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2.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健康老龄化理念的不断深化,农村老年人这一庞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全社会关注。目的 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从北京大学组织的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项目中选取60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3 068)。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用抑郁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研究对象抑郁症状情况。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影响抑郁症状的项目并进行排序,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农村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因素。结果 随机森林算法结果显示:15个指标中重要性排序前6位的变量分别是自评总体健康、午休时长、生活满意度、夜间睡眠时长、受教育程度、婚姻满意度。3 068例农村地区老年人CES-D简化版得分为(9.9±6.9)分;无抑郁症状1 679例(54.7%),有抑郁症状1 389例(4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1.710,95%CI(1.422,2.057)〕、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上:OR=0.663,95%CI(0.507,0.866)〕、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06,95%CI(0.425,0.601);>8 h:OR=0.435,95%CI(0.324,0.580)〕、代际情感支持〔较多:OR=1.297,95%CI(1.077,1.562)〕、生活满意度〔不满意:OR=5.179,95%CI(3.814,7.133)〕、婚姻满意度〔不满意:OR=3.181,95%CI(2.264,4.526);无配偶:OR=1.243,95%CI(1.004,1.538)〕、自评总体健康〔一般:OR=1.512,95%CI(1.199,1.915);不好:OR=3.918,95%CI(3.056,5.043)〕、慢性病〔有:OR=1.232,95%CI(1.041,1.457)〕、童年健康状况〔一般:OR=1.349,95%CI(1.107,1.644)〕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依据本研究数据,有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存在抑郁症状,情况不容乐观,且性别、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代际情感支持、生活满意度、婚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慢性病、童年健康状况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因此应针对高危人群从不同维度、有重点地进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刘洋  王爱斌  刘玉环  苗敏  庞琳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1):2577-2581
背景 5岁以下儿童作为重症流感的高危人群,住院负担较重,但目前对其住院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目的 探讨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急诊收治的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1 450例,收集其年龄、性别、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发病至抗病毒治疗时间、主要临床表现及是否住院治疗等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450例甲型流感患儿的中位年龄为2.5(1.1,3.9)岁,男童多于女童(56.5% vs 43.5%),38例(2.6%)患儿合并慢性基础疾病,155例(10.7%)患儿需住院治疗。逐步对各分析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月龄〔OR=5.808,95%CI(2.650,12.730),P<0.001〕、男童〔OR=1.673,95%CI(1.098,2.549),P<0.05〕、合并慢性基础疾病〔OR=17.999,95%CI(7.882,41.103),P<0.001〕、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48 h〔OR=4.663,95%CI(1.712,12.704),P<0.001〕、发病至抗病毒治疗时间>48 h〔OR=19.835,95%CI(9.043,43.502),P<0.001〕、存在咳嗽/咳痰〔OR=7.174,95%CI(4.222,12.191),P<0.001〕、存在意识障碍/抽搐〔OR=10.044,95%CI(6.142,16.425),P<0.001〕均为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男性、年龄<6月龄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是5岁以下甲型流感患儿住院的高危因素。存在咳嗽/咳痰,意识障碍/抽搐的患儿住院风险更高,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可降低住院风险。  相似文献   

4.
背景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国家。幽门螺杆菌进入儿童体内后,很难被自然清除。受样本量、研究方案设计、调查地域、调查对象群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不一。全面客观地了解、分析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其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6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获取有关中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 4.1.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37篇文献,总样本量为40 786例,其中11 267例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0.31%〔95%CI(25.72%,35.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理区域、文献发表时间段、检测方法(下)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下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465.955,P<0.001);单因素Meta回归结果显示,城市经济水平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水平有影响(P<0.05)。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较差的居住条件〔OR(95%CI)=1.47(1.09,2.00)〕、口嚼食物喂养史〔OR(95%CI)=2.88(1.80,4.60)〕、儿童有消化道症状〔OR(95%CI)=1.56(1.01,2.43)〕、家庭成员有消化道症状〔OR(95%CI)=2.23(1.68,2.98)〕、有啃食手指/玩具的习惯〔OR(95%CI)=3.64(2.10,6.32)〕、共用洗漱用具〔OR(95%CI)=2.54(2.54,5.73)〕是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危险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95%CI)=0.63(0.56,0.71)〕、勤洗手〔OR(95%CI)=0.36(0.18,0.69)〕是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保护因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升高趋势(χ2趋势=416.923,P<0.001)。 结论 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农村和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儿童,以及个人或家庭成员卫生习惯不良的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性更大。应加强对此类(地区)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筛查工作,并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这将有助于儿童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5.
