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摘要:目的  观察脾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PRT060318(PRT318)在体外对人血小板聚集率及Syk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比浊法测定PRT318对胶原、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检测Syk525/6磷酸化水平。结果  Syk特异性抑制剂PRT318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率,但对ADP或AA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率无影响。在蛋白水平上PRT318可促进人血小板在胶原诱导下Syk525/6磷酸化水平升高。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PP2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降低人血小板在胶原诱导下Syk525/6磷酸化水平,并可阻断胶原诱导下PRT318促Syk525/6磷酸化作用。结论  PRT 318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膜受体糖蛋白VI信号通路上Syk525/6磷酸化,提示PRT318可能通过作用于Syk525/6磷酸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CEACAM1)源性多肽KM17对血小板聚集、释放、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多肽KM17对凝血酶、胶原、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等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观察多肽KM17对ADP激活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多肽KM17对血小板静态黏附于胶原基质的影响。结果 多肽KM17能显著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呈剂量依赖(P <0.05),而对AA、胶原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多肽KM17对ADP激活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及血小板静态黏附于胶原基质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肽KM17可明显促进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对ADP活化血小板后P-选择素释放及血小板静态黏附于胶原基质未见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阿斯匹林为对照,观察甲基莲心碱(Nef)对家兔、大鼠及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ef体外能明显抑制ADP、Adr、胶原诱导的不同种属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呈剂量依赖性。对ADP、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IC_(50)分别为16、22 μmol/L;对ADP、胶原、Adr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的IC_(50)分别为35、102、89 μmol/L。Nef 500 μmol/L明显降低ADP诱导的高脂喂养大鼠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出现解聚。等摩尔浓度时,Nef作用强于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经急诊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后,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及胶原(collagen,COL)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52例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患者及46例行急诊PCI的患者,分别于入院服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即刻(即术前)、服药后2 h(即术后)及服药后24 h采取静脉血,测定ADP及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PCI组ADP及COL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在术后即刻较术前明显增加(P<0 01),服药后24 h较术后即刻降低但较术前增高(P<0 01);CAG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术后即刻及服药后24 h较术前明显降低,(P<0 01),而COL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性在各时段无明显改变;保守治疗组服药后2 h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服药即刻下降(P<0 01),服药后24 h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服药即刻及服药2 h明显下降(P<0 01),而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各时段无明显改变.结论 ADP及COL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在PCI后明显增强,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1株抑制型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 SZ—47。SZ—47能完全抑制 ADP 及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对花生四烯酸,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影响;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抑制作用。因此,推测单克隆抗体 SZ—47主要通过 ADP 途径来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参粉针对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以间接证明丹参粉针对心肌缺血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5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高、中、低剂量组,给药30min后,麻醉取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及贫血小板血浆(PPP)。在血管中加入0.45mLPRP,37℃温孵3min后,分别加入50μL的ADP、50?l胶原(含50mg)及50μL凝血酶。然后用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凝测试仪记录聚集曲线,并记录5min内最大聚集百分率。用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表示血小板最大聚集程度。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RPA)=(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100。结果丹参粉针对ADP、胶原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影响。结论丹参粉针改善心肌缺血,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熟大白菜汁体内、外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将生理盐水和熟大白菜汁分别与正常人富血小板血浆(PRP)孵育,加入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观察熟大白菜汁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普通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定量饲以生理盐水、熟大白菜汁,观察不同时间后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 ADP、胶原诱导下,熟大白菜汁与对照组相比对人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明显,其抑制率分别为72.39%和80.89%;普通白兔在饲以熟大白菜汁后,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率从第1周开始降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在第1、3、5、8周末分别为42.8%、45.7%、53.6%、48.5%.胶原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率从第5周开始降低,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在第5、8周末分别为54.9%、56.3%.结论 ADP或胶原诱导下,熟大白菜汁体内、外能够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潜在的预防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分别加入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用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测定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该哒嗪酮类化合物对 ADP 诱导血小板聚集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04μmol/L 和2.80μmol/L。结论新的6-(4-取代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糖尿病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在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上,测定血糖及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浆中血栓素A2(代谢产物为TXB2)、前列环素(代谢产物为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糖尿病大鼠的血糖、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浆中TXB2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浆中6-Keto-PGF1α的含量低于正常组。亚硒酸钠治疗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下降,血浆中TXB2的含量降低,6-Keto-PGF1α的含量升高,TXB2/6-Keto-PGF1α比值降低。结论亚硒酸钠能抑制糖尿病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机制与调节TXA2/PGI2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60例慢性肝病患者AP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AR)功能、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交叉研究及有关凝血象测定。发现慢性肝病时PAR下降与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异常者延长的秒数呈负相关,与病情严重性相一致,可作为肝硬化代偿与失代偿的参考指标。用血小板聚集交叉试验检测20例慢性肝病患者,发现ADP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低下的原因是血浆因素及血小板因素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神经生长液(NGD)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方法: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NGD高、中、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阳性对照),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连续20天。采用电刺激法致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测量堵塞时间。体外实验采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全血血小板聚集法,观察NGD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高、中剂量NGD可有效抑制电刺激致大鼠颈动脉形成的血栓及体外全血血小板聚集,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神经生长液可有效抑制体内血栓形成和体外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2.
