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相似文献   

2.
龙眼红粉病是由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Link et Fr.引起,是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果实生长期新发生病害,该病害在海南发生较普遍。本文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Iwao M*-m回归方程检测和Taylor幂法则对龙眼红粉病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聚集原因。结果表明,龙眼红粉病发病期病株垂直分布下,有7个田块属聚集分布,田块8属均匀分布;水平方向上,病株上部、中部、下部,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苹果免套袋栽培是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此模式下,苹果的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探究免套袋苹果采后真菌的发病情况以及精油对其抑菌效果,为免套袋苹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奠定基础。【方法】分别调查山东苹果主产区的免套袋、套袋2种栽培模式下苹果的采后发病情况;采用传统形态鉴定结合ITS序列比对对免套袋苹果致病真菌进行了分类统计及种属鉴定;熏蒸处理评价了肉桂精油对致病菌的离体抑菌效果,并通过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其抑菌机制。【结果】免套袋苹果的采后发病率显著高于套袋苹果(p 0.05),免套袋苹果果实上共分离鉴定出6种病原真菌,分别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链格孢属(Alternaria)、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韦司梅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vismiae)、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及产核枝顶孢菌(Acremonium sclerotigenum)。80μL·L~(-1)的肉桂精油对以上6种真菌的抑菌率均超过80%。精油对苹果的活体防治试验表明,80μL·L~(-1)肉桂精油可显著降低苹果果实的发病率(p 0.05)。经显微镜分析可知,精油抑制了孢子萌发,改变了病原菌的正常菌丝形态。【结论】肉桂精油作为免袋栽培苹果采后防腐抑菌剂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1发病原因苹果霉心病病原菌:由多种真菌复合侵染所致,主要是: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mali Roberts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 Lk.ex Fr.盘端多毛孢菌Neobarchaya sp.镰刀菌Fusarum monliforme Sheld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 sp.上述病原菌在果园里生长季节广泛存在,经气流传  相似文献   

6.
套袋红富士苹果斑点类病害及其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0 0 0~ 2 0 0 1年对套袋红富士果果面发生的斑点类新病害进行了研究。经对 5个市 (县 )区不同类型病果的分离鉴定表明 :黑点型病果主要致病菌是粉红单端孢霉 (Trictothecum roseum L ink) ;褐斑和红晕褐斑型病果主要致病菌是顶孢头孢霉 (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 ;红点型病果致病菌则是格链孢霉 (Alternaria mali Roberts)。  相似文献   

7.
“玉金香”甜瓜采后真菌病原物鉴定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玉金香”甜瓜花期和不同生长阶段果实为试材,对采后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和典型病害的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从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鉴定上探讨病原菌在甜瓜生长阶段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采后极易发生真菌病害,主要是黑斑病、粉霉病、白霉病和褐腐病.主要病原菌是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sp.).其中,甜瓜常温贮藏主要病害是粉霉病和黑斑病,低温贮藏的主要病害是黑斑病.“玉金香”甜瓜在从开花至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可受到链格孢和镰刀菌的侵染,粉红单端孢霉的侵染主要发生在甜瓜果实成熟期;链格孢的侵染率最高;链格孢和镰刀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花期和果实转色期.  相似文献   

8.
李容  黄永 《西南园艺》1998,26(3):11-13
从一年生瓜类植株上分离、筛选获得97008、97018两株拮抗菌,在PDA平板上测得对甜瓜主要果实病害病原菌软腐菌(Rhizopus sp.)、镰刀菌(Fusarium sp.)、交链孢菌(Altemaria sp.)、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sp.)的菌丝生长与孢子发育有明显抑制竹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种类,为针对性地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从平和县4个乡镇采集发病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特征观测、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经单孢分离后,所获得的菌株对琯溪蜜柚果实可致病,并产生典型症状,对病原菌进行显微形态观测,病原菌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为炭疽菌属真菌,以菌株GX(3)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全长为600 bp的DNA片段,并获得该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相似性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害症状、病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引起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种类,为针对性地防治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5年从平和县4个乡镇采集发病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特征观测、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结果】经单孢分离后,所获得的菌株对琯溪蜜柚果实可致病,并产生典型症状,对病原菌进行显微形态观测,病原菌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为炭疽菌属真菌,以菌株GX(3)的DNA为模板,扩增得到全长为600 bp的DNA片段,并获得该菌的rDNA-ITS序列,发现其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相似性高达100%。【结论】根据病害症状、病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同源性比较的结果,将琯溪蜜柚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11.
李旭双  陈典  梁誉  王勇 《中国蔬菜》2012,1(20):88-93
以感病的大蒜品系Z-1001鳞茎为材料,经病原菌分离与单孢纯化,获得F、J、H、G 4种纯化菌株。依据病原菌致病性测定,证实F菌株、J菌株为大蒜干腐病主要致病菌株。采用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并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鉴定F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J菌株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说明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层生镰刀菌〔F.?proliferatum(Matsush.)Nirenberg〕是大蒜干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李晶  仇芳  张超  王玉梓  谢昌平 《果树学报》2023,(7):1443-1454
【目的】明确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油梨种植基地的油梨叶片和果实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准确鉴定和田间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的油梨种植基地调查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病叶和病果,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纯化分离株,并对纯化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株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结果】从采自白沙县的14份病叶种分离的得到3株菌株,儋州市的10份病叶中分离获得6株分离物以及自白沙市采集的5份病果中分离出的1株真菌,经致病性测定,菌株HNBSL01、HNDZL02和HNBSF03为致病菌,且均与田间症状一致。根据3种致病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形态特征可初步判断引起油梨叶片和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均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多基因(ITS-ACT-TUB2-CHS-1-GAPHD-HIS3)联合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HNBSL01与暹罗炭疽菌(C. siamense)的同源性为81%、HNDZL02与果生炭疽菌(C. fructicola)的同源性为100%、HNBSF03与长直孢炭疽菌(C. g...  相似文献   