背景 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就医延迟现象不容乐观,目前相关研究略显不足。目的 探讨辽宁省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8月—2012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辽宁省15家县级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血管重建史、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症状发生时间(发病季节、发病时间段)、出发前往医院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医院的级别、患者转移情况、交通方式、迟疑就医的原因。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140(220)min。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史〔OR=2.368,95%CI(1.501,3.734)〕、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治疗一种慢性病:OR=0.596,95%CI(0.398,0.894)〕、发病时间段〔6:00~11:59:OR=0.314,95%CI(0.193,0.511);12:00~17:59:OR=0.458,95%CI(0.276,0.761)〕、出发前往医院时间〔6:00~11:59:OR=3.035,95%CI(1.876,4.908);12:00~17:59:OR=2.189,95%CI(1.326,3.612)〕、患者转移情况〔间接转移且采取措施:OR=4.015,95%CI(2.176,7.407);间接转移但未采取措施:OR=3.554,95%CI(1.793,7.044)〕、交通方式〔其他:OR=1.695,95%CI(1.004,2.861)〕、迟疑就医的原因〔路途遥远:OR=0.083,95%CI(0.058,0.119);贫穷:OR=0.352,95%CI(0.161,0.770);其他:OR=0.584,95%CI(0.393,0.868)〕(P<0.05)。结论 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较长,可能原因是其对AMI认识不足、就诊意识薄弱以及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建议加强农村地区急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并制定措施以改善相对落后的医疗状况。  相似文献   

6.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大国,且江西省为我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妇女是农村家庭的关键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慢性病患病情况常被忽视。目的 了解人口流动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27个行政村3 600户居民,2006-2014年,每两年进行一次一对一的入户问卷调查。共15 634名15岁及以上农村妇女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及人口学信息(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纳入此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加权前农村妇女总人数为15 631名,其中常住妇女11 660名(74.60%);加权后妇女总人数为2 245 283名,其中常住妇女1 621 026名(72.20%)。加权后,妇女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1.2%,其中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4.5%,高于外出妇女(2.8%)(χ2=428.035,P<0.01)。年份〔2008年:OR=0.778,95%CI(0.767,0.789);2010年:OR=1.569,95%CI(1.546,1.592);2012年:OR=0.820,95%CI(0.808,0.833);2014年:OR=0.818,95%CI(0.805,0.831)〕、年龄〔35~54岁:OR=5.425,95%CI(5.324,5.529);55~岁:OR=9.807,95%CI(9.609,10.009)〕、职业〔农民:OR=1.371,95%CI(1.353,1.388)〕、婚姻状况〔已婚同居:OR=1.424,95%CI(1.386,1.463);离婚或丧偶:OR=1.198,95%CI(1.163,1.235)〕、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OR=1.371,95%CI(1.353,1.388)〕、收入水平〔中等:OR=0.898,95%CI(50.888,0.908);高等:OR=0.899,95%CI(0.885,0.914)〕、是否为劳动力〔否:OR=1.618,95%CI(1.600,1.636)〕、是否外出〔否:OR=1.667,95%CI(1.637,1.697)〕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1.2%,且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较外出妇女更高。年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 高尿酸血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密切相关,若不及早干预,会影响儿童日后的生活质量。而河北省唐山市具有独特的地域及饮食结构特点,但国内尚未见唐山地区儿童青少年血尿酸(UA)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目的 调查河北省唐山市儿童青少年UA分布特征,分析UA与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2-01-01至2017-12-31于唐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就诊治疗的1 039例4~15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在征得家长知情同意后,共有1 000例接受血样采集纳入该研究。获得其一般体格资料、留取血液标本测得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GLU)。按性别、年龄等人群分布特征,分别描述UA水平分布特征,分析UA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不同性别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P<0.001)。不同年龄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不同年龄U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总检出率为13.5%(135/1 000),男、女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分别为12.3%(69/560)、15.0%(66/440)。不同性别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4,P=0.219)。