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垂体微腺瘤(肿瘤直径小于10mm)的CT表现,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功能性垂体微腺瘤的CT征象。结果本组垂体微腺瘤CT直接征象有垂体内局限性低密度灶22例,等密度灶13例;间接征象有垂体上缘局限性隆起12例,垂体柄移位16例,鞍底骨质凹陷、吸收19例。结论鞍区冠状位CT直接增强扫描对微腺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快速静脉注射造影剂立即扫描或动态扫描是提高微腺瘤检出率最佳方法;某些等密度或低密度不甚明确的微腺瘤诊断较困难时,必须参考CT间接征象,结合临床症状、内分泌检查结果才不致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MRI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脑垂体腺瘤患者进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及诊断价值。结果46例患者,29例表现垂体增大,17例表现垂体无明显增大,但可见形态改变或垂体柄偏移等间接征象。16例表现略低信号,24例表现等信号伴略低信号,6例均匀等信号。结论MR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垂体及信号的改变,结合其特有特点,有助于其诊断及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视功能障碍为主垂体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功能障碍为主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结果:26例均主要表现为视功能障碍症状,并有鞍区占位的特定CT征象,均诊断为垂体大腺瘤。结论:要提高对视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垂体腺瘤的认识,鞍区CT检查对其具有明显的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分型,各型特点及有关鉴别诊断。结果大腺瘤(>10mm),鞍上池前部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呈分叶状,肿瘤可有坏死、囊变,亦可有占位效应。微腺瘤(<10mm)有局限性鞍底下陷变薄,垂体柄偏移,垂体高度增加和上缘局限性隆凸。结论鞍内肿瘤、肿瘤形态及结构特征、肿瘤MRI信号特点、增强表现及临床表现等对诊断垂体腺瘤有一定特异性。CT、MRI能明确垂体腺瘤向周围侵犯范围,有诊断及估计预后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10例垂体催乳素瘤患者,X 线检查发现:5例微小腺瘤,蝶鞍不大,骨质形态异常;5例大腺瘤,蝶鞍显著增大,呈典型鞍内占位性改变。气脑造影显示交叉池分离上移4例。延长注射脑血管造影1例显示为鞍内垂体前叶区肿瘤染色。就垂体催乳素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4例垂体脓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结果4例中术前诊断为垂体脓肿2例,误诊为垂体腺瘤2例。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垂体脓肿,术后均予抗生素治疗,无脓肿复发。结论垂体脓肿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与垂体腺瘤等其它鞍区肿瘤不易鉴别,易误诊。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术后应用抗生素,可治愈垂体脓肿。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观察其CT征象,结合病理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醛固酮腺瘤肿块小,细胞内富含脂质而密度低;皮质醇腺瘤肿块稍大,中等密度;嗜铬细胞瘤肿块较大,囊变及周围强化明显;肾上腺髓质瘤为一种少见无功能性肾上腺良性肿瘤,肿块较大,内含低密度脂肪成分;肾上腺转移瘤表现多样,肿块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匀,主要依据原发肿瘤;神经节瘤及肾上腺皮质腺癌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定性诊断较难,病理有一定特点。结论:综合分析肾上腺肿瘤的各种征象,密切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对大多数病例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果33例肿瘤中肾上腺腺瘤11例,醛固酮腺瘤肿块较小,密度稍低。皮质醇腺瘤肿块稍大,中等密度。嗜铬细胞瘤12例,瘤块均较大,以混杂密度为主。髓质脂肪瘤2例,富含脂肪组织,故密度低。肾上腺皮质癌4例,以混杂密度为主,常不均匀强化,并有邻近组织转移。肾上腺转移癌4例,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4.85%。结论CT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高,在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M RI多种扫描征象在预测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的实用价值。方法垂体大腺瘤患者212例,手术前均行M RI多种序列扫描,分别观察以下4个征象:(1)冠状位T2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的海绵窦内侧壁的完整性;(2)冠状位T1加权像上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的环状增强影;(3)肿瘤是否突破颈内动脉外切线;(4)肿瘤是否长入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下间隙。另外,测量肿瘤包绕颈内动脉所成的角度,并以ROC曲线进行分析。手术中神经内镜直视下观察海绵窦内侧壁是否完整,以确定是否具有侵袭性。结果212例垂体大腺瘤,术中证实侵袭海绵窦36例,4个征象综合起来判断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7%和97.2%,阳性预测值达92.8%。当颈内动脉被包绕达135°以上时,海绵窦被侵袭的可能性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8.9%和84.1%。结论综合应用多种M RI扫描征象对于预测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术前准确判断垂体大腺瘤是否侵袭海绵窦将有助于优化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位垂体腺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9例病检确诊的异位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激素相关检查结果;根据异位的具体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结果本组9例异位垂体腺瘤中有内分泌症状者5例,但局灶压迫症状不典型;病变的MRI表现与一般垂体腺瘤相同,部位不典型,蝶窦和鞍上异位相对多见,而蝶鞍和垂体正常;功能性异位垂体腺瘤的激素相关检查符合一般垂体腺瘤表现;手术全切7例,并发症较轻,术后结合伽马刀治疗未见复发。