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脘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等疾病。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本病多由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或不洁损伤脾胃,郁怒伤肝,肝气犯胃,以及久病或劳倦过度、脾胃受损等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最终造成“不通则痛”。老师认为,对于胃脘痛的辨证,首先应辨明其寒、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调理脾胃针法为主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肥胖型PCO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饮食、运动及生活习惯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联合调理脾胃针法为主的针刺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经期休息,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月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BMI、TC、TG、LH、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BMI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BMI、TC、TG、LH、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月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均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在饮食、运动及生活习惯干预基础上采用调理脾胃针法为主针刺治疗肥胖型PCOS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BMI值和血脂水平,调整激素水平,改善临床证候。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脾胃病浅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内经》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已得以建立,经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诸说的进一步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医者之心,调补后天安五脏法也为广大医者所青睐。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但是不详查病机,妄用补腻药物造成气、痰、湿、食、瘀等病理因素滞留的情况在临床中也并不鲜见。明代医家吴昆提出:“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赵清理老师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善治内科疑难杂症,尤擅长于脾胃疾患的治疗,每获佳效。赵老师认为,胃痛一证,或暴饮暴食,伤及脾胃,或恣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思郁怒,情志所伤,或劳逸不当,脾胃失和等因素,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病。其中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或虚实兼夹,或寒热错杂,临  相似文献   

5.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兼湿热证。笔者认为当前社会生活水平高,但损伤脾胃因素亦多,常造成各类疑难病例,应用补脾胃泻阴火汤加减治疗,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儿疳证成因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年来所发现的 10 2例疳证患儿进行病因、病史调查 ,发现小儿疳证的发病 ,主要是由于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盲目妄投零食及所谓高营养的佳肴和滋补品 ,超过了小儿脾胃功能的承受能力 ,造成脾胃受伤 ,而产生偏食、厌食 ,甚至拒食等症状。  相似文献   

