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武术又称"国术",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受中国古代道家、儒家、释家等诸子百家等思想的影响,中华武术主要是以身体技击动作为主,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态,以精、气、神协同,注重内修外练,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毋庸置疑。然而,对于"武"与中华文明的关系的定位一直不够准确。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辩证唯物历史观指导下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社会经济形态、教育、文字,以及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武术起源于中华古代先民的生存斗争,华夏部族间战争与民族融合铸就了中华民族。"武"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从这一全新视角论证武术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为我们重新认识武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及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中华武术文化是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作用下,中华武术文化表现出了自身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而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不仅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对国际间文化交流和国外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是多方受益的。本文就从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其价值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易经》的渊源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阴阳、五行、八卦三者结合而集大成的《易经》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对中华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武术,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了易经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辩证观、八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和思想观念,成为中华武术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来的生存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而武术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今天,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并阐述中华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与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载体,在它们的发展进程中,有其同源性。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诗歌中所蕴涵的鏖战豪情、尚武爱国等军事武术文化意境进行研究,旨在丰富中华武术文化,使中华武术真正成为重塑中华民族精神的工具,成为联系中外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华武术精神以及中华武术精神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使我们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并为中华武术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竞技体育的崛起,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并逐渐开始迷失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武术文化必须积极应对,不断创新和发展,取长补短,才能避免继续迷失与被淹没,求得更好的发展。本文探析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古老东方特有的运动方式。武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气节、文化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武术通过电影方式的传播与推广,不仅表达出武术的技击招式,更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由于功夫片的传播,武术越来越成为代表中国的符号。功夫片是许多人了解中华武术的渠道,对于武术的...  相似文献   

10.
龚编辑信箱     
《中华武术》2004,(9):60-61
一、争鸣与探讨 关于“对外传授武术是发扬光大中华武术,还是出卖国粹”的讨论,本刊又接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 安徽巢湖市读者曹德升来信: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向国外传授中华武术不仅不是出卖国粹,而是爱祖国,爱中华民族文化。同时对外宣传武术,宣传民族文化,引进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作为反映中国人民智慧的一种实践过程,清楚地表明了它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中国的国术,中华武术传承和蕴含着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文化.实际上,武术文化如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从一出现便开始努力向外传播,而其运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其文化的当代传播.文章运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当代中华武术文化传播具体方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武术文化传播推广的意义,指出了影响武术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证武术的中华性,在语言学视角的关注下,“武术”、“武技”、“中国(中华)武术”等词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阐释与说明。研究认为:“武术”词语标识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武技”词语标识了世界各族共同的文化,“中国(中华)武术”词语削弱了“武术”的中华性。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自然在其中担任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要抓住机遇加快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中小学武术课是武术传承的主要阵地,但目前武术在中小学教学开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旨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角力记》     
随着中华武术从历史深处蜿蜒走来,我们的先辈留下了各类武术文献典籍,其中有的独立成册,也有的附辑于相关著述,这是先辈们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中华传统文献图籍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武术文献的价值所在,这也无疑是中华武术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因为只有揆之武术历史的基本事实及基本规律,才有可能对诸如何谓武术的概念,何谓中华武术的文化特征展开论述,才可对目前悄然兴起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舍此,不管其名目如何博人眼球,恐怕多为“空空道人”式的皮相之谈。为此,本刊设立了“古代武术文献概览”栏目,特邀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特聘教授周伟良先生主笔,就中国古代的重要武术文献进行系列介绍,相信这对广大武术爱好者及研究者,一定会有所稗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栏目吧。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受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并由此脱离了简单的拳脚状态,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战争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华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国家形象的概念、体系以及武术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关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武术是中国国家形象重要组成部分的命题,并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武术广受世界人民欢迎;武术在世界体育中独具特色;武术是中外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武术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国武术文化发展进程的视角审视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结构层次及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华武术文化价值系统形成的深远影响和制约作用,进而通过古代阴阳学说、五行不说、道家学说、儒家哲学等中国古代哲学,论证了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18.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武术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武术在体育强国战略指导下的发展方略,认为:应提炼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武术健身的独特功效,弥补群众体育发展不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革竞技武术的表现形态,突出竞技武术的民族特色,为进入奥运不懈努力;建设完备的武术产业体系,加速中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加大武术教育实施力度,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优势,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发挥武术对中华文化传播的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稳步推进武术职业化进程,推动中国职业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追美揖欧”式“中华新武术”的是与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代中华民族战事失利和外交残败,国人开始透过物器层面,审视民族心理价值,思辨民族孱弱的历史根源。伴随东西文化论争,有志之士纷纷提出了尚武主张,例如马良组织武术名家创编了中华新武术。通过史料研究发现,中华新武术促进了武术文化空间的变迁,使武术传承方式更加开放,为旧时武术教学提供范例,促使武术文化属性的转变,是体育化标准化竞技武术的发轫,是追美揖欧急功近利民族心态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中华武术是从我国古代军事技艺中衍生并发展起来的一支传统体育奇葩.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影响到世界的体育文化,并被世界人民所喜爱.所以,把中华武术仅仅理解为攻防搏击技术的集合,则会导致不少人认为中华武术仅仅是冷兵器技艺遗存或械斗技能的规范,而走上了形似而神失的异路.真正的中华武术不仅仅是腾、拿、躲、闪的攻防技术,还有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原理,对拳法进行形而上的诠释和它依据哲学理念演绎创编出新的拳术.更重要的是中华武术是对格斗实践的升华,而武学文化是对中华武术的升华与浓缩.这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理论基础的理论体系,只有掌握了解这一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认识、学习中华武术;才能真正理解、弘扬中华武术;才能真正推陈出新、发展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