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本院自1990年1月-1996年5月共收治距骨骨折脱位病人49例,其中手术治疗27例,结果显示:(1)距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与损伤程度和手术时间有密切联系。(2)严重距骨体骨折术后多发生创伤性关节炎(3)严重距骨颈部骨折脱位术后多出现距骨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严重粉碎性距骨体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7例严重粉碎性距骨体骨折脱位均选择前内侧及后外侧双切口入路行一期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7例均获随访平均13.3(7~20)个月,术后早期1例切口不愈合;1例出现距骨密度增高,但CT未见明显囊性变及坏死.结论 严重粉碎的距骨体骨折脱位的治疗需要术前完善手术设计与准备,术中选用合理的入路及内固定方案,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复杂距骨骨折脱位经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2月采用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患者31例,观察术中距骨骨折部暴露情况,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以及术后距骨愈合情况及踝关节功能。采用Hawkings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3.25年,采用Hawkins疗效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32%。术后石膏固定4-6周,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经内外踝低位截骨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距骨骨折脱位,有利于手术操作,保护残留血供,可较大程度避免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距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的损伤发生机制与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2—2017-06采用内踝或外踝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术前予以跟骨牵引,进行冷敷、消肿对症治疗,待肿胀消退后选择内外侧双切口手术治疗。12例合并内踝骨折术中无需内踝截骨,8例术中进行内踝截骨,3例术中进行外踝截骨。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3(8~51)个月。3例术后4个月时出现距骨体密度轻度增高,行CT三维重建检查未见明确骨坏死。1例出现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3(9~15)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平均0.6(0~3)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88.2(76~100)分。结论距骨体骨折并踝关节、距下关节脱位需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应进行CT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特征,制定合理的截骨方案;术中解剖复位骨折脱位,加压坚强内固定,保护距骨体部血运,尽可能降低术后距骨缺血性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蒂骰骨瓣转移治疗距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距骨颈骨折或合并距骨体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12例距骨颈骨折或合并距骨体脱位的病人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带跗外侧动脉骰骨瓣转移植骨术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 2年以上 ,未见骨不连 ,2年后骨坏死完全修复 ,效果满意。结论 本术式操作简单 ,能有效预防骨不连 ,预防并修复骨坏死 ,是治疗距骨颈骨折脱位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6.
带血管蒂骰骨瓣转移治疗距骨颈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或合并距骨体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距骨颈骨折或合并距骨体脱位的病人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带跗外侧动脉骰骨瓣转移植骨术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年以上,未见骨不连,2年后骨坏死完全修复,效果满意。结论:本术式操作简单,能有效预防骨不连,预防并修复骨坏死,是治疗距骨颈骨折脱位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距骨骨折脱位,防止距骨后期坏死的方法。方法对28例距骨骨折脱位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治疗效果。早期手术,运用克氏针及可吸收螺丝钉固定距骨,跗外侧血管束植入距骨。结果本组28例,随访6个月~9年,平均26个月,优良率为96.4%,效果满意。结论早期手术加血管束植入治疗距骨骨折脱位,操作方法简单实用,临床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距骨骨折脱位是足部的一种常见的严重损伤,往在由于损伤使骨间血管,骨膜血管受损中断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或治疗不当导致预后不良,发生距骨缺血性坏死,其发生率据文献报告为16~71%。为此我们近三年来采用腓骨下端截骨向后翻转充分显露踝关节的手术入路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原常规手术入路而破坏距骨血供系统的缺点。我们在16例距骨骨折脱位手术治疗中采用上述手术入路,尽可能保护距骨血供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距骨骨折及脱位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华 《中国骨伤》1997,10(3):46-47
距骨骨折是踝关节中较严重的骨折,应及时满意复位,处理不当则后果较严重。本院自1980~1995年共手法复位治疗1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9例中,男16例,女3冽;年龄5~51岁。均为新鲜骨折,其中开放伤2例,距骨体粉碎骨折2冽。合并内、外踝骨折4例,内、外、后、前踝及下肢脏关节分离1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聪骨骨折1例。按Gilbost’‘’分类:I”距骨颈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1例,11”距骨颈骨折合并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11例,Ill”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完全脱位7例。治疗方法全部先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对2例开放伤则先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93-1895
[目的]探讨严重的开放性距骨骨折合并距骨脱位的急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4年5月在本院急诊共治疗处理严重的开放性距骨骨折合并脱位患者9例,一期行清创复位,并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功能恢复良好,1例出现伤口皮肤坏死,换药后二期行清创植皮术,2例出现踝关节及距下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例术后2年行胫距关节及距下关节融合术,4例出现距骨无菌性坏死,按Kenwyight和Taylor评分,优2例,良4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66.7%。[结论]严重开放性距骨骨折伴脱位,通过早期彻底清创,一期复位,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辅以恰当的功能锻炼,能够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郭中华  林浩  田敬海 《骨科》2013,4(2):86-87,90
目的 探讨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距骨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个月.11例患者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1例出现距骨坏死.按AO-FAS足部评分标准,功能优良率为91.7%.结论 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距骨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距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2000年至2004年手术治疗的距骨颈骨折12例,总结其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及术后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后12~14d伤口拆线出院,无伤口感染、不愈合或皮肤坏死发生。12例患者中有10例获得随访,随访7个月至5年,平均3年4个月。按Hawkins标准优2例、良7例、中1例,创伤性骨关节炎4例,距骨无菌性坏死2例。结论对于复位不理想的距骨颈骨折应积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强调骨折的解剖复位,避免术后过早负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3.
