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2003年8月~2005年2月需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其意愿分为腹腔镜组(28例)和传统开腹组(31例),对比两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和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和开腹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35;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短于开腹组,P=0.041;两组生存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切口种植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同期开腹手术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同期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4月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手术184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37例,横结肠癌根治术11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31例,直肠癌Dixon手术53例、Miles手术49例、Hartmann手术3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18例(开腹组),其中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07例,横结肠癌根治术54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131例,直肠癌Dixon手术288例、Miles手术117例、Hartmann手术21例,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有4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210.5±26.5)min和(95.5±12.5)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85.5±12.5)ml比(200.5±22.5)ml,P〈0.05〕。清除的淋巴结数量,直肠前切除肿瘤远端切缘长度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进食时间:(4.5±0.5)d比(5.5±0.5)d,P〈0.05)。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9.5±0.5)d比(12.5±0.5)d,P〈0.05〕。两组的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89.8%比89.7%,P〉0.05;75.5%比74.5%,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安全、有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6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30例)和开腹组(30例)进行直肠癌根治术,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2组手术时间、术后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安全性高、创伤轻、术后快速恢复等优点,更可达到开腹的效果,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Miles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腹腔镜组(54例)和开腹组(66例)。腹腔镜组采取腹腔镜Miles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采取传统开腹Miles直肠癌根治术。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但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Miles术治疗直肠癌的远期临床疗效相同,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适于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Miles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选择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42)和开腹组(n=41),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自主排尿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P﹤0.01),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Miles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能达到开腹Miles手术的切除范围,且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Ⅱ~Ⅲ期结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组(腹腔镜组)和常规开腹手术切除组(开腹组)。两种手术方法均遵循肿瘤根治的原则,术后给予统一的化疗方案。对两组肿瘤根治性、手术安全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随访3年观察肿瘤复发和3年无瘤生存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腹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阳性切缘,淋巴结清除数、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通气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比较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8~36个月,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3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患者分为2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LAP组)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组(OP组),每组60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LAP组与OP组相比,手术时间无差异性,但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吗啡用量、术后镇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有差异性(P<0.05);腹胀排气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血清中胃动素和胃泌素有差异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也有差异性(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可以减小手术创伤,加快恢复胃肠道功能,可能与提高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低位直肠癌患者68例,其中腹腔镜组患者38例,传统开腹组患者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但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要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以及手术切缘距癌肿下缘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18.4%)与开腹组(16.7%)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1年以及2年生存率、复发率以及低位保肛率和总保肛率,两组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创伤小,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对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期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和开腹组,每组60例。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开腹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血清CRP、IL-6水平,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患者术后血清CRP和IL-6水平均高于腹腔镜组(均P<0.05)。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60岁患者的3、5年生存率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相似,但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能够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等优点,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下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春富  刘昶  许军 《肿瘤学杂志》2010,16(12):985-98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比较同一手术组施行的28例腹腔镜和30例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病例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和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和开腹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腹痛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性短于开腹组;两组5年生存率、淋巴结清除数目、切口种植转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可以达到与传统结肠癌根治术同样的根治效果,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24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与同期51例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手术情况、近期疗效、手术根治程度以及随访1年内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二者在保肛率、清扫淋巴结以及近远期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拔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直肠肿瘤远端切缘方面,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P<0.01).在手术时间方面,开腹组优于腹腔镜组(P<0.01).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根治性及安全性达到传统开腹手术标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T2N0M0期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联合放化疗的临床适应证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2例T2N0M0期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经肛门局部切除联合放化疗组(10例)和根治性切除组(1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各种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化较好的T2N0M0期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切除联合放化疗与根治性手术比较治疗效果相当,但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生活质量高,具有一定优势,在有适应证患者中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选取胃癌合并慢性阻塞肺病患者90例,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开腹组患者接受开腹胃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腔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开腹组患者(P<0.05);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腹组(P<0.05),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数量显著多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使用镇痛泵的使用次数显著少于开腹组患者(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腹组(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开腹组患者(P<0.05).