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周围型肝内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 例IHPCC 病人,均行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所有病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内或病灶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例,轻度强化17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IHPCC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多数边界不清,伴病灶周边胆管扩张15例,肝内胆管结石9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肝叶萎缩13例,病灶局部肝轮廓凹陷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环形、结节状强化19例,内部呈斑片状强化7例,线样强化5例、网格状强化4例,静脉期及延迟10~15min后扫描病灶有进一步强化、充填,呈现渐进性强化的特点。发现肝门周围和后腹膜区淋巴结肿大8例,无弥漫性肝硬化表现及门静脉癌栓形成征象。结论:IHPCC与其它肝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有着不同的病理和CT表现特征,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对IHPC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痛(IHPCC)的CT表现。方法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患者均经常规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IHPCC患者中,肝脏左叶和右叶的病变分别见于13和4例;单发与多发病灶分别见于16和1例,圆形与分叶状病灶分别见于8和9例。病变直径2.1~11cm之间。在CT平扫像上,病变密度低于肝实质,CT值介于10—30HU。IHPCC伴胆管扩张和结石分别见于8和1例。病变区肝脏轮廓显示膨隆7例,外部轮廓萎陷6例。在动态增强CT像上,病灶边缘呈连续或不连续的薄环形强化,病灶内部呈线条状或网状强化。在延迟期CT像上,病灶内部不均匀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IHPCC在CT平扫与动态增强CT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尤其肝内发现边缘强化的低密度病灶伴胆管扩张,以及延迟期像上显著强化,高度提示本病。  相似文献   

4.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CT扫描资料。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理解CT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 28例,分别作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在MRI图像上,IHPCC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混杂密度或信号、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慢进慢出"表现,动脉期肿瘤以边缘轻~中度强化为主,延迟扫描出现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延迟强化;其他征象包括瘤内见扩张的胆管8例,病灶周围或远端胆管扩张20例,包膜回缩征象12例,局部肝萎缩8例,肝门后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0例,均无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 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IHP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MRI新技术的应用更能反映肿瘤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IHPCC的CT表现。结果:33病例中29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实质病灶.4例无明确肿块;肝内胆管扩张23例,扩张胆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5例。所在肝叶萎缩、肝包膜凹陷征25例,三期增强扫描:早期或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27例早期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周边向中心明显强化呈片状、条状、分隔状;1例均无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表现,加深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8例胆管细胞型肝癌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培例均为低密度灶,病灶周围或病灶内均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7例,轻度强化13例。延迟扫描18例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CT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病灶周围或病灶内胆管扩张和病灶延迟强化是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8.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结果:17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瘤位于左叶9例,右叶5例,左右叶同时累及3例;肿瘤大小2.5cm×3.0cm~9cm×11cm,其中15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肿瘤形态呈分叶状、片状或不规则状12例,类圆形5例;肿瘤边缘清楚4例,13例边缘不清。螺旋CT特征为:病灶以低密度为主的不规则肿块,内可见囊性更低密度区;病灶以边缘轻至中度强化为主,出现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延迟强化,呈“慢进慢出”表现;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局部肝萎缩,肝包膜凹陷征。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大小约2.5~8.0cm,平均为5.0cm.19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其中肝内胆管扩张18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叶变形萎缩9例,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可见边缘不规则断续的轻度晕圈状强化,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线样及条网状强化.延迟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逐步进一步强化,密度等于或大于同层肝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实质性病灶延迟强化及病灶内胆管扩张是胆管细胞癌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及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HPCC 24例,20例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5例行MR扫描。结果:CT三期增强扫描强化曲线19例表现为"慢进慢退",1例表现为"快进慢退";MRI T2WI及T1WI上无特异性,3例双回波T1WI同反相位信号未见衰减,DWI上为高信号。结论:IHPCC的CT、MRI有其特征性表现,特别三期增强扫描强化曲线"慢进慢退"表现对于IHPCC诊断尤为重要。MRI同反相位扫描对于IHPCC与含脂质肝脏肿瘤相鉴别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与CT及MR诊断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与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39例,32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1例行MRI扫描,其中4例同时做过CT和MRI检查。结果:肿瘤在CT、MRI上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块型)、不规则形片状异常密度(信号)影(浸润生长型)和扩张胆管腔内结节样(或菜花样)软组织肿块,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轻度强化,以边缘为主,延迟后扫描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内部呈现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细胞呈高柱状、立方形或扁平形排列成腺管状,中间含有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在不同类型肿瘤中两者含量和分布特点不同构成不同影像表现的病理学基础。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动态增强扫描是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排列成腺管状的瘤细胞造成肿瘤早期强化,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是形成肿瘤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检查,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者13例(44.8%)、周边强化者8例(27.6%);延迟后内部无强化7例(24.1%)、不均匀强化8例(27.6%)、均匀性强化5例(17.2%)。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影像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MSCT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作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9例作延迟扫描;22例作多平面重建。结果:肿块型24例,浸润狭窄型3例,腔内生长型1例。平扫多呈低密度,边缘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至中度周边强化或网格样强化,门静期及平衡期强化逐渐明显并向病灶内部延伸,12例病灶中央出现延迟强化。相邻肝脏局限性萎缩或肝包膜凹陷11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21例,结石6例,肝门及/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本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8.6%。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轴位结合多平面重建对周围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以及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癌行常规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在注入对比剂后20s和60s分别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另有14例加做4~15min的延迟期扫描,分析肝内胆管癌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结果:病灶肿块型16例,浸润狭窄型2例,胆管内生长型2例。增强早期边缘无强化者6例,边缘强化者14例,延迟增强后内部不均匀强化者8例,均匀强化者2例,无强化者4例。病理学上周边强化是由于肿瘤边缘存在活癌组织,而延迟强化是由于肿瘤中心部分存在丰富的纤维组织。此外螺旋CT还清楚显示了肝内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病灶周围异常强化区等间接现象。结论:肝内胆管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早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延迟期中心部强化是诊断肝内胆管癌的重要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5.
动态多期螺旋CT扫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肿瘤型18例,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的低密度不规则肿块,增强动脉期病灶无强化6例,外周部分呈轻度、不完全的环状强化12例,门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14例,延迟扫描病灶内部呈斑片状持续强化6例、网状或线状持续强化8例,病灶中央始终不强化4例;浸润型4例,平扫表现为肝内胆管壁局限性增厚、管腔狭窄,于增强后各期胆管壁缓慢持续强化;腔内生长型8例,平扫示近肝门部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并见肝管扩张增粗及狭窄,增强后近肝门肿块缓慢持续强化。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正确诊断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的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38~72岁(平均58岁),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3例中,平扫7例病灶呈圆形、类圆形,6例呈分叶状及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肝内胆管扩张11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叶萎缩5例,局部肝轮廓凹陷4例。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大致分为三种:①5例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不均匀强化,无渐进及向心性强化。②3例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渐进性向心性强化。③5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全体逐渐强化,强化表现:病灶不均匀强化,或呈线样或网格样,周边呈环样或条索样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