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伤寒论》四逆汤方名分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英 《辽宁中医杂志》2011,(7):1343-1344
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通过"四逆汤"这个方说明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本与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源是相同的,体现了中医学是治病了的人而不是类同西医的治病,并参悟出中医学的内涵是以《黄帝内经》为宗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为大法,天人合一是医魂,仲景方药是医剑。临证时立足气一元论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十二经脉和脏腑学说贯通,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抑或危急重症、疑难杂病,治疗用药始终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施治的经典专著。其“六经”辨证纲领和施治大法给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规律和依据,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笔者仅就有关下利的不同类型、不同治法分别作一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3.
谭海灯 《新中医》2019,51(7):307-308
简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学消渴痹证、血痹、痿证等范畴。通过整理经方治疗本病的相关文献,结合《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理论,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经论治,以总结六经辨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从而指导临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首创六经辨证体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首先归纳其主要症状在《伤寒论》中的论述,通过六经理论认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其病变程度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并总结出在临床中运用六经辨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开创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予后世极大的启发。《伤寒论》中不仅以外感热病为主,也对六经病变中涉及到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辨治规律进行了探讨。本文就《伤寒论》中肝病辨治与脾胃之气的相关性做一浅析,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肝病辨治规律《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重点论述外感热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总纲领.因此,无论是古代的师承教育还是现代的学院教育,都把《伤寒论》作为中医教育的必修课程.在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伤寒论》属于主干课程,是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伤寒论》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对六经辨证体系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在传统中医辨证的体系上建立了独特的六经辨证,论述了六经的提纲证和各种变证,并提供了证治方药,不仅在理论上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医学,并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传统的中医辨证体系与六经辨证各有其优点,也有其不同,本文在此浅要归纳六经辨证与传统辨证的特点所在,并例举病案对其特点、区别及临床运用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9.
“气一元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唯物基础,亦为人体生命观之基本内核。“气”乃构成宇宙之本原,亦为宇宙之最高范畴。作者从事中医临床20余年,立足“生命宇宙整体观”,临证之时,以《周易》先天“乾坤两卦”分析患者“元气”之强弱及其运行规律;论治之际,以“气一元论”为宗旨,以“六经辨证”为大法,以“仲景方药”为医剑,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纯中医可以防治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本文先浅探“气一元论”之理论基础,然后再观其指导临床(婴儿肝炎综合征)之效用。  相似文献   

10.
盛倩 《四川中医》2012,(9):13-15
眼科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六经辨证在眼科的发展。《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是阐述眼科六经辨证的专著,示人以眼科六经辨证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伤寒论》六经辨证应用于眼科的依据及选用六经辨证辨治眼病的缘由,再结合《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条文,分析眼科六经辨证的特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吴荣祖教授是吴氏火神派中医学第二代传人、云南省名中医。吴老熟悉中医经典著作,尤其对《伤寒论》有深入研究,擅长六经辨证。特别是在中药附子的应用上继承家学且有所创新,临床上常以"扶阳固本"大法为指导,应用附子配合组方,于疑难病辨治中取效显著,文章从临证治验个案中总结分析阴阳辨证思路,体会吴老运用吴萸四逆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阳虚型抑郁证之经验。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大大扩展了临床辨证疾病的范围。通过对临床中消渴病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发现其遵循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与仲景疾病由三阳到三阴的六经传变规律相符合。本文借鉴仲景六经辨证的核心理论——"三阳三阴"理论,尝试以六经辨证体系辨证消渴病肾病,以六经辨证为依据立法指导消渴病肾病的诊疗及用药。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否以《素问·热论》为本,历代医家争执不休,各有不同见地。多数医家认为,《热论》为《伤寒论》之本源,《伤寒论》是《热论》的发展。也有人认为,《热论》与《伤寒论》风马牛不相及,各承一脉。本文拟从六经辨证诸方面,对此澄清本末,欠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一、六经概念六经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伤寒论》六经分类方法,完全沿用了《热论》六经分类的名称,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发展了六经辨证的内容,使之更趋系统和完善。然就六经含义,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热论》的六经,只以经络作为六种分证的纲领,《伤寒论》之六经,是以脏腑气血津液为本,紧密联系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运用严密的思维逻辑方法,指导着临  相似文献   

14.
宋卫华  王斌  任建坤 《光明中医》2014,(10):2048-2049
慢性咽炎属中医学喉痹、梅核气范畴,仲景在在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咽干”“咽痛”“咽喉不利”的描述,本文以咽喉部症状为纲,将其中条文进行整理,配合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来阐释其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重点论述外感热病的传变及辨治规律。伤寒六经辨证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伤寒论》涉及了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及辨证论治,其中肝病的论治贯穿于全篇各经之中。其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清·魏之绣在《续名医类案·疡症》中云:“肝为万病之贼。”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我们试将《伤寒论》中肝病治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以期与肝病专科实际教学相联系。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所记载的方子为经方。《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六经皆有表证,非独太阳病有表证。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外感病症。临床以经典理论为依据,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分析鉴别,确定病位、病性、病机。采用六经辨证方法,使用经方,治疗外感发热疗程短,治疗效果显著。本文通过发热病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感冒的中医学认识与临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临床为基础,分析《伤寒论》与流行性感冒的关系,探讨流行性感冒的中医学辨治方法。论证其辨证应当依据六经而截取三阳,治疗则借鉴《伤寒论》,更用寒凉顾护津液,介绍了“流感五加减汤”的组方思路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通过文献整理,从六经辨证立论,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梳理总结变应性鼻炎的六经辨证规律,以扩展临床辨证思路。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理论,著《伤寒论》开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变应性鼻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南中医学院高体三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训,熟读中医学古籍,研《内经》之理,遵《伤寒杂病论》之旨,深谙《本草》之药性,一生注重中医学经典的研究,博采众长,在中医学教学、科研、临床上获得了较大的成绩。高教授临床诊疗以六经辨证为主线,脏腑辨证为核心,创立了“水暖土和木达”的学术思想,重视对足三阴疑难病症的研治,尤其治疗脾胃病,善于运用益火补土、疏木达郁法,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使初学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含义,探讨《伤寒论》六经的由来。方法:以建筑物内管网作比喻,简要分析与伤寒理论有关的一些概念,比如脏腑、阴阳、经络,同时也指出了伤寒六经的概念及形成的名、名形结合、名形用像结合的三个阶段;指出六经辨证的内涵是对疾病因、性、位、时、量、势六因素的分析,而其外延则是后世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伤寒传变的条件和方式。结果:认为十二条正经是以阴、阳、手、足、脏、腑分别命名而来的,若不分左右和手足就合并为六经。六经传变、六经辨证即依此而来。结论:六经辨证是从《黄帝内经》发展而来,又成为后代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