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CD44分子是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一类跨膜单链糖蛋白,许多肿瘤细胞高表达了CD44。以CD44为作用受体靶点,将其特异性配体与药物以不同作用方式相结合,可以将药物主动靶向到肿瘤细胞。本文介绍了CD44分子及其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给药,重点关注不同载体的给药技术及其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2.
手性药物作用于离子通道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通道受体是一种膜受体 ,它们分子结构相近 ,拥有特异药物结合位点 ,可分为两种类型。由内源性配体控制的称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由跨膜电位改变控制的称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对离子具有精确的选择性或者完全没有区别。因此 ,常把通道看作是选择性滤孔。滤孔上一个或两个氨基酸的改变就足以改变通道的立体选择性。离子通道能一个或多个同时开放 ,有时甚至关闭着还具有活性 ,这些代表着受体的不同状态。药物依据不同的通道状态而起不同的作用 ,反过来这也反映了通道与药物对映异构体间的不同相互作用。本文主要对近年研究的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模建人Kappa阿片受体(HKOR)三维结构,并研究它与强啡肽A(1-8)(Dyn8)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以牛视紫红质(OPSD)为模板,运用比较分子模拟模建HKOR七段跨膜区的三维结构。运用分子动力学优化HKOR模型并根据强啡肽A(1-14)核磁共振结果构建其三维结构,通过自建数据库搜寻建立HKOR的膜外环区。应用DOCK4.0将强啡肽A(1-8)与HKOR进行对接。结果:(1)得到HKOR三维模型,并用理论及实验参数进行了校正。(2)合理解释了Dyn8-HKOR相互作用机制:Asp138通过与Dyn8的N端残基形成氢键及静电作用,在配体受体结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HKOR膜外第二环区(EL2)中带负电荷的氨基酸Asp223和Glu209与Dyn8的C端带正电荷的残基相互作用,而Glu209可能是决定肽类配体特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EL2,TM3,TM4,TM5上的一些关键氨基酸残基决定Kappa阿片受体与肽类配体的选择性结合。  相似文献   

4.
叶酸受体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能与特异性的配体结合并将药物靶向运输到特定的肿瘤细胞。本文介绍了叶酸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系统的作用机制和几种常见的药物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新药研制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竞争和挑战。在创制新药的研究中寻找和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对大量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则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近年来,我们应用以受体为靶点的药物筛选模型筛选新药技术,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所谓受体配体结合技术,就是利用从器官中分离出细胞膜受体或重组受体技术制备的受体作为筛选模型,利用受体和配体结合的高度特异性以及放射性核素测量的高灵敏度的特点,用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L),在一定的条件下,使其与受体(R)结合,形成受体——配体复合物(R·*L),通过测量R*L的放射性,达到了解受体的结合活性的目的,使用这种技术测定标记配体的类似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来比较一系列的化合物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由于受体配体结合分析操作快速,简便,药品用量少,可作为药物构效关系研究的工具。通过大量类似活性药物结构的化合物研究,不难总结出构效关系,明确定位出药物活性的分子部位,指导化学合成,研制安全有效的新型特异性药品提供可靠的评价手段。我们利用这种技术已建立了二十六种受体配体结合技术模型,并在这些模型上分别筛选到了有价值的亲和力大小和功能活性的新化合物参数,从而大大加快了先导化合物发现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生长因子通过膜受体可将胞外信号转导至胞内,现已发现一些小分子肽能够作为受体的配体模拟天然配体的生物学作用。以可溶性受体的纯化蛋白或转染了膜受体的完整细胞为靶标,人们从噬菌体肽库中筛选出多种模拟肽,对这些肽的序列和生物学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它们能够竞争受体与天然配体相结合,可作为生长因子受体的拮抗剂或激动剂。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不仅为生物大分子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提供信息,而且为新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从噬菌体肽库中筛选生长因子受体肽类拮抗剂或激动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最重要的药物靶点之一;临床有超过30%处方药是直接作用在GPCR上的。