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构建快速判定食用油氧化程度方法,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棉籽油、亚麻籽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为研究对象,以去离子水提取油脂中的可电离物质,利用电导率仪测定水相电导率(EC)值,并对检测条件进行探讨。以过氧化值和酸价作为食用油氧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建立食用油氧化程度与其EC值的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条件为室温、振荡时间80 s、水油体积比值5时,所建立模型EC值小于6. 9μS/cm的油样为未氧化油,EC值在6. 9~8. 9μS/cm范围内的油样为疑似氧化油,需要做进一步分析,EC值超过8. 9μS/cm的油样为氧化油。油样验证的总判别率可达91. 2%。研究表明EC法可应用于食用油氧化的快速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2.
食用油本身是不导电物质,而使用过的地沟油含有大量食盐、调味品等可电离物质。故可通过测定食用油的电导率鉴别是否掺入地沟油。用去离子水提取油脂得到油脂水提物,再通过测定水提物电导率鉴别油脂是否掺入地沟油。结果表明,合格食用油电导率在10μs/cm左右,而地沟油电导率为80.7μs/cm,远远高于合格食用油。将地沟油以不同比例与食用油混合,测定电导率回归方程为Y=71.927X+12.641,R2=0.999 7。此法可用于地沟油的鉴别且简单、有效。并利用此法对成都市售散装食用油掺入地沟油情况进行调查,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菜籽油、玉米油和花生油的萃取水相电导率,并进行了花生油掺假模拟实验,同时将电导率值作为信息数据进行了食用花生油的模式识别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花生油水相电导率为(15.41±0.17)μS/cm,菜籽油水相电导率为(18.93±0.13)μS/cm,玉米油水相电导率为(9.45±0.09)μS/cm;在花生油中掺入不同比例菜籽油和大豆油后其电导率发生变化,其中的花生油含量与其电导率之间具有良好的拟合关系,所建食用油不同比例互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食用油的定量分析,将电导率值作为特征信息数据用于食用油掺假模式识别研究具有较好的预测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简便快速地测定食用油过氧化值,以常见的食用油为原料,基于碘量反应(KI与食用油中的过氧化物反应)导致反应液水相碘离子浓度下降的原理,利用电导率仪测定反应前后水相电导率值,并根据其差值得出食用油过氧化值的变化。通过对检测条件温度、静置时间、振荡时间、饱和碘化钾溶液稳定性和油样种类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建立过氧化值模型并利用国标中碘量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室温(25 ℃)条件下,检测条件对测定结果影响均不显著,建立的食用油过氧化值模型为y=15.05x-0.0327(x为电导率差值,mS/cm;y为过氧化值,mmol/kg),R2=0.9961。模型验证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国标法测定的过氧化值高度线性相关,R2为0.9981,而且盲样验证相对偏差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测定食用油过氧化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电导率法快速鉴别地沟油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了采用电导法鉴别地沟油的方法,探讨了影响电导率测定的各因素。结果表明:正己烷加入量为25 mL,去离子水加入量为20 mL,25℃水浴恒温搅拌30 min,分离油、水相,测定水相电导率为最佳测定条件。不同油脂电导率测定对照试验表明,地沟油的电导率远远大于合格食用油,电导率可作为快速鉴别地沟油的一种方法。而折光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油脂折光率数值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电导率法快速甄别泔水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泔水油溶于石油醚中,用水经搅拌浸提其中的导电物质,然后测定水相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石油醚加入量为油样量的2.5倍,去离子水加入量为油样量的2倍,超声振荡法搅拌5 min后分离油、水相测定水相电导率为最佳电导率测定条件.同时,在最佳条件下将泔水油与其他合格食用油的电导率进行对照研究,泔水油的电导率远远大于合格食用油的.泔水油掺入合格食用油中的电导率测定结果显示,泔水油的含量与电导率成正相关关系.因此,用水漫提后测定水相电导率可作为快速甄别泔水油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电导率测定在鉴别食用植物油掺伪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研究探索通过电导率测定鉴别食用植物油掺入地沟油检测方法。通过对比地沟油、合格食用油、掺假食用植物油电导率方法,结果表明,地沟油经提取后水相平均电导率为100.7μs/cm,是菜籽油10倍,大豆色拉油10倍,芝麻油11倍。地沟油以不同质量分数掺入到菜籽油中,掺假量与电导率呈线性关系,且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掺假量对电导率影响显著;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91.41X+12.49,R2=0.996,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电导率可用于地沟油掺入食用植物油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8.
电导率法快速鉴别食用油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通过电导率的测定鉴别劣质油的快速检测方法.对劣质油、掺假食用植物油、合格食用油进行电导率测定,同时测定上述油样的酸值、过氧化值指标并与之比较.结果表明:合格食用油的电导率较低,都在18μS/cm以下,劣质油的电导率较大,最大可达179.5 μS/cm,掺假食用植物油的电导率介于两者之间;电导率检测结果与酸值、过氧化值的判断结果基本一致,并且重复性较好.电导率法具有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适合于对劣质油的现场快速鉴别检测.  相似文献   