结论激素相关检查有利于功能性异位垂体腺瘤的术前诊断和鉴别其他内分泌疾病,MRI表现对无功能性异位垂体腺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合理的手术入路结合术后伽马刀治疗或放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对9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瘤 X 线平片、薄层多轨迹断层和 CT 表现作了对照分析.CT 对垂体瘤的诊断是一个敏感而有效的方法。然而,薄层多轨迹断层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作者认为 X 线检查的完整,放射医师的经验,以及对蝶胺解剖变异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为了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正确率,需要结合薄层多轨迹断层、CT 和临床资料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对2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IADSA(动脉内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81.82%的病例可见鞍内及鞍上占位征,若见到肿瘤染色及垂体包膜动脉显影则诊断较肯定。IADSA可排除鞍区其它病变;所见的肿瘤染色不均不能完全反映CT所见的瘤体密度不均,但CT见到强化者IADSA多可见肿瘤染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和磁共振(MRI)检查对诊断鞍区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手术后病理确诊的101例鞍区肿瘤患者的术前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和MRI检查判定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计算两种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 CT与MRI对垂体瘤、脑膜瘤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CT检查颅咽管瘤、胶质瘤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9.09%)、(47.37%)显著低于MRI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P0.05)。CT检查术前诊断垂体瘤的敏感度(88.89%)、特异度(92.31%),诊断颅咽管瘤的灵敏度(59.09%)、特异度(82.28%),诊断脑膜瘤的灵敏度(79.17%)、特异度(89.61%),诊断胶质瘤的灵敏度(47.37%)、特异度(85.37%);MRI检查诊断垂体瘤的灵敏度(91.67%)、特异度(93.85%),诊断颅咽管瘤的灵敏度(86.36%)、特异度(92.31%),诊断脑膜瘤的灵敏度(95.83%)、特异度(96.10%),诊断胶质瘤的灵敏度(94.74%)、特异度(96.34%)。结论对于垂体瘤、脑膜瘤CT、MRI的诊断能力差异不显著,MRI诊断颅咽管瘤、胶质瘤的能力强于CT,总体上MRI的诊断学评价指标诊断鞍区肿瘤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CT影像的追踪观察,正确地判断垂体腺瘤的手术疗效,方法观察102例经蝶窦摘除垂体腺瘤术后蝶鞍的CT影像。结果早期蝶鞍内密度增高可能是由于出血、填塞的肌肉片、含有生物胶的明胶海绵或残有的肿瘤所致,即使增强扫描也难以区别;后期至晚期连续CT扫描的价值较大,能区分填塞物、残瘤或肿瘤复发。结论植入鞍内的组织不同,其密度亦有差异,且随时间延长而变化。术后应CT追踪观察蝶鞍区的影像,并结合临床综合评估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CT征象。结果:垂体内限局性低密度灶26例,等密度灶3例,垂体柄移位6例,垂体高度异常17例,垂体上缘突出14例。鞍底骨质改变11例。结论:鞍区冠状位CT增强快速扫描有助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5例垂体肿瘤被误诊为“双眼青光眼”作了总结分析。作者认为:对于视力下降,视神经萎缩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及详查视野,常规蝶鞍区X片检查,必要时CT检查,以便及时正确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垂体脓肿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垂体脓肿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和鞍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示7例鞍区呈等密度,5例呈低密度,1例呈略高密度病灶,2例呈混杂密度病灶,边界均清楚;MRI示11例长T1,长T2信号,2例呈等T1,长T2信号,13例显示增强后可见囊壁环形强化,且冠状位上均可见垂体柄增粗及强化,为中枢性尿崩提供了形态学上的线索。结论:垂体脓肿的影像学有特征性,术前CT提示鞍区边界清楚的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病灶,鞍区磁共振及增强示类圆形囊状占位性病变,等或长T1,长T2,囊壁呈环形强化,伴蝶窦内粘膜增厚等,尤其是术前合并尿崩者应考虑垂体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的MRI影像特征,评价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20例,其中:垂体瘤12例,颅咽管瘤5例,Rathke囊肿2例,脑膜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鞍区肿瘤有其不同的临床症状、好发部位以及好发年龄,MRI图像也有其特征及信号特点。结论 MRI的多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多参数成像,能显示鞍区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26例鞍区脑膜瘤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单/双额下入路10例,翼点入路13例,纵裂入路3例。结果:26例中,显露满意14例(53.85%),全切18例(69.23%),痊愈23例(88.46%),无死亡,预后良好11例(91.67%)。结论:鞍区脑膜瘤易误诊为垂体瘤和颅咽管瘤,临床表现结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诊断。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手术有益于肿瘤全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