不同年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不同年龄间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生UA水平与年龄(r=0.39)、体质指数(BMI)(r=0.33)、收缩压(r=0.28)、舒张压(r=0.20)、TC(r=0.12)、TG(r=0.21)呈正相关,与腰围身高比(WHtR)(r=-0.25)呈负相关(P<0.05);女生UA水平与BMI(r=0.17)、TG(r=0.21)、GLU(r=0.11)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9.42,95%CI(6.96,11.89),P<0.001〕、BMI〔β=4.07,95%CI(2.49,5.66),P<0.001〕、TG〔β=21.77,95%CI(12.09,31.45),P<0.001〕是男生UA水平的影响因素,BMI〔β=3.56,95%CI(1.50,5.62),P=0.001〕、WHtR〔β=243.25,95%CI(52.17,434.34),P=0.013〕、TG〔β=32.25,95%CI(17.80,46.70),P<0.001〕是女生UA水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46,95%CI(1.30,1.64),P<0.001〕、BMI〔OR=2.03,95%CI(1.16,3.53),P=0.013〕、TG〔OR=1.49,95%CI(1.09,2.04),P=0.013〕是男生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TG〔OR=1.93,95%CI(1.21,3.07),P=0.006〕是女生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唐山地区儿童青少年UA水平存在性别差异,男生UA水平高于女生,男生UA水平自9岁开始有增高趋势;但不同性别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BMI、TG是本地区儿童青少年UA水平的影响因素;而年龄、BMI、TG是本地区儿童青少年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 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究发生INR的影响因素。 方法 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且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患者3 0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二线抗病毒治疗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数据计算HIV/AIDS患者IN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NR的影响因素。 结果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774/1 828)、32.31%(608/1 882)和24.11%(421/1 7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0.60,95%CI(0.49,0.73)〕、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3.42,95%CI(2.51,4.69);50~100个/μl:OR=3.26,95%CI(2.50,4.27);101~150个/μl:OR=1.51,95%CI(1.19,1.92)〕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1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女:OR=0.70,95%CI(0.57,0.86)〕、年龄〔40~50岁:OR=1.37,95%CI(1.05,1.80);>50岁:OR=1.81,95%CI(1.36,2.42)〕、感染途径〔血液:OR=1.40,95%CI(1.06,1.85)〕、HIV阳性时间〔3~6年:OR=1.48,95%CI(1.02,2.13)〕、HAART治疗时间〔3~5年:OR=0.66,95%CI(0.48,0.90);>5年:OR=0.71,95%CI(0.53,0.95)〕、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54,95%CI(1.84,3.49);50~100个/μl:OR=2.49,95%CI(1.90,3.27);101~150个/μl:OR=1.59,95%CI(1.23,2.05)〕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2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50岁:OR=1.8,95%CI(1.31,2.49)〕、感染途径〔血液:OR=1.45,95%CI(1.07,2.00)〕、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07,95%CI(1.52,2.82);50~100个/μl:OR=2.14,95%CI(1.57,2.92);101~150个/μl:OR=1.49,95%CI(1.12,1.98)〕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3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32.31%和24.11%。性别、年龄、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经血液传播途径感染HIV是INR发生的影响因素,实际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男性、年龄>50岁及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的HIV/AIDS患者的免疫力状况。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一般出租车司机受工作时间长、精神高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静坐时间长等影响,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相较于一般出租车司机的相关研究,国内外对于网约车司机慢性病等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未开展,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状况也未引 起政府和行业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从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状况入手,分析其健康影响因素,为改善网约车司机健康状况提出建议。目的 通过对网约车司机的高血压患病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为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提出对策建议。方法 2017年9—11月, 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表格,向全国网约车司机账号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同一账号只能填写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工作特征、健康行为、高血压患病情况、健康意识与健康需求。结果 共回收问卷9 003份,有效问卷8 990份,回收有 效率为99.86%。8 990例研究对象中,高血压777例(8.