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非离子型造影剂(典比乐370)在肾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 54例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内径减少>50%)接受肾动脉支架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例单纯肾动脉狭窄患者仅行肾动脉支架术)与22例冠状动脉及肾动脉均正常者(对照组)比较.详细记录术中造影剂用量,同时测定患者肾动脉支架术前及术后12h血清肌酐水平.结果各组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各组间造影剂用量随接受支架植入数升高而增高.术后12h血清肌酐水平较术前轻微升高,但无显著差异.各组间术前肌酐与术后12h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经皮肾动脉球囊成形术(PTRA)加支架术的疗效.方法对连续200例接受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用Judkins右冠脉造影导管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或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肾动脉造影,并对其中7例肾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直径≥85%)患者的8支狭窄血管行PTRA加支架术,所有病变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结果 200例受检者中,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0.5%(21例);其中,99例冠状动脉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9.2%(19例).8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ACS MULTI-LINK PENTA(PENTA)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的即刻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分析30例PENTA冠脉支架临床应用情况.结果28例患者中高血压(61%)、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3%)较多,多数为左前降支血管(57%)病变和复杂病变(B2-C,占67%).77%支架植入前以球囊作预扩张,2例支架植入后分支血管受累,支架术成功率达93%.平均随访(74±35)d,2例复发胸痛(7%),但无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PENTA冠脉支架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即刻和近期临床疗效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8例肾动脉狭窄采用导引导管法(A组19例)和导丝交换法(B组9例),行经皮肾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31枚(Palmaz支架 22枚,Wallstent 4枚, Symphony 支架5枚).随访6个月~1年,观察血压、血肌酐、抗高血压药用药情况,并与术前比较.结果两组肾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为100%,B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发生肾动脉远端分支栓塞,两组共有4支血管发生再狭窄.结论导引导管法肾动脉内支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肾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5年内28例共36支狭窄肾动脉行经皮肾动脉内支架成形术(PTRAS).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随访血压、血肌酐、抗高血压药用药情况,并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重复血管造影以判断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PTRAS技术成功率为100%,其原发通畅率为82%(肾动脉86%),继发通畅率为89%(肾动脉90%).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血压分别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1),血压控制的临床有效率(治愈+改善)分别为100%、92.9%及89.3%;血清肌酐值、抗高血压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重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的疗效.方法47例患者53处长病变(≥30 mm)接受重叠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治疗(DES组),47例51处病变接受重叠金属裸支架患者作为对照组(BMS组).比较两组临床情况、造影及介入治疗特征、临床和造影随访结果.结果两组介入治疗前临床情况和冠脉造影结果无显著差异.DES组植入支架较多,病变长度、支架覆盖总长度大于对照组,且血管内径小于BMS组.DES组复发胸痛者显著少于对照组(6%和38%,P<0.01),DES术后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显著低于对照组[(0.1±0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239例接受冠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70岁88例(高龄组),<70岁151例(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成功率、心绞痛复发和远期心脏事件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支架术的手术成功率与并发症相似.随访期间,高龄组和对照组心绞痛复发率为23.9%和7.3%(P<0.001),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为5.7%和2.7%(P<0.001).冠脉造影随访两组的再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狭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15例,肾动脉狭窄病变血管15支(13例,89%),闭塞病变血管2支(11%)并肾功能衰竭.其中,双侧肾动脉受累2例.狭窄病例中,治疗前狭窄程度为60%~90%.共植入支架16枚.术后观察患者状况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6~15个月,显示临床治愈4例(26%),改善9例(60%),无效2例(13%),临床总有效率86%.收缩压由术前平均(27.12±3.09)kPa降至术后随访平均(18.62±3  相似文献   

9.
