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论著,已认识到外邪致病,并注意到外邪有正邪和虚邪之分.《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也,无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从原文看,虚邪当包含有致病因子在内(即现今的细菌、病毒之类)的一类邪气;而正邪是指正常的气候中,正气较虚而偶受风寒之类,不包含有致病因子,故“其中人亦微”,这一发病观在内经中是很重要的,对我们今天的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素问·评热病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叶天士辨病疗疾注重气味理论,用药精简效宏。通过研读叶天士著述,探寻叶天士对于气味理论治病的思想认识。指出叶天士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念,用药当参天地四时生气的变迁;依于阴阳偏离致病理论,指出攻病必藉药气之偏,以转偏就和,并谨仿昔贤制方理法,认为阳伤取药之气,阴伤取药之味;阐释《黄帝内经》药用气味配伍之意,指出药用气味遵循五行生克之理,攻病克制取药以偏胜,补虚益体须气味相生等。把握叶天士药用气味理论治病思想,方可更好地研读和理解叶天士医案原意。  相似文献   

4.
《经》曰:"痹之安生,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病之发生,有正气不足之内因,外加风寒湿邪侵着而致病。其有单邪致病者,有兼邪致病者,总的来说,其单邪致病,如风邪、寒邪等因毒侵及人体,较易治愈。其多邪致病者,如风寒湿热等兼之邪侵及人体,往往缠绵  相似文献   

5.
全面探讨了《内经》有关“正邪”、“虚邪”的论述,指出“正邪”是八方四时之常气,以人之体质虚弱为条件可成为条件性气侯致病因素,“虚邪”则是不合时令的反常气候,有较强的致病性。两者为病,证候轻重不一,预后不同,反映了内外相应的发病观,防治时不离邪正两方,却区别对待,体现了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四逆汤方名分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英 《辽宁中医杂志》2011,(7):1343-1344
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通过"四逆汤"这个方说明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本与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源是相同的,体现了中医学是治病了的人而不是类同西医的治病,并参悟出中医学的内涵是以《黄帝内经》为宗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大法,天人合一是医魂,仲景方药是医剑。临证时立足气一元论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十二经脉和脏腑学说贯通,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抑或危急重症、疑难杂病,治疗用药始终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对近百年来关于《内经》治则的研究作一综述。治则为治疗疾病的法则或基本原则,可分为多个层次,层次高者可下统低者。治病求本之"本"有阴阳之气、证、证与病机结合及体质等新的含义,其应用当辨证或辨病与辨证结合。"标本"有先后病、病机主次、正邪、疾病因果、病因与症状等不同含义,其应用分标本先后与标本兼治。因势利导的具体应用涉及病位、病势、疾病周期、气机、正邪、天地人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桂枝汤证营卫不和的根本病机。方药:结合《伤寒论》有关桂枝汤的方证条文,从邪气致病观和正气致病观两个方面进行探析。结果:桂枝汤证营卫不和之机理是由里气上冲所致,里气上冲之后营卫所呈现的状态是"营弱卫强"。结论:营卫不和并非特指邪客肌表之表证,任何里气上逆导致营卫功能紊乱皆可致营卫不和,因此对于桂枝汤证的理解,不能完全被邪客肌表的邪气病观所印定眼目,还要能够从正气致病观的角度出发,依据里气亢奋冲逆之势,来进行思考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毒损肺络与SA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对毒与肺络的认识1 1 毒的涵义中医学中毒之广义指对生物体有危害的各种病邪及物质 ,如外界致病的邪气 ,像《素问·生气通天论》 :“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 ;或有这种性质的东西 ,即毒物。《素问·征四时论》 :“诊病不问其始 ,忧患饮食之失节 ,起居之过度 ,或伤于毒。”此外 ,亦指药物的偏性 ,或峻厉猛烈之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素问·脏气法时论》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1 2 肺络的涵义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和“脉络”之络 ,狭…  相似文献   

