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马桂琴 《北京中医》2009,(10):814-81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之《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原文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意即治疗与风邪有关的疾病,都应配伍治血之药,或养血,或活血,或凉血。这个治疗法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近世医家多着重研究它在以中风为主的脑系疾病中的运用,即关注内风之振颤、动摇、昏仆、眩晕、抽搐之证。笔者以内风为视角,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及血瘀生风的角度结合皮损辨证,论述治血与治风的意义。并举医案如下。  相似文献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语出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在阐述行痹的治疗方法中提到"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李氏的防风汤及如意通圣散中都使用了补血活血的当归,从中更能看出从血论治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充分表明理血在风证进展和治疗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荨麻疹多由风血合病,风邪善行数变,致使此病发无定时,发无定处。而风邪又分"内风"和"外风",风或从外生,或从内生。风从外生,多由风邪夹杂寒邪、热邪、湿邪侵袭肌表,多兼有卫外不固的症状,风从内生,多由脏腑功能受损失调或因七情内伤等多种致病因素诱发,而临床上无论是血寒、血热、血虚、血瘀皆可化风而引起瘾疹,风邪为临床多数荨麻疹病患的根本致病因素。而李氏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思想指导临床切合实际,对风邪致病证型的皮肤病的诊疗意义非常。临床上发现荨麻疹大多病情缠绵难愈,易致邪气入里,遂应辨清其标本虚实,历代医家主张以治血理血为重,兼以疏风和营之法。导师张燚深入剖析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提出将荨麻疹分为血寒生风、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瘀化风,4个证型,并自拟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于彬  宋坪  王振萍  刘馨雁  王素梅 《中医杂志》2012,53(19):1692-1694
介绍运用中医药辨治荨麻疹临床体会,可分为风热束表、风热挟湿、风邪久羁、风寒束表、血热风盛、血瘀生风、血虚风盛和脾胃失和等8种证候,以成方分别加减施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虽为古人之名训,但前人并未言及治风的方法,如凉血祛风、养血祛风、活血祛风等.若将此法予以发扬,对于治疗顽固的荨麻疹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4.
风邪是引起瘙痒性皮肤病的重要原因,瘙痒的形成与虚邪贼风、脾虚生风、血虚生风及火热之邪有关;风邪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数变,其性开泄,易化热化燥;风邪致病病机为风邪外袭,肺卫不固,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血燥生风、血瘀生风;治疗根据风盛、风热、风寒、血虚、血热、血燥、血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风药在皮肤科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樱  李继科 《陕西中医》2006,27(9):1132-1133
目的探索风药在皮肤科的应用。方法分析风邪致病机是风邪外肺已不同;热极生风、血瘀生风、血热生风、血燥生风和血瘀生风,阴虚风动等7种情况。结果针对风邪治疗原则如外风宣散,内风提风通络,平熄内风,治风兼以现血,顺气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斑秃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杨志波教授临证多年,发现多数斑秃患者在血热、血虚、血瘀、肝郁、肝肾不足的基础上,兼夹有风邪入侵,总结出以“风”为切入点,治疗斑秃的经验,大致可分为血热风盛、血虚风燥、肝郁血瘀、肝肾不足四证型,内外合治,同时注意斑秃患者的精神调护,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内风产生的途径除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等传统途径外,还有瘀血生风、痰浊生风、阳虚生风、气郁生风、中毒生风、正气衰竭生风等多种途径。内风形成之后可导致多种新的病理变化,因此应是病因。同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发现内风病证的范围正在扩大,故将来息风法的运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46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CD4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患者性别、年龄、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感染的患者多见脾虚湿蕴证,性接触感染者多见血热生风证,静脉吸毒感染者多见血虚风燥证。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型有血热生风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不同感染途径在各证型的分布方面有差异。目的研究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为其分类及规范化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多中心、前瞻性收集346例艾滋病相关性痒疹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感染途径、CD4水平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艾滋病相关性痒疹的证候规律。结果各中医证型患者性别、年龄、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途径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感染的患者多见脾虚湿蕴证,性接触感染者多见血热生风证,静脉吸毒感染者多见血虚风燥证。结论艾滋病中医证型有血热生风证、血虚风燥证、脾虚湿蕴证,不同感染途径在各证型的分布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风邪为病变化多端,全国名老中医陈美华教授非常重视"风病"的证治,主张在临床上需识风、辨风,才能更好地治风。风邪具有"向上向外"和"动"的特点,且易与他邪合并致病。由风的来源可分为外风证和内风证。外风证是人自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后,风邪乘虚而入所致,既可外伤皮毛,亦可内中脏腑;内风证责之于肝,涉及心、脾、肾,可因热极生风、阴血虚生风、肝阳化风、痰瘀生风。治疗风证,外风宜祛,内风宜熄,辨证论治,审症求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证型的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血清中5-HT的变化。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热挟湿证、血虚化燥证、血瘀生风讧3组,每组20例;另选择20例经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4组研究对象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比较5-HT含量。结果:肛门瘙痒症患者外周血5-HT平均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同证型患者5-H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风热挟湿组患者5-HT高于血虚化燥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化燥和血瘀生风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的5-HT均低于正常,说明该疾病可能是一种神经源性疾病;且5-HT含量随其证型的不同亦有所变化,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