王超  邹英华  杨敏 《工业加热》2007,(7):449-451
目的 观察肾动脉狭窄患者经肾动脉支架重建血运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自2000年4月至2005年11月我科收治.肾动脉狭窄患者110例,均经肾动脉支架术重建肾动脉血运.术后随访1年,观察对患者高血压疗效的影响.结果 110例患者肾动脉支架技术成功率100%,病变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由60%~100%降至0~15%.术后1年随访患者血压下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由(153±32)mm Hg降至(131±27)mm Hg,舒张压由(87±19)mm Hg降至(75±19)mm Hg;口服降压药品种减少,由平均(2.6±0.9)种降至(1.9±0.9)种.结论 采用肾动脉支架术重建肾动脉血运1年随访降压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对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及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包括25例血清肌酐>150μmol/L的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不全组)和随机抽取25例年龄、性别及一般情况匹配的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肾功能不全组多支血管病变(72%和48%,P<0.05),尤其是3支血管病变(44%和12%,P<0.05)和介入治疗并发症(48%和16%,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胸痛复发(44%和16%,P<0.05)较对照组显著增高。2例慢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总结经肱动脉途径肾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方法、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月8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均经术前影像学评价后决定采用经肱动脉途径肾动脉支架置入,支架置入时,根据患者体型大小分别使用猪尾导管及长鞘定位技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血压以及肾功能变化.结果 8例患者全部为单侧肾动脉狭窄,均成功实施经肱动脉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其中,7例采用长鞘定位技术,1例体型较大者采用猪尾导管定位技术.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经过6个月随访,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传统股动脉入路困难或无法经股动脉操作的情况,经肱动脉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时识别与保护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吻合(UA-OAa).方法 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UAE)前后子宫动脉造影显示UA-OAa的DSA资料.结果 1 056例UAE患者中68例104侧卵巢动脉在栓塞前(后)子宫动脉造影时逆向显影,左侧OA显影47例、右侧OA显影57例,都呈Razavi-Ⅰ型吻合.20例左侧子宫动脉和27例右侧子宫动脉达到肌瘤动脉栓塞,而UA-OAa保持.68例UAE治疗后在1~2年的追踪期内无一例发生卵巢功能衰竭,33例超声复查其吻合通畅组(n=24例)与吻合阻断组(n=9例)在追踪期间(5.9±3.0,1~12个月)肌瘤缩小率(分别为60.63±23.59%和53.27±2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限性子宫动脉栓塞可保持UA-OAa,是UAE治疗子宫(腺)肌瘤可供选择的血管造影栓塞终点.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主要优缺点及适应证、禁忌证,并探讨其技术要点。方法 对36例不适合经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统计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与同期52例经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在桡动脉组分别为97.2%(35/36)、88.9%(32/36)、5.6%(2/36),股动脉组分别为98.1%(51/52)、96.2%(50/52)、26.9%(14/52)。两组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9378,0.8087,P值均 > 0.05);但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7, P < 0.05)。桡动脉组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轻微淤血2例,无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血管造影表现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75例患者,经临床症状,彩超和(或)CT检查确诊子宫肌瘤,其中黏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50例,浆膜下肌瘤16例;单发肌瘤21例,多发肌瘤54例.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导管分别插入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内容包括:子宫动脉的起源及其分支、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血管造影表现,然后进行栓塞治疗.结果①大多数患者子宫动脉大部分发自髂内动脉的臀下动脉阴部干,其次为髂内动脉主干和臀上动脉.②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分为:a、一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型.b、双侧子宫动脉均衡供血型.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同期82例拟做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按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比较其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制动时间及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股动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于桡动脉组,穿刺时间小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高于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安全可行,并发症少,适合于择期造影者及老年人。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穿刺时间短,成功率高,适用于急症患者。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的经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B组为预实验组,分别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作肝动脉插管。C组、D组以穿刺种植法构建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以改良法与传统法插管作肝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比较两种插管法成功率、大鼠肝癌建模成功率,TACE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死亡率、死亡原因。结果 A、B组肝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0.0%(27/30)、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33)。C、D组大鼠肝癌模型均成功构建, 肿瘤种植率为100%;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3.3%(28/30)、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45);C、D组TACE治疗前后平均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大鼠术后10 d死亡率较C组高(42.86%对10.71%, χ2=5.079,P=0.024),死亡原因可能为血管受损、肝脏损伤及麻醉意外等。结论 改良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简单易掌握、成功率高,TACE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在相关实验中尝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评价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 DSA导引下对23例急性肾动脉栓塞患者行肾动脉置管,用尿激酶微泵进行持续溶栓治疗,3 d后复查肾动脉DSA,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评估肾动脉溶栓效果。结果 术后DSA复查显示23例患者中肾动脉完全开通21例,部分开通2例,有效率为91.3%。术后疼痛、少尿、血尿、发热等症状完全缓解21例,减轻2例。术后尿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及肌酐(SCr)水平均较术前降低。结论 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截取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8只成年家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玻璃管制成"S"形,一侧颈总动脉(CCA)作为母体动脉,截取另一侧颈总动脉节段穿过玻璃管模型与对侧CCA端端吻合.2周后作血管造影(CTA/DSA)证实模型内血流通畅.结果 8只犬均成功地建成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结论应用犬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9例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技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术前单纯性栓塞组8例,化疗性栓塞组11例,对其手术过程和病理切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地实施术前栓塞,栓塞后手术可见肿瘤血供基本中断;病理可见肿瘤坏死明显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讨论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对减少围手术期的风险及预后均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创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为禁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创造了新的机会。实验证实,其对卒中二级预防的效果与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同。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依赖于规范的操作和术前对脑血流与脑功能的全面评估。随着保护技术的应用和防止再狭窄技术的成熟,介入治疗将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