腔镜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5.67%,显著低于开腹组为60.00%(P<0.05);腔镜组患者腹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5.67%,显著低于开腹组的42.22%(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治疗胃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腹部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腹腔镜下两种不同入路方式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 年10月我院120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按所选入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尾侧入路、对照组采用中间入路。利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评价腹腔镜下两种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TNM分期及肿瘤部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血管损伤率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间入路相比,尾侧入路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朱涛  王伟 《现代肿瘤医学》2021,(24):4353-4356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22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63例)和无并发症组(n=157例)。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20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63例(28.64%)术后发生了并发症;两组年龄、性别、BMI、术前有合并疾病、肿瘤位置、TNM分期、肿瘤直径、手术时间、PN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疾病、肿瘤位置、手术时间和PNI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低PNI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通过PNI评估患者术前营养状况,必要时术前予以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endoscopic linear cutters,ENDOPATH)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T1期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T1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肛门局部切除术组(TAE组)与直肠癌传统根治术组(根治术组)。TAE组使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行经肛门全层局部切除术,共39例;根治术组按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传统根治术,共53例(包括16例Miles手术和37例Dixon手术)。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TAE组和根治术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理分型、肿瘤大小、距肛缘距离方面对比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资料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TAE组:(37.74±10.66)min,根治术组:(117.66±41.78)min]、术后住院时间[TAE组:(6.85±1.06)天,根治术组:(10.70±1.72)天]、术中出血量[TAE组:(30.21±2.97)mL,根治术组:(78.96±12.6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AE组:2.56%,根治术组:43.39%)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均为100.00%,两组患者3年内均无复发,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TAE组:(90.31±3.82)分,根治术组:(71.59±6.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根治术相比,应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对T1期中低位直肠癌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同样安全有效。应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优于根治术。应用腔镜直线切割吻合器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可作为早期无淋巴转移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优先选择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Ⅱ、Ⅲ期直肠癌根治术后卡培他滨 ±奥沙利铂同期放化疗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0年分别接受卡培他滨术后同期放化疗(单药组,427例)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术后同期放化疗(双药组,248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模式均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同期放化疗 ±辅助化疗。放疗方法为真骨盆 45.0~50.4 Gy分25次。结果 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按1∶1平衡基线特征后产生单双药组各 248例,其中单药、双药组 5年样本数分别为81、104例。匹配后单、双药组的 5年OS (78.1%∶74.9%)、DFS (74.4%∶67.9%)、LRC (94.5%∶92.8%)和DMFS (77.1%∶70.9%)均相近(P=0.547、0.292、0.484、0.364),但双药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药组(38.3%∶24.6%,P=0.001)。结论 Ⅱ、Ⅲ期直肠癌根治术后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同期放化疗疗效未优于卡培他滨单药同期放化疗,而不良反应增加。单药卡培他滨同期放化疗仍为标准方案。  相似文献   

18.
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后控便功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u B  Fu CG  Liu LJ  Meng RG  Yu ED  Jin GX  Xing JJ  Yu DH 《癌症》2005,24(10):1257-1260
背景与目的:虽然保肛手术已在当前的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占主导地位,但多数外科医生由于担心患者术后控便功能下降,都不愿向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推荐低位吻合术。本研究对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肛门控便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高龄低位直肠癌病例80例,分成两个年龄组,≥75岁年龄组39例,60 ̄74岁年龄组4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手段、并发症等。术后18个月内对患者肠道功能、控便情况及满意度等资料进行随访记录,并对两组患者术后控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8个月,79例(98.8%)患者生存,76例可评价肛门控便情况,其中≥75岁年龄组36例,60 ̄74岁年龄组40例。术后3个月肛门功能评价显示≥75岁年龄组较60 ̄74岁年龄组差(P<0.05),但术后半年时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75岁年龄组较60 ̄74岁年龄组虽有所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75岁年龄组术后13例出现了Ⅰ度失禁的表现,与60 ̄74岁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大便失禁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结论: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术后能保持较好的控便能力,高龄不应成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与Lap-ISR联合经肛下拉套入式吻合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06月至2021年01月符合纳入条件并完成Lap-ISR和Lap-ISR联合经肛下拉套入式吻合的低位直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指标、病理学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功能 Wexner评分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52例纳入本研究并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0例完成Lap-ISR联合经肛下拉套入式吻合;32例完成Lap-ISR。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肿瘤远端切缘距离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5)。两组患者术后第3、6个月肛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 1.86,95%CI:0.36~9.67,P=0.462)。结论:与Lap-ISR相比,Lap-ISR联合经肛下拉套入式吻合避免了预防性造口且不增加吻合口漏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全腔镜下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前切除术与腔镜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诊治的76例直肠癌患者,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观察组(A组,n=38)采用全腔镜下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前切除术,对照组(B组,n=38)采用腔镜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随访5年,对两组直肠癌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以及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5年生存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切口并发症均较B组明显减少,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腔镜下直肠外翻拖出式直肠癌前切除术安全、有效,具有创伤痛苦小、最佳美容、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