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具身道德从身体与环境相互嵌入的角度出发,注重物理环境的变化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具身道德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身体构造、身体洁净、环境及仪式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影响。具身道德对当前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德育理念的人性化、德育内容的实践化、德育环境的情境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道德发生机制是一个从抽象道德概念表征,到具体道德行为发生,再上升到抽象道德意识构建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都离不开身体的参与。纵向来看,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当代具身认知突破传统离身认知的局限,从身心二元走向身心一体,强调身体参与道德发生机制的重要作用。横向来看,道德发生机制是在具身认知范式下,以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展开研究,强调身体经验是道德概念表征的基础,肢体语言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是道德意识构建的基本条件。文章以具身认知视角探析道德发生机制的动态构建过程,旨在论证身体对道德发生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4.
具身德育针对传统的"离身"倾向和现象,明确了身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能有效克服德育知行脱节现象。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具身道德情绪、具身道德情境三个方面论述具身道德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为具身德育新理念提供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教师教育重点是教师个性化自主发展。实现自主发展要求教师教育从注重宏观培训到微观研修的转变、从关注学分考核到关注学力评价的转变、从重视活动形式到重视教育内涵的转变。为此,我们通过优化环境、激发潜能、关注内涵等策略建构教师自主发展的个性化研修模式。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技能、思维、记忆、方法、情感与态度是在身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塑造出来的,依据具身认知理论,物理教学需要经历三个转向:从"离身"到"具身"的身体转向,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教学转向,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转向。主要的教学策略有:创设情境,"具身体验",激发学习动机;设计实验,"具身参与",提高认知体验;总结归纳,"具身生成"拓展认知方式;提高进阶,"具身交互"思维延伸应用。  相似文献   

7.
初中英语课教学必须遵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既要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使学生的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与旧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教师要改革旧的备课模式,创新备课理念,实施正确的备课策略。首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从"一维"目标转变到"三维"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变到发挥师生两个积极性。再次,在课内外关系上,从注重课堂教学转变到既重视课堂教学,又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9.
具身认知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具身,即认知的身体性、体验性、环境性和生成性。而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离身,出现师德教育遮蔽身体主体、知识学习剥离身体体验、专业能力训练脱离现实情境、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开放的生成机制等问题。省属师范大学针对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离身问题,形成了“身体”转向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养成新路径:师德教育具身,凸显身体主体;专业知识学习具身,注重身体体验;专业能力培训具身,重视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自我发展能力养成具身,着力构筑开放.  相似文献   

10.
教师具身模仿学习强调教师身体作为教学认知和体验的载体,从整体上即时发现教学范型,感知教学相似性并生产教学相似性,它是教师成长的日常途径和方法.教师具身模仿学习具有发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体验性、过程的缄默性以及品质的教育性等特点.具身模仿学习现象的发生意味着教师具有自我生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教师教育欲走出“身心二元”的泥淖,应该重视发掘教师具身模仿学习的智慧,探索超越的教师教育.超越的教师教育理念强调基于教师日常教学生活和现实教学空间,注重教师身体经验、实践智慧、内在体悟,以及对教学范型的职业敏感,以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成长.超越的教师教育注重多元化教师教育或教师发展环境,强调保障教师日常教学实践的发展属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做为人师表的表率,起好示范带头作用”、“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行师生间精神对话”、“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铸造班级灵魂”等三个方面的做法,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党中央2020年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背景,运用问卷调查、分层抽样、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某市7个县的贫困乡镇107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及影响因素,探索基于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不愁、三保障""以购助贫""供销合作社""由输血变造血"的四大有效保障机制,以期提升农村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农村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3.
教师作为教育现代化“人”的要素,其现代化同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性过程。借鉴哲学本体论层面的研究,可以从工具性存在、关系性存在、精神性存在等三个角度理解教师职业存在的本质。教师教育观经历了第一代以“教师培训”为核心、第二代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正在向第三代以“教师学习”为核心逐步转变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师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情意原理、强化内隐属性、遵从同构迁移等三个过程性原则,以促进教师及教师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自我统整理论能够对师德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对分析高校教师师德的养成原理及实践路径具有良好的价值潜能。基于自我统整的理论,高校教师师德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对自我层面、职业层面和环境层面的道德矛盾和分裂统整的结果。而要促进教师师德的养成,在具体的实践路径方面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强化统筹”,即“强化德性伦理和制度伦理的统筹,促进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的融合;强化教师‘重要他人’关系的统筹,以‘共同体’确保教师地位的平等性;强化理想角色与现实生活的统筹,允许教师接纳表达真实自我;强化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筹,鼓励构建‘知行合一’的师德信念”,由此,教师才能够形成清晰稳定的道德自我。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上海健康医学院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开展“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经验。组建团队,提升物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修订大纲,确立“价值准则、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内涵修养”的“大学物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集思广益,挖掘物理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刚体角动量守恒定律》及《理想流体稳定流动的连续性方程》这三个章节教学内容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物理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告状行为”现象普遍存在于小学低段。研究发现小学低段学生“告状行为”类型有维护教师权威型、自我维护型、维护纪律型、道德维护型、试探型以及其他类型。其特点表现为:有明确类型导向,集中发生在课外时间,学生大多既是“被告者”同时也是“报告者”,随着年级增长逐渐减少。其原因有:学生自身原因,如社会性发展不足,儿童道德发展影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影响,儿童自我保护意识等,也有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其对策建议可以从教师、家长、学校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性教育的实施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因当时的父母囿于旧道德观念的束缚,缺乏性教育所需知识,而社会又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性教育的重担自然落到了学校的肩膀上。整体而言,民国时期的学校“性教育”存在以下特征:在教育目的上,经历了从“教性”到“教养”的转变;在教育主体上,主张以“教师为主,医师为辅,父母配合”;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建立渗透式的泛课程体系,将性教育渗透进具体的课程中进行教授;在教育方式上,按照“分阶段、分性别、个别与团体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析民国时期学校“性教育”的特征,对现今我国学校“性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伦理作为人与人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在调节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中伦理价值的缺失,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应发扬伦理价值引导,明确"先师后友,亦师亦友"的平等师生关系,构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课堂学习观。  相似文献   

19.
Debating whether or not teachers should teach values addresses the wrong question. Education already is a values-infused enterprise. The larger question is how to train teachers for positive character formation. Two teacher education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A “minimalist” strategy requires teacher educators to make explicit the hidden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o reveal the inextricable linkage between best practice instruction and moral character outcomes. The “maximalist” approach requires preservice teachers to master a tool kit of pedagogical strategies that target moral character directly as a curricular goal. To this end, the Integrative Ethical Education model outlines five steps for moral character development: supportive climate, ethical skills, apprenticeship instruction, self-regulation, and adopting a developmental systems approach.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修身”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同时内在蕴含“修心”的思路。中国文化中的“心”概念与西方哲学对认知与理性的强调相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取向,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标画出人的道德意义系统,该意义世界和意义系统具有在世品格与开放自主性。从这一心概念出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被概括为“以心观心”。“以心观心”的内在理路是:首先引导人从心的角度观照道心和他心,从而进入道德意义系统;以前者为前提,指引人从我心走向道心和他心,并在这一行动过程中进一步体认道德意义,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充实意义世界,共创和谐美善的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