在肾脏中,升压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内皮素受体、前列腺素受体和嘌呤受体等都对肾脏的多种功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重要的治疗肾病的药物靶点。多种靶向这些肾脏GPCR的激动剂或者拮抗剂已经进入临床应用或者临床测试阶段。然而,这些GPCR药物的设计主要以激动剂和拮抗剂进行区分,与GPCR的功能多样性存在着一定的鸿沟。我们最近在研究靶向血管紧张素受体(AT1R)的药理学研究过程中,不仅发现了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血管紧张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还发现Arrestin偏向性信号途径不仅可以介导传统的第二波信号途径,还可以在时序上进行第一波信号转导,通过激活TRPC3来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产生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的有害作用。我们据此提出了更合理的靶向AT1R开发药物的方法。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升压素受体的磷酸化编码,阐明了Arrestin对GPCR的磷酸化编码的识别机制,Arrestin的多聚脯氨酸码头的分选机制,以及配体通过操控受体7此跨膜核心与Arrestin的相互作用来指导Arrestin功能的机制。这些研究工作为以后特异性的靶向GPCR的Arrestin信号通路开发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建立可溶性受体放射分析方法以测试本实验室研制及国外上市的可溶性受体平衡解离常数,评价两者对配体亲和力的差异与活性的关系。用^125I标记的配体(TNFα)进行放射配体结合实验,确定固相分离方法;中和TNFα对1.929细胞杀伤检测可溶性受体活性。结果:运用酶标板作为固相,分离结合标记配体与游离标记配体,测定本实验室研制的可溶性受体(TNFR-Fc)平衡解离常数Kd值为1.20nmol/L,国外上市产品(ENBREL)平衡解离常数Kd值为0.95nmol/L。两产品亲和力存在差异,平衡解离常数小,亲和力高,体外活性检测也高,从一个量化质控指标增至到两个量化质控指标来评价此类阻断炎症介质的药物的质量,也可以成为开发此类药物筛选评价的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G蛋白偶联受体固有活性研究进展与新药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 in-coup led receptor,GPCR)是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一大类受体家族,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是一类具有7个跨膜螺旋的跨膜蛋白受体。GPCR的结构特征和在信号传导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可以作为很好的药物靶标。目前世界药物市场上有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药物是GPCR的激活剂(agon ist)或拮抗剂(antagon ist)。以其为靶点的药物在医药产业中占据显著地位。在当今前50种最畅销的上市药物中,20%属于G蛋白受体相关药物。近来的研究发现,大多数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具有固有活性(Constitutive ac-tivity),即无激动剂条件受体自发的维持激活并维持下游信号传导通路的活性。固有活性涉及受体、G蛋白及下游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该文就G蛋白偶联受体固有活性概念、研究进展、反相激动剂与固有活性研究、固有活性与新药开发4个方面,进行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带有叶酸和穿膜肽双配体的、负载紫杉醇纳米药物输送系统的制备及其表征。方法:以丁二酰化肝素为原料,利用碳二亚胺法偶联叶酸和穿膜肽,制备肝素-叶酸-穿膜肽偶联物,然后将紫杉醇包裹在肝素-叶酸-穿膜肽载体中,在水溶性条件下自组装成肝素-叶酸-穿膜肽-紫杉醇纳米粒子。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自组装的纳米粒子进行表征,观测其在水溶性条件下的自组装行为。结果:成功构建了肝素-叶酸-穿膜肽-紫杉醇纳米粒子,检测表明纳米粒子含有8.5%的叶酸和5.5%穿膜肽并负载8.3%紫杉醇(w/w),TEM和DLS检测表明形成了不规则的球形纳米颗粒,粒径为78nm左右。结论:我们成功制备了带有双配体的负载紫杉醇的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在进一步开展的生物活性的检测中,希望通过叶酸受体的靶向作用和穿膜肽穿膜作用,提高药物在靶细胞的聚集,进一步增强药物输送系统的治疗作用,为开发新型、高效药物输送系统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筱岚  顾伟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11-1513
细胞凋亡(apoptosis)亦称程序细胞死亡(PCD),是由特定基因控制、以细胞DNA早期降解为特征,无明显细胞溶解过程。为当前分子生物学及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现研究发现诱发细胞凋亡有多种受体、配体系统,也可以不通过受体、配体系统直接引起细胞凋亡,认为凋亡和坏死可以通过相同诱因、受体、配体系统,仅当传导过程中线粒体严重损害,外膜破坏才引起细胞坏死。近年发现线粒体为细胞凋亡的枢纽部位,  相似文献   

12.