距骨损伤与距骨坏死及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距骨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本文通过 2 5例距骨重度骨折脱位、 3例距骨全脱位和 17例距骨周围脱位的治疗 ,并分别经平均 7年和 2年 5个月的随访观察 ,来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的损伤对距骨缺血坏死的影响。结果 距骨重度骨折脱位和全脱位缺血坏死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达 10 0 % ,距骨周围脱位则无缺血坏死发生。作者比较重度距骨骨折脱位和全脱位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距骨切除和关节融合术三种治疗方法的结果 ,仅融合术最为满意。结论 作者建议在距骨有发生缺血坏死高危损伤的病例 ,融合术应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Fracture of the lateral process of the talus has often been missed or confused with lateral ankle sprain, and this can lead to long-term untreated cases of nonunion, malunion, and subtalar joint osteoarthritis. In a review of the published data, accessory anterolateral talar facet syndrome was not found after treatment of nonunion of the lateral process of the talus fracture. This report presents the case of a 40-year-old male snowboard instructor who suffered from a neglected fracture of the lateral process of the talus and was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using an iliac autogenous bone graft. Subsequently, partial resection of the anterior aspect of the process was required to treat the impingement syndrome that developed secondary to the united but enlarged lateral process. The patient resumed his activities a year after the second operation. We describe the consequences of misdiagnosis of the lateral process of the talus and its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芯螺钉治疗距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6例距骨骨折患者应用空芯螺钉手术治疗。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6个月。骨折愈合12例,愈合时间8~42周,为:Ⅰ型3例均愈合,Ⅱ型6例愈合5例,Ⅲ型5例愈合3例,Ⅳ型2例愈合1例。无菌性坏死4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1例。按Kenwright功能标准:优7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5%。结论空芯螺钉治疗距骨骨折固定确切,易操作,是一种实用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控下对收治的37例距骨骨折行闭合复位、斯氏针撬拨复位,经皮微创1~2枚4.5 mm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辅以支具固定4~6周。结果本组患者有28例获得随访12~24个月(其余失随访)。根据Maryland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优23例、良4例、可1例。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优良率达到96.4%。结论经皮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治疗距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创伤微小,操作简单,方法可靠,能良好地实现骨折复位并且固定牢靠,又可以避免切开复位内固定对骨折周围血供的进一步破坏,可降低距骨缺血性坏死及防止严重后遗症的发生,是一种临床较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11例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新鲜骨折9例,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1例,可吸收螺钉固定1例,Herbert螺钉固定3例,石膏外固定4例;陈旧性骨折2例,其中行骨块切除术1例,非手术治疗1例。结果随访6个月~3年,采用美国足踝关节协会后足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3例,可1例,差2例。结论距骨后突内侧结节骨折易漏诊,多合并临近部位骨折,应根据受伤时间,是否累及距下关节面,骨折块大小、移位程度及踝管刺激症状等选择治疗方法;一期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距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6月~2009年10月收治的48例距骨颈骨折患者中获得随访的4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awkins分型,Ⅰ型7例,Ⅱ型20例,Ⅲ型15例,Ⅳ型3例.Ⅰ型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或闭合经皮克氏针固定及石膏固定方法;Ⅱ型骨折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或切开复位螺钉固定;Ⅲ型、Ⅳ型骨折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应用x2检验对手术时机、骨折类型、开放与否、骨折复位情况及是否合并距骨周围骨折因素进行分析,观察这些因素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6年(2~5年),依据Hawkins评分进行评估,其中优26例,良12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84%;距骨体缺血坏死9例,Ⅱ型骨折3例,Ⅲ型骨折4例,Ⅳ型骨折2例.距骨坏死率与骨折的开放性、复位不良及是否合并周围骨折呈正相关性(P<0.05);创伤性关节炎14例(31%),畸形愈合7例(16%),无骨折不愈合病例.[结论]移位的距骨颈骨折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骨折后继发距骨缺血性坏死并不影响最终的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scribes a case of an isolated fracture of the lateral process of the talus associated with a fracture in the posteromedial tubercle of the talus with entrapment of the medial neurovascular bundle. Currently no similar cases have been published describing this type of neurovascular bundle injury. Furthermore, in contrast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cases, both fractures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despite the absence of posteromedial tubercle fracture displace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terature and provides usefu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imilar case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0.
距骨尾部骨折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4年1月~1995年4月处理踝跟部骨折98例,其中距骨尾部骨折16例,占踝部骨折15%.通过X线片及CT对距骨形态扫描,作者认为距骨应分头、颈、体、尾四个部分;距骨尾部骨折的治疗以切除为宜.距骨后先天性三角骨不一定存在,可能是距骨尾骨折远端未愈合的游离骨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