13.
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玉金香”采后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温度、pH、光照等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掌握甜瓜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甜瓜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粉红聚端孢霉菌(Trichothecium roseum)在10~35℃菌丝都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镰刀孢霉菌(Fusarium spp.)和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 alternata)在5~35℃菌丝都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最适生长温度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5℃,其中在最适温度镰刀孢霉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速度显著高于其它2种致病菌;粉红聚端孢霉在pH 4~10范围内都能生长,孢子萌发的适宜pH 4~8,最适pH为6,镰刀孢霉菌和链格孢霉菌在pH 3~10较宽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孢子萌发pH 2~10,最适宜生长的pH为7.光照条件对3种致病菌菌丝的扩展和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张晶晶  陈典  叶阳阳  黄珏  王勇 《北方园艺》2011,(16):148-151
为明确黑龙江省依兰县酸浆根腐病的致病菌,以发病地区的酸浆病根及地下茎为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对致病菌的形态特征观察结合rDNA 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腐皮镰孢菌(F.solani)与尖镰孢菌(F.oxysporum)为该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5.
近期在山东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的生产中发现一种蛛网病病害。为明确蛛网病病害的致病菌,通过感病子实体的组织分离,获得了病原菌菌株JN,经过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金黄菌寄生(Hypomyces aurantius)。  相似文献   

16.
高芬  褚建梅  李静虹  王梦亮 《果树学报》2015,(2):274-280,352
【目的】明确山西省‘赞皇大枣’黑腐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2011—2013年从山西石楼‘赞皇大枣’种植区采集新鲜‘赞皇大枣’黑腐病果样品,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和柯赫氏法则回接证病;采用形态学和ITS r D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明确了链格孢属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引起‘赞皇大枣’黑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该菌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8℃,p H 8;最佳碳源葡萄糖,最佳氮源硝酸钠,最佳培养基PDA;光照对菌丝生长无影响。产孢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8℃,p H 10,不加碳源,最佳氮源硝酸钠,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结论】山西省‘赞皇大枣’黑腐病主要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明确,为后续的病原侵染规律和病害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深绿木霉T2菌株对苹果霉心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T2菌株对苹果霉心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对峙培养的方法测定了T2菌株对苹果霉心病3种主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T2菌株及其发酵液对苹果霉心病的主要病原菌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和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拮抗效果测定结果表明,T2菌株对砖红镰刀菌和苹果链格孢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81.44%、85.51%。T2菌株发酵原液对苹果链格孢和砖红镰刀菌的抑菌作用较强,抑制率均在80%以上,与生物源农药3%多抗霉素(6.67μg/m L)对3种苹果霉心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相比,无显著差异。离体果实防效结果表明,T2菌株发酵液对苹果霉心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后第5d其防效平均为78.59%。综上,T2菌株对苹果霉心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苹果霉心病的防治及其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黑腐病是影响青花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更好地研究该致病菌的致病机制和十字花科蔬菜对其抗性的分子机制,从发病田间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标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其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该菌株23S rDNA和hrcC基因序列,分析了与近缘细菌23S rDNA和hrcC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发生树,比较了2种基因对相似细菌的检测和鉴别能力,结果表明,hrcC基因用于该致病菌的鉴定更具优越性。根据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特征,判定该分离菌为青花菜黑腐病的致病菌-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19.
3种杀菌剂对厚皮甜瓜玉金香采后腐烂病菌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皿抑菌圈法评价多菌灵,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不同浓度(400、600、800、1000倍液)对4种供试菌的抑制效果,以采用后发病的玉金香厚甜瓜的腐烂病病原菌镰刀菌(Fusarium spp.)粉红单端孢(Cephalothecium rose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um sp.)作为供试菌,结果表明,多菌灵对4种供试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中400倍液处理后的抑制效果与其他3种浓度处理后的抑制效果在α=0.05水平上对镰刀菌,粉红单端孢和黑曲霉存在显著性差异。百菌清和甲基托布津对4种供试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瓜类红粉病的病原鉴定、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roseum(Pers.:Fr.)Link]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真菌,以腐生为主,可从腐烂植物体、土壤、空气中分离获得;兼具寄生,也可以侵染多种植物引起红粉病;还可寄生于一些病原真菌而作为生防菌。1809年Link于德国柏林首次发现该菌,1902年美国报道在纽约发生红粉病,随后在世界各地都有病害发生报道。我国早在1966年,戚佩坤等即有在吉林发生黄瓜红粉病的报道。红粉病在当时为瓜类非主要病害,为害较轻,影响很小,并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