚至缩小粥样斑块,并降低其C-反应蛋白水平,从而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及再发。②C-反应蛋白水平能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临床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的血清Lp-PLA2、hs-CRP,同时检测血脂水平,与同期健康体检者49例对照。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法、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组比较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对血清Lp-PLA2水平与脑梗死关系做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组血清Lp-PLA2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按IMT、斑块积分、狭窄程度不同分组时,各组间Lp-PLA2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在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斑块形成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硬化组和重度硬化组间、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间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硬化组、轻度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与Lp-PLA2、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Lp-PLA2、hs-CRP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关,而Lp-PLA2水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可能是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确诊的62例TIA患者(观察组)和5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径进行测量,观察斑块有无形成、斑块大小及斑块致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62例TIA患者中,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53例,发生率85.5%;对照组56例中有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者13例,发生率2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硬化、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 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 132例 (82 .5 % ) ,颈动脉狭窄 7例 (4 .4 % )。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 (5 4 .8% )。颈动脉有斑块组其高血压发生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Lp—PLA2、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清Lp—PLA2、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病情程度加重,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内膜正常组,以及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Lp—PLA2、CRP水平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稳定性,可作为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