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肝损伤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预后,并观察保肝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ALL患儿,统计其化疗肝损伤总体发生率及肝损伤程度构成比,不同性别、年龄、危险度分型、化疗阶段化疗肝损伤发生率及肝损伤程度的异同,化疗时存在感染及输血的患儿化疗肝损伤发生率的差别,化疗肝损伤后应用保肝药与未用保肝药物对预后的影响有无差异,各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61例患儿中发生化疗肝损伤49例,其发生率为80%。其中轻度肝损伤占23%,中度肝损伤占39%,重度肝损伤占18%。不同性别、年龄、危险度分型化疗肝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不同化疗阶段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巩固治疗期较其他化疗阶段化疗肝损伤发生率明显偏低(P<0.005)。化疗中发生感染、输血可增高化疗肝损伤发生率(Pa<0.05)。应用保肝药与未用保肝药对化疗肝损伤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ALL化疗肝损伤发生率较高。化疗肝损伤的发生率与患儿年龄、性别、危险度分型等因素无显著相关。化疗并感染是化疗肝损伤的高危因素,化疗输血也与化疗肝损伤相关,应用保肝药可显著提高化疗肝损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药物肝毒性是临床医师和患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陆续出现抗癫癎药物(AED s)导致肝损伤甚至肝衰竭的病例报道,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本文综述AEDs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监测和预后,对预防AEDs不良反应,促进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安全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药物肝毒性是临床医师和患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陆续出现抗癫(间)药物(AEDs)导致肝损伤甚至肝衰竭的病例报道,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本文综述AEDs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监测和预后,对预防AEDs不良反应,促进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安全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癫痫药物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药物肝毒性是临床医师和患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陆续出现抗癫痫药物(AEDs)导致肝损伤甚至肝衰竭的病例报道,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本文综述AEDs导致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监测和预后,对预防AEDs不良反应,促进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安全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分析抗癫癎药物(AEDs)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偏振分析法对226例癫癎患儿进行了576例次的AEDs血药浓度监测,并对其相应的疗效、药物的肝损伤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有效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各类药物对癫癎的控制率为:丙戊酸钠78.1%,鲁米那52.4%,卡马西平42.3%,丙戊酸钠 氯硝西泮55.6%,苯妥英那25%。肝损伤发生率4.9%(11/226例),其中丙戊酸钠引起的占63.6%,但仅占丙戊酸钠例次的1.5%。结论血药浓度监测是指导儿童癫癎治疗的重要指标,在本组AEDs中丙戊酸钠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肝损伤患儿与健康对照儿童之间血清代谢组的差别,从中进一步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方法 30例肝损伤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儿童分别留取血清样本,经前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采集数据,并用PCA法联合t检验分析处理数据。结果肝损伤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童在PCA模型中的数据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共发现23种潜在生物标记物。结论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反映儿童肝损伤的存在,并可以通过此方法寻找儿童肝损伤新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疱疹病毒感染相关性儿童肝损伤是指由疱疹病毒直接感染或免疫反应导致的儿童肝组织细胞的损伤,常表现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等。文章旨在对疱疹病毒感染导致肝损伤机制、诊断、治疗及随访等临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肝损伤患儿与健康对照儿童之间血清代谢组的差别,从中进一步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记物.方法 30例肝损伤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儿童分别留取血清样本,经前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采集数据,并用PCA法联合t检验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肝损伤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童在PCA模型中的数据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共发现23种潜在生物标记物.结论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反映儿童肝损伤的存在,并可以通过此方法寻找儿童肝损伤新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儿结核病与成人结核病在临床类型、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性结核及肺外结核为多见。小儿结核病的诊断较困难,主要依据对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片及结核杆菌检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作出诊断。小儿暴露结核杆菌后可能进展为严重结核病,治疗包括潜伏结核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病的治疗,在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中应掌握药物的剂量、疗程联合用药,同时注意检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肠缺血再灌注致肝损伤-纳洛酮的抗损伤作用江苏省无锡市第四医院外科(214062)孙春雷,朱锦祥,秦君华肠缺血再灌注(II/R)致肝损伤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我们采用大白鼠复制11瓜肝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肝损伤与肝内中性粒细胞(NT),浸润的关系以及纳...  相似文献   

11.
与感染相关的婴儿肝炎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感染相关的婴儿肝炎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原引起,包括嗜肝病毒及非嗜肝病毒、细菌、弓形体、梅毒螺旋体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发病,肝功能异常,肝大、质地改变,伴有肝细胞性黄疸(血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增高).需要与遗传代谢病、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或肝胆系统先天畸形鉴别.治疗原则为保肝、利胆、营养和病因治疗.预后因病原而异.  相似文献   