7.
朱浩涵  汪悦  陆燕 《江苏中医药》2015,47(11):41-43
现代一般将干燥综合征纳入中医学"燥证"范畴,认为本病是由于身体虚弱,阴虚津亏,燥热内盛,日久耗伤肺脾胃肝肾之阴液,致脏腑不荣所致,故而临床上阴虚内热是干燥综合征中最常见的证候。而肺、脾胃、肝、肾等脏腑虚亏是造成阴虚内热型干燥综合征的主要因素,从肺、脾胃、肝、肾等论治阴虚内热型干燥综合征,分析疾病所涉脏腑的不同临床表现,注重对相应脏腑的濡润,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思虑较多,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情志病、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全社会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明显。中医学认为:情志病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脾胃功能失常不能滋养各脏腑所主管的情志;同时,情志问题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脾胃与情志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及情志病的治疗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路志正脾胃学术思想探微——新时代内伤脾胃的致病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志正教授继承了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叶桂濡润胃阴等学说,并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地阐发,随着时代变迁,饮食谱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差异,东垣时代的脾胃论与现代社会丰衣足食、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过食肥甘厚味、起居无常、劳逸过度、工作精神压力大所造成的脾胃病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路老在此时代背景下,通过临证体会到现代社会脾胃受损的原因有其独特的致病因素,故提出新时代内伤脾胃的病因病机,及其新时代调理脾胃法的核心——"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他不仅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脾胃病本身,还用此法治疗眩晕、胸痹、心痛、中风、肝肾疾病、风湿病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魏骄阳  张立平 《中医杂志》2022,(23):2288-2292
成人型难治性痤疮的核心病机是脾胃功能失常,其始于脾胃虚弱,继而造成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常及肝脾失调,导致湿浊留滞、气机郁滞而生成痤疮;又因虚、湿、郁、瘀、热、浊毒等病邪相互掺杂,推动病情进展,致痤疮反复难愈。提出以平胃法为治疗大法,其根本目的是恢复脾胃的正常状态和功能;具体治疗是以补益健运脾胃法为主,配合祛湿化浊、疏肝理气法,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辅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常以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脾胃功能的正常是维持体内清浊之品明确区分及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肿瘤的发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除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使得有越来越多的肿瘤被人们发现之外,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也造成了肿瘤的高发。肿瘤的发生是由于脾胃功能紊乱,造成清浊相干,营养机体的精微物质中混杂有污浊之物,日久则正常组织可异化生出肿瘤。而现代人类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造成脾胃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均可加重脾胃功能损伤,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文章重点阐述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脾胃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伏邪"和"痹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寒湿性"疾病众多的时代背景,而提出的一个新型学说,即风寒湿邪或通过体表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最终盘踞脏腑,与气血相搏,形成伏邪。当机体再次感受寒湿或其他外邪时,伏邪引动,造成病情的加重或反复。而食寒饮冷这一寒湿直中途径,中焦-脾胃系脏腑首当其冲,风寒湿邪堆积中焦,气滞血瘀,痰浊内生,郁热亦起,进而形成"寒湿痰瘀热"互结的复杂内环境。以上种种邪气伏于胃肠道黏膜,最终造成脾胃系"风湿病"的发生。而对于脾胃系"风湿病"的治疗,仝小林教授常在自创"中气流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酌情选取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桂枝茯苓丸、黄芪建中汤、甘姜苓术汤等方药,以运转中气,适时透邪。另外,脾胃为轴,四维为轮,聚于脾胃的风寒湿邪亦可流转他脏,或泛溢肌表,造成这些部位风湿病的发生或反复,所谓"中央健则四旁通"。故而对于其他部位风湿病的治疗亦不能忘记调理脾胃,运转中气。反之,在治疗脾胃系"风湿病"的同时,对其他部位的风湿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志勇  陆明奎 《河南中医》2005,25(12):15-1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是造成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辨证施治上,“调理脾胃”是一个重要的法则,在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4.
肝病由于治疗用药周期长,易造成一些药物积累性损伤,以转氨酶升高、脾胃受损、血小板下降等,临床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会收到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脾胃为后天之本,乃仓禀之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升情降浊为化气生血之源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脾又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四肢等重要生理功能活动。若因饮食饥饱劳倦所伤,或素体脾胃虚弱,功能欠佳。或脾胃虚弱,病后失调。或清志夫和、肝气横逆、克伐脾胃。或致脾胃虚弱.机体抵抗能力不足,对于周围环境改变,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适应能力低或耐受、调节能力差.影响脾胃升降功能造成疾病发生。临床观察四季气候变化对脾胃发病有相当影响,脾胃病也因气候差异或季节变迁而病情加重或好转…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历代古籍关于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生理、病理、调治脾胃病常用治法及方药等方面论述脾胃同治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体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脾胃之间生理相依(水谷纳运相得、阴阳燥湿相济、气机升降相因)、病理相互影响,治疗上重视脾胃同治,方剂配伍中重视脾胃同调。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炎水肿是常见的慢性病,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根治方法。水肿的发生,中医多认为由于肺、脾、肾三脏机能失调所致。小儿慢性肾炎水肿反复发作,往往影响脾胃机能失调,脾胃机能失调又造成水肿迁延难治。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赖以滋养,又“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笔者据此,采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是造成脾胃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阐述两者之间关系的有关报道少之又少。本文试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从生理、病理和治法三方面论述饮食与脾胃疾病关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脏腑辨证中胃食管反流病和肝脾有联系,多以肝脾论治,但患者疗效不太理想,并且容易反复。心肾枢机枢转不利,交媾失和,机体化生乏源,造成脾胃枢机升降异常,体内胃气上逆引发呕逆及吐酸等临床症状,所以采取心肾论治,交合心肾,益肾引火,以枢调枢,患者心肾枢机顺畅、脾胃枢机和降,则呕逆、吐酸等症状痊愈。  相似文献   

20.
宋铁玎教授认为小儿厌食症多为平素过食零食、生冷造成脾胃气虚,需在整体辨治基础上加健脾益气,运脾开胃,以轻清之剂解脾胃之困、俟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提出喂养不当是目前导致儿童厌食、偏食症状最突出的原因,治疗以健脾益气,运脾开胃为主,西医注重补充微量元素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