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54岁〔OR=0.582,95%CI(0.408,0.829)〕和18~34岁〔OR=0.276,95%CI(0.188,0.407)〕,中部地区〔OR=1.523,95%CI(1.199,1.953)〕和东部地区〔OR=1.398,95%CI(1.140,1.716)〕,专职司机年数≥3年〔OR=1.218,95%CI(1.044,1.422)〕,开车时间段为白天和晚上、不固定〔OR=0.847,95%CI(0.718,0.999)〕,每天下车活动时长≥5 min〔OR=0.784,95%CI(0.670,0.917)〕,每天睡眠时长≥6 h〔OR=0.806,95%CI(0.681,0.954)〕,饮酒频率≥3 d/周〔OR=1.383,95%CI(1.112,1.719)〕、肥胖程度(过轻)〔OR=2.669,95%CI(1.799,3.961)〕和肥胖程度(肥胖)〔OR=3.153,95%CI(2.612,3.806)〕是网约车司机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组1年内做过健康体检比例、最近一次测血压时间为1个月内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从手机、电视、广播处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组,从互联网、其他方面获取健康知识所占比例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获取风险预 防、症状诊断、治疗效果、医院专科的知识所占比例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结论 需要加强对网约车司机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年龄≥55岁、中东部地区、从事专职司机年数≥3年、白天或晚上开车时间段固定、没有下车活动习惯、每天睡眠时长<6 h、饮酒频率≥ 3 d/周、健康程度为偏瘦和肥胖的网约车司机是高血压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徐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与整群相结合的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农村地区6所小学的1 11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是否在本地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父母见面时间长短不同的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得分之间呈负相关;母亲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总焦虑倾向得分间呈负相关;照顾人的文化程度与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总焦虑倾向得分间呈负相关。结论女性、父母和照顾人文化程度偏低及与父母见面时间间隔长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偏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无为县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共882名3~6年级小学生(男472名,女410名),其中留守儿童489人。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3~6年级小学留守儿童中存在孤独感有86人,占17.6%,孤独感发生率男、女相同都是17.6%。不同年级、年龄间的孤独感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15)。留守儿童孤独感可能与成绩、学习困难程度、健康状况、父母亲教育方式、父母问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高职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制定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某高职学校2009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大学生家庭情况调查问卷以自填问卷方式进行现况调查,以SCL-90、UPI双阳性判定为"病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母亲职业为农民及母亲受教育水平较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270(0.142-0.515)及0.641(0.496-0.830),学生不喜欢本专业、父母对孩子教育意见不一致及不经常和父母谈心是学生心理健康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14(1.048-2.802)、1.592(1.195-2.122)和1.327(1.029-1.712)。结论在学校进行后期干预的同时,通过家庭对尚未形成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引导,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当前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家庭性教育的开展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在四川省农村地区开展、推动幼儿性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农村地区2246名幼儿园学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对幼儿进行过家庭性教育的父母有1132名(52.33%),未进行过的有1031名(47.67%)。幼儿问过性相关问题(OR=1.536,95%CI=1.257~1.878)、父母认为幼儿性教育有必要(OR=3.691,95%CI=2.029~6.717)、想了解幼儿性教育相关知识(OR=1.700,95%CI=1.274~2.269)、幼儿园进行过幼儿性教育(OR=3.316,95%CI=2.515~4.372)是父母开展幼儿性教育的促进性因素;家庭年总收入为中等水平(OR=0.664,95%CI=0.456~0.968)是父母开展幼儿性教育的阻碍性因素。结论 四川省农村地区幼儿父母对性教育的认知水平较差,从未对幼儿开展过性教育的父母比例较高。家庭年总收入、幼儿是否问过性相关问题、父母对幼儿性教育的态度以及幼儿园是否开展过幼儿性教育等是影响幼儿家庭性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socio-economic status, SES)与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z评分的关系,以及家庭SES如何通过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饮奶行为作用于儿童青少年的BMI z评分。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城市中学、城市小学、乡村中学、乡村小学各抽取4所学校,共有2 496名学生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7 d饮食行为问卷得到学生每周饮奶次数和日均饮奶份数。采用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反映家庭SES。利用统计软件SPSS 18.0中PROCESS插件程序分析儿童青少年饮奶行为在家庭SES和儿童青少年BMI z评分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与儿童青少年BMI均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 0.001, 0.038)。总人群的日均饮奶份数为(0.92±0.84)份,每周饮奶次数为(4.43±2.70)次。