白芍总苷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白芍总苷 (TGP)对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比浊法测量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 ;断尾法测量小鼠出血时间。结果 :TGP分别抑制ADP、PagVR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P <0 0 1) ,且延长小鼠尾动脉出血时间 (P <0 .0 1)。结论 :TGP可抑制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镶嵌手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不同从而对口服阿司匹林的量提出更加合理的方案,同期监测C反应蛋白在围手术期的变化,探讨C反应蛋白(C-reacive protein,CRP)在儿童镶嵌手术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程度是否有指示意义.方法 选取经镶嵌手术成功行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患儿共24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术后每日给予3mg/(kg·d)的阿司匹林,B组于术后每日给予5mg/(kg·d)的阿司匹林,分别于术前1天、手术结束2h内、术后第4天抽取静脉血测定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率.所有入选病例均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第6天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 A、B两组患儿术后当天血小板的聚集程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1),第4天时A、B两组患儿血小板聚集程度较术后结束当天均明显下降(P<0.01).A、B两组分别在口服阿司匹林3mg/kg与5mg/kg后第4天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程度相关性分析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镶嵌手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mg/kg与5mg/kg抗血小板聚集程度无明显差异,C反应蛋白在儿童镶嵌手术围手术期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程度无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8种丹参素衍生物对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8种丹参素衍生物对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方法体外腺苷二磷酸(ADP)诱导兔血小板聚集。结果8种丹参素衍生物β-苯基乳酸(PLA)、对氟苯基乳酸(p-FPLA)、邻氟苯基乳酸(o-FPLA)、对甲基苯基乳酸(p-MPLA)、邻甲基苯基乳酸(o-MPLA)、邻氯苯基乳酸(o-CIPLA)、间氯苯基乳酸(m-CIPLA)、呋喃基乳酸(FLA)和乙酰水杨酸(ASA)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性均有剂量依赖的抑制作用,其50%聚集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4.37、6.14、9.32、7.56、2.73、3.07、6.30、7.30和7.24(×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据报道,适量饮用红葡萄酒比其他酒精饮料更有益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这种有益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归功于红葡萄酒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如白藜三醇,本研究旨在观察白藜三醇对离体和在体条件下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凝血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和胶原为诱导剂,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离体条件下白藜三醇明显抑制凝血酶、ADP或胶原诱导的健康人的血小板聚集反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脂饮食造成的高胆固醇血症增强了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同时给予白藜三醇(4?mg*kg-1*d-1)虽未能降低血脂水平,但可以抑制高脂饮食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增强作用.结论 白藜三醇在离体或在体条件下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此作用可能为白藜三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据报道 ,适量饮用红葡萄酒比其他酒精饮料更有益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这种有益作用越来越多地被归功于红葡萄酒中的多酚类化合物 ,如白藜三醇 ,本研究旨在观察白藜三醇对离体和在体条件下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凝血酶、二磷酸腺苷 (adenosinediphosphate ,ADP)、和胶原为诱导剂 ,采用Born氏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离体条件下白藜三醇明显抑制凝血酶、ADP或胶原诱导的健康人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高脂饮食造成的高胆固醇血症增强了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反应 ;同时给予白藜三醇 (4mg·kg 1·d 1)虽未能降低血脂水平 ,但可以抑制高脂饮食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增强作用。结论 白藜三醇在离体或在体条件下均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此作用可能为白藜三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海洋贝类提取物抗氧化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研究海洋贝类提取物 (EMS)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作用 ,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 (AS)作用机制。②方法 采用二磷酸腺苷 (ADP)和胶原作诱导剂进行体内及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观察EMS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采用快速微量法检测EMS对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及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 (MDA)含量的影响。③结果 EMS体外用药 (9.76、2 9.2 7、4 8.78g/L)可显著降低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 (F =1 2 .6 1~ 6 7.2 0 ,q =2 .76~ 1 1 .37,P <0 .0 5、0 .0 1 ) ;在体内实验中 ,EMS(5、1 0、2 0 g/kg)灌胃给药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影响 (F =0 .39~ 2 .0 1 ,P >0 .0 5 ) ;EMS(5、1 0、2 0g/kg)灌胃给药可显著升高大鼠血清T SOD的活性 (F =85 .4 3,q=9.2 0~ 1 9.6 1 ,P <0 .0 1 ) ,EMS 1 0 g/kg灌胃并可降低MDA含量 (F =9.6 8,q =3.6 1 ,P <0 .0 5 )。④结论 EMS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CS)对冠心病(CHD)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165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DM)分为A组:冠心病组,B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ASA)0.1g, qd, 1周后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随后将A、B两组患者分别随机分成A1、A2、B1、B2四组.A1、B1两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0.1qd, A2、B2组加用西洛他唑50mgbid,1周后复查PAG,比较各组PAG和AR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PAG及AR发生率较8组低(P<0.01).A1组PAG及AR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A2组PAG及AR较A组A1组有明显差异(P<0.01);B1组PAG及AR较B组无明显差异(P>0.05);B2组PAG及AR较B组及B1组有明显降低(P<0.01);A2组PAG及AR与B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0年10月~ 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6~95岁,平均年龄66.5±11.3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7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光学聚集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并且500μ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及氯吡格雷抵抗组(CR)、氯吡格雷敏感组(CS).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习惯)及检验指标(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100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AR的发生率为3%,ASR发生率为41%,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总发生率为44%;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年龄为67.9 ±9.9岁,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63.3±12.3岁)(P<0.05);54例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CR的发生率为22.2%;2型糖尿病患者CR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高龄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