12.
肝损伤是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基础,严重或持续的肝损伤最终将导致肝功能衰竭。ALF患者自然病死率高,不同地区报道在10%~90%[1]。肝移植后短期存活率可提高至65%[2]。如何降低ALF的发生率,提高存活率,仍是临床面临的挑战之一。1急性肝损伤和肝功能衰竭的定义目前尚无急性肝损  相似文献   

13.
小儿肝损伤的非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肝损伤的非手术治疗。 方法  入院时均经B型超声确定为肝破裂Ⅰ~Ⅱ级 ,行非手术治疗。 结果  本组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儿 ,成功 18例 ,中途改手术治疗 1例 ,均在 2周内痊愈出院 ,无 1例死亡。非手术治疗成功率94 7%。 结论  对Ⅰ~Ⅱ级小儿肝损伤 ,如条件许可 ,非手术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非手术治疗应作为小儿肝损伤后血液动力学稳定和无任何需急诊手术合并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白血病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较常见,肿瘤浸润、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免疫因素、药物性肝损伤、营养不良等都可导致或促进肝损伤的形成。对于白血病合并肝功能异常的诊治要具体分析病因,并及时处理,以免肝脏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1肿瘤浸润白血病细胞离散或游走能力较大,比  相似文献   

15.
精氨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尿素循坏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病因为ARG1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致病变异导致精氨酸酶1功能缺陷。精氨酸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智力运动倒退、癫痫发作、痉挛性瘫痪及肝损伤等。痉挛性瘫痪可能为主要或惟一的临床表现。对于临床怀疑精氨酸血症的患儿,可通过血液氨基酸、尿液有机酸及基因分析诊断,必要时进行酶学检测,以明确诊断。精氨酸血症的治疗对策主要包括低蛋白饮食、除氮药物及肝移植。肝移植是目前根治精氨酸血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因缺陷导致不同类型的尿素循环障碍(urea cycle disorders,UCDs),导致不同的生化改变与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其中部分UCDs患者首发表现为肝脏疾病。临床医师对于UCDs均要有充分认知,对于不明原因肝损伤合并神经系统表现者要考虑到UCDs可能性。对于UCDs合并肝损伤的治疗,要根据病因及肝损伤的程度给予相应治疗,肝移植可作为UCDs的对因治疗方法,改善UCDs患儿肝功能。针对UCDs的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研究,在动物实验阶段展示了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还需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王峥  吴瑾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7):1355-1357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CNS)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但极易复发,可转变为对激素依赖或激素耐药,治疗非常棘手。该病诊断标准国内外基本一致,但均无最优治疗方案。本文介绍国内外诊断标准,并重点比较治疗方案。国外所选药物与国内基本一致,但剂量和疗程差异较大。建议个体化及综合治疗,根据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病程、病理类型改变、药物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来不断调整用药,特别要强调坚持治疗和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儿肝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入院时均经B型超声确定为肝破裂I~Ⅱ级,行非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患儿,成功18例,中途改手术治疗1例,均在2周内痊愈出院,无1例死亡。非手术治疗成功率94.7%。结论 对I~Ⅱ级小儿肝损伤,如条件许可,非手术治疗是切实可行的,非手术治疗应作为小儿肝损伤后血液动力学稳定和无任何需急诊手术合并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该科收治的23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结果:该组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率占3年住院新生儿总人数的3.2%。其中窦性心动过缓14例,占60.87%,其病因与围生期窒息、缺氧有关;其次为传导阻滞6例,占26.08%。重度窒息、先心病、药物中毒性心肌炎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结论:围生期窒息、缺氧易引起新生儿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且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为暂时性、预后好,大多数不需特殊治疗,但对于感染、药物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应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儿童医院PICU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合并肝损伤患儿的资料进行总结,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PICU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9.7%(120/1242),病死率35.8%(43/120).原发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50.0%)、腹腔感染(33.3%)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7%).病原检测结果依次为革兰阴性菌58例(51.3%)、病毒30例(26.5%)、革兰阳性菌20例(17.7%).肝功能障碍特征依次为谷丙转氨酶升高117例(97.5%)、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93例(77.5%)、白蛋白下降83例(69.2%)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升高(>17.1μmol/L)70例(58.3%).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患儿的TBIL、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总胆汁酸明显高于存活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TBIL升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37,95%CI 1.179-7.315,P=0.02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36;TBIL=64.5μmol/L是判断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敏感度57.7%,特异度84.8%.结论 儿童脓毒症相关性肝损伤发病率高,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是其主要病原菌;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升高、PT延长、白蛋白下降及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