小学生、城市、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非肥胖与每周饮奶次数和日均饮奶份数多有关(P值均 < 0.05)。儿童青少年饮奶行为在家庭SES与儿童青少年BMI z评分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每周饮奶次数在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与BMI z评分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6.57%和-10.21%。日均饮奶份数在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与BMI z评分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63%和-5.86%。结论: 我国儿童青少年饮奶行为还有待提高;儿童青少年饮奶行为在家庭高SES与儿童青少年高BMI z评分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保护因素;未来还需对其他饮食或运动行为进行研究,以探索家庭SES与儿童青少年BMI z评分关系之间的机制,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四川省汉族、藏族及彝族农村地区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现状以及营养状况,并探究二者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脱贫前国家级贫困县中随机抽取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和2个彝族县农村地区12~24月龄婴幼儿及其主要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式问卷收集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的相关信息,分别使用婴幼儿体质量测量秤及婴幼儿身长测量尺采集婴幼儿的体质量、身长数据。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行为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  结果  共调查1 117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首次辅食添加时间方面,汉族地区近一半的看护人在婴幼儿满6月龄时开始添加辅食,占43.07%(171/397),彝族地区、藏族地区的大部分看护人在婴幼儿未满6月龄则开始添加辅食,分别占77.18%(301/390)、47.58%(157/330);首次辅食添加种类方面,汉族地区看护人主要添加自制米糊,占41.56%(165/397),藏族地区看护人主要为婴幼儿首次添加肉类、蔬菜或水果等其他种类的辅食,占42.12% (139/330),彝族地区看护人主要添加自制米糊,占46.41%(181/390)。婴幼儿营养不良率为28.83%(322/1 117),其中,汉族、藏族、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0.58%(42/397)、24.85%(82/330)、50.77%(198/390)。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汉族地区相比,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可能性更高(OR=9.49, 95%CI 6.00~15.00),与首次添加其他种类的辅食相比,首次为婴幼儿添加含铁米粉,婴幼儿发生营养不良风险的可能性更低(OR=0.54, 95%CI 0.29~0.99)。  结论  四川省多民族农村地区存在过早添加辅食、首次辅食添加种类不合理的问题,且当地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堪忧,特别是彝族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更为突出。首次添加含铁米粉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可能性。建议重视婴幼儿首次辅食添加的健康教育干预,切实改善该类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探讨家庭被动吸烟和挑食及其交互作用对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影响。 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6月,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马鞍山市91所幼儿园3~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收回15 291份有效问卷。调查儿童一般人口学特征、被动吸烟和挑食行为,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评估儿童多动行为,总分≥ 15分为存在多动行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被动吸烟和挑食对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相乘交互作用,采用相对超额危险度比评估相加交互作用。 结果 实际调查15 291名学龄前儿童,筛查出多动行为儿童1 317人,总检出率为8.6%。家庭被动吸烟和挑食与儿童多动行为之间均存在正相关[OR=1.24(1.10~1.39),P<0.001;OR=2.11(1.88~2.37),P<0.001]。分层研究显示,无论是否存在被动吸烟,儿童挑食均与多动行为有统计学关联[OR=2.60(2.19~3.10),P<0.001;OR=1.79(1.53~2.09),P<0.001]。不挑食的儿童,家庭被动吸烟与多动行为有关[OR=1.45(1.24~1.69),P<0.001]。家庭被动吸烟和挑食对多动行为存在相乘交互作用[(OR=0.69(0.54~0.87),P<0.01],但是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0.60,95%CI=-0.14~1.34)。 结论 家庭被动吸烟和挑食与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同时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但是无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0~18岁人群特应性皮炎患病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搜集我国0~18岁人群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至2022年3月8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Stata 16.0及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研究,包括182 656例研究对象,男66 502人,女63 437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0~18岁人群特应性皮炎总患病率11%[95%CI(9%,12%)]。各影响因素合并值为:家族过敏史[OR=2.6, 95%CI(2.41,2.8)]、年龄[OR=0.89,95%CI(0.85,0.94)]、性别[OR=1.63,95%CI(1.12,2.3)]、父母文化程度高[OR=1.62,95%CI(1.39,1.90)]、孕期母亲吸烟[OR=1.72,95%CI(1.49,2.00)]、怀孕前或孕期装修房屋[OR=0.92,95%CI(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