9.
地沟油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试验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分别对2种地沟油和6种食用油进行了分析鉴别研究。结果表明:地沟油的水分含量高于0.20%,食用油的水分含量低于0.05%;地沟油的酸价高于5.0 mg Na OH/g,食用油的酸价均不超过0.3 mg Na OH/g;地沟油的皂化值约为250 mg/g,食用油的皂化值均低于200mg/g;地沟油的电导率达到6 p S/m,几种食用油的电导率仅为1~2 p S/m。与食用油相比,地沟油的薄层色谱有明显的拖尾现象。红外光谱中羰基伸缩峰的位置能够准确地区分地沟油和食用油。因此,可通过水分含量、酸价、皂化值和电导率的测定及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地沟油和食用油进行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电导率检测潲水油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提取的潲水油经过回收和精炼以后,用电导率快速测定潲水油。将油样用溶剂溶解,加入重蒸水经混合搅拌分层后,对水相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潲水油量和加水量对电导率有很大的影响,而溶剂量和搅拌时间对电导率影响不大。在取油量同等条件下,食用油的电导率在7.47μs/cm,最小只有3.58μs/cm,而潲水油的电导率最高在18.55μs/cm,最低也达12.23μs/cm。因此可用电导率作为检测潲水油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地沟油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食用油中地沟油掺假的检测方法,制约着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和预警体系建设。为了节约时间、财力和人力,我国食用油掺假(例如地沟油)的检测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基于此,本文对国际上食用油掺假的检测方法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薄层色谱法快速鉴别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潲水油被炼制并流回食用油行列的事件逐年增多,为防止此类有害油品流回食用油行列,寻找快速而准确的鉴别方法,对从市场购买的常见食用植物油以及采集到的潲水油、煎炸老油进行薄层色谱分析,发现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的薄层色谱有明显的拖尾斑,而食用植物油则没有.拖尾斑成分经柱色谱分离并进行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潲水油、煎炸老油的拖尾成分是合格食用油所不含的醛、酮类化合物.薄层色谱法可以作为鉴别合格食用植物油与潲水油、煎炸老油的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13.
离子色谱法鉴别地沟油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地沟油样品水萃取液中阴离子组成及含量,从而定性分析食用油脂中是否掺杂地沟油。试验结果表明,在地沟油样品的水萃取液中检测出一定量的乙酸根离子,而在合格食用食物油中未检出;当食用植物油中掺杂5%(质量分数)以上的地沟油时,就能很明显在色谱图上观察到乙酸根离子的峰,并且其含量与地沟油的掺杂量呈线性增加。因此测定食用油水萃取液中阴离子的种类及含量是鉴别食用植物油是否掺混地沟油的重要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薄层色谱及柱色谱法对潲水油极性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柱色谱法(CC)对潲水毛油与市售食用植物油及其精炼油样中的极性成分(PC)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潲水油及其部分精炼油样在薄层色谱上有明显拖尾现象,而食用植物油和精炼油4(脱臭潲水油)则没有,利用柱色谱法分离潲水油的拖尾成分并进行红外分析,结果显示:食用金龙鱼100%玉米油和精炼油4吸收峰值在1746cm-1左右峰形平滑且无分裂,而潲水毛油发生峰分裂,1746cm-1处有较小吸收,在1712cm-1处有一大分裂峰,属于醛、酮类羰基伸缩振动区,潲水毛油峰值在1240~1100cm-1间发生指纹式峰裂分且吸收峰变小并向波数高处偏移,具有更大的弯曲振动频率,增大了整体的极性,其极性化合物百分含量远大于脱臭精炼油和食用金龙鱼100%玉米油,薄板色谱中拖尾组分是它们所不含的醛、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潲水油聚合酶链式反应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特异的潲水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方法。方法以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哺乳动物等动物源性基因及大米物种特异性基因作为靶基因,采用PCR及荧光PCR方法鉴定潲水油。结果 6个自制的粗制潲水油样品全部被鉴定为潲水油,7个疑似潲水油样品中的5个被鉴定为潲水油,而4个正常食用植物油全部被鉴定为非潲水油。结论以潲水油中可能混杂的动物源性基因和大米基因作为靶标,采用普通PCR或荧光PCR方法可有效鉴定潲水油。  相似文献   

16.
测定胆固醇含量鉴别地沟油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提出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胆固醇含量鉴别地沟油的方法。地沟油是从餐饮业废弃物中提取的,成分复杂,常混有动物脂肪。动物脂肪中普遍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而在植物油中一般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的胆固醇。植物油中主要含有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等多种植物甾醇。利用极性毛细管色谱柱可将油脂中的胆固醇和植物甾醇很好地分离,从而可鉴别油样中是否混有地沟油。使用这种方法,当食用植物油中掺有10%(质量分数)以上的地沟油时,即可检出。  相似文献   

17.
地沟油甄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沟油主要来源于餐厨废油、煎炸废油和动物废油脂,其成分复杂、有毒物质多,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由于近年来地沟油事件频发,打击此类非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之一,认定的关键是其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本文简单介绍了地沟油的来源及危害,深度分析并总结了近5 a来的地沟油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光谱、色谱、电子鼻、电化学分析、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各种方法,着重评价了一些新兴检测方法,对地沟油检测方法做出总结和展望,同时对地沟油工业化利用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价,为合理化应对地沟油问题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8.
葛亮  胡泽 《中国油脂》2014,39(3):39-41
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一般不会混有金属离子,可通过电导率实现对食用油掺杂地沟油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食用油掺杂地沟油快速检测系统。该系统以ARM为核心,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了食用油掺杂地沟油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测试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准确测定食用油的电导率信息,从而获知食用油中是否掺杂地沟油,以及分析食用油中掺杂地沟油含量的信息。该检测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功耗低、价格低廉和便携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