10.
赵兰才 《中医杂志》2011,52(13):1087-1089
将疾病视为体内与体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观念称为内外相因疾病观,此观念溯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学说。内外相因疾病观的主要内涵为正虚邪乘,气有定舍;内外合邪,同气相求;邪有从化,正气为本。这一观念是中医整体恒动观在病因发病学的具体体现,用以指导外感热病的辨证,可较全面地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辨别外感热病的病性、病势和病机转化,从而更好地指导立法处方,此观念对弥补和融合伤寒与温病学派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偏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毒邪致病论"是中医学病因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医学者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提出从"毒邪理论治疗银屑病"的学术观点,但是内容繁杂多样,缺乏系统性。本文将从简析"毒"的内涵、银屑病的"毒邪致病"理论、从"毒邪致病"出发探索银屑病的治疗及银屑病"毒邪"理论的展望4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毒邪致病"是银屑病病因病机的重点之一,临证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视解毒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正>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首次提出"邪在心"的概念。就冠心病而言,此邪可指外邪,亦可指内生之邪。以发病学来看,本病以内积之邪或内外合邪最多。《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  相似文献   

13.
肺纤维化的病机辨识从伏气致病理论出发,"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中之"意"应为阴阳及虚实转化过程,识此则法出。此前作者从伏气致病角度探讨了肺纤维化的病因病机,认为肺纤维化亦因伏邪隐匿,或在气血分流连或由肺累及肝肾下焦,皆为气血所伤,又加实邪耗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凑之处,虚实夹杂,是为肺纤维化的伏气致病病机,以此提出其治法:益气养阴、祛痰化瘀,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中病即止”是告诫医者治病不可孟浪从事。中医治病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脏腑阴阳的偏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药物都具有毒性,治病就是借助其毒性,以攻致病之邪气,病邪败退用药要适可而止。《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明训毒药治病不可过量,无毒之品亦不能尽  相似文献   

15.
<正>(续上期)2“正邪博弈”是《伤寒论》辨治外感病证及疫病的核心理念《伤寒论》辨识和诊疗疫病及外感病证的基本理念和法则可以概括为两点:“正邪博弈”是其辨识病证的核心理念;“病证辨治,以辨证论治为主”是其辨治疾病的基本模式和方法。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正气与病邪博弈的过程。一般而言,当人体虚弱,即自身正气不足时,则淫邪疫毒易乘虚入侵人体而致病,即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所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谓“两虚”,一指正气虚,二指乘虚而入的外邪,即《内经》所谓之“虚邪贼风”)。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其中辨脉颇为详尽。笔者通过重温原著,谈谈肤浅体会。论脉辨经,阐述病机六经病的发生,都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相争的结果。《伤寒论》中的致病外邪,主要为风寒之邪。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发病与否及病势轻重主要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应,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而其病理变化则是正邪的相对消长。对此,《伤  相似文献   

17.
正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故中医学在阐述医理,论病穷源,立法处方,以至于养生防病等,皆离不开阴阳学说的相关理论。仲景继承内经理论,发前贤之未发,提出"阴阳自和"这一概念,实为中医辨证施治之准则。仲景"阴阳自和"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试探析如次。1阴阳自和是治病求本思想的继承发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天地万物,生杀变化,皆本乎阴阳,那  相似文献   

18.
强睿 《国医论坛》2019,34(4):68-70
目的:总结大肠癌的中医研究与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文献并进行整理归类。结果:大肠癌由"正虚邪踞"所致,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正虚以脾胃虚为主,痰、湿、热、毒、瘀、寒为致病邪气。证型多为五脏虚兼夹实邪,正邪盛衰随肠癌趋向而变化。结论:临证治疗本病需把握好"扶正"与"祛邪"的辨证关系,根据正邪的偏盛、偏衰,决定扶正、祛邪治法的主次和先后,正邪的变化决定大肠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扶正祛邪法是祖国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大法与原则,正邪盛衰又是中医认识人体之所以发病的精典概括。早在一千多年的《内经》中就明确记载,《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20.
药能治病,妇孺皆知;但若用之不当,药亦能致病,这就非尽人皆知了。中医学把与药物运用失当直接相关的致病因素称作“药邪”。《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提出了要严格控制有毒药物的使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