针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药物筛选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为具有7个跨膜螺旋的蛋白质受体,是人体内最大的蛋白质家族,其为极重要的药物靶点。本文针对GPCR的固有激活和变构效应的药物筛选模型开发新进展和高内涵药物筛选新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王怡  赵雁杰  李帅 《药学学报》2022,(4):990-1001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含7次跨膜螺旋,是人体最大的膜蛋白受体家族,在多种疾病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药物靶点。目前上市药物中有30%~40%为靶向GPCRs药物。纳米抗体(nanobody)又称为单域抗体(single-domain antibody, sdAb),因其分子质量小、生化性能良好、与“裂缝或空腔”亲和力高等特性,成为研究GPCRs的重要工具。且纳米抗体具有较长的互补决定区3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3, CDR3)环,可使其深深地插入受体的配体结合口袋中,与GPCRs高效结合。本文归纳了纳米抗体的特性及其在GPCRs研究中的相关应用,并简要介绍了目前靶向GPCRs纳米抗体的产生途径,为纳米抗体在GPCRs研究应用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孙艳  王驰 《药学学报》2008,43(10):992-996
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一些肽类受体,这些肽类受体与相应的配体亲和性高,能以配体-受体方式特异性结合。以小片段活性肽作为导向物形成复合物而发展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能够将药物定向转运到靶细胞内,显示了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如蛙皮素/胃泌素释放肽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生长抑素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十肽SynB3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黄体酮释放激素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及其他肽类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其中短肽作为靶向基团与阿霉素、吡咯阿霉素、甲氨蝶呤、顺铂和喜树碱等结合形成高效的复合物,用于表达有相应受体的肿瘤,获得靶向治疗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配体-受体系统介导的药物靶向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配体-受体系统介导的药物靶向性研究在过去10年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配体介导的主动靶向能够将药物定向运送到血管腔隙、细胞表面和细胞内。使用的配体包括抗体、蛋白质、肽、脂蛋白、糖类以及其他内源性分子。文章介绍了药物靶向研究中使用的多种配体-受体系统,包括运铁蛋白受体、脂蛋白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凝集素受体、清道夫受体和叶酸受体。  相似文献   

16.
《药学进展》2005,29(1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包括一个胞外配体结合区和一个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及信号传导功能的胞内区,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是其最重要的配体.其配体的结合可激活受体及其信号传导途径,并由此激活或调节细胞生长进程.该受体存在于源自所有3个胚细胞层(尤其是上皮层)的健康细胞及恶性组织中,已证实在多种恶性细胞中均出现该受体的过度表达,且受体水平上调导致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是1981年首次由Esmon等确认并提出的一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近年研究表明,TM普遍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和激活蛋白C系统发挥抗凝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TM分布于细胞质膜表面。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后,常常引起TM的分泌异常和释放入血。目前在医学研究中已把TM当成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用于临床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本文就近年来TM在临床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TM作为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高度复杂的生物体系中识别、鉴定和分离药物受体是当前分子药理学中最艰巨问题之一。已知大多数药物受体在膜上,大多数激素受体也在膜上,少数(如子宫雌激素受体)在细胞浆内。如果要将受体从膜上分离,必须借助去垢剂等方法使之溶解释放。但大多数受体从膜上释放后,受体对特定药物或激素结合的能  相似文献   

19.
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受体)是五聚体配体门控氯离子通道超家族成员。细胞内氯离子浓度是由沿细胞膜浓度梯度的被动转运和离子跨膜的主动转运之间的动态平衡调节的,探索氯离子动态规律对了解GABAA受体功能极其重要,对于氯离子的监测最常用的是电生理方法,氯离子敏感荧光染料,膜电位和基因编码的氯离子敏感蛋白检测方法。电生理膜片钳由于其对细胞损伤较大且不能达到高通量筛选故仅被用作验证实验;化学敏感染料对细胞损伤较小,但其激发波段处于紫外波段,极其容易发生强漂白,故对氯离子检测误差较大;目前使用翻转膜电位(FMP)染料进行荧光单细胞成像系统的膜电位检测由于其高通量的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基于CFP-YFP的FRET效应开发出了Clomeleon,这种具有FRET效应的荧光蛋白允许使用荧光激发比进行比值监测,同时还可用于监测离子通道分布。相较于化学敏感染料,基因编码荧光蛋白的激发波段为可见光波段,不易被漂白,但由于其对p H的敏感性较高,使得细胞内p H值的变化会导致观察和测量结果产生较大误差。目前已针对基因编码荧光蛋白对p H的敏感性做了进一步优化,构建出了新型的基因编码氯离子敏感蛋白Cl-Senser,Super-Clomeleon和Clophsenser等。通过对氯离子浓度梯度的检测,以揭示由氯离子主导影响的脑病相关问题,并在发现与GABAA受体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药学进展》2013,37(4):183-18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Ⅰ)受体是一种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与许多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胞外α亚单位和含跨膜及胞内区部分的β亚单位构成,其中α亚单位负责与IGF-Ⅰ和-Ⅱ等可溶性IGF-Ⅰ受体配体结合,而β亚单位则发挥胞内受体酪氨酸激酶作用.与配体结合后,IGF-Ⅰ受体的同源二聚体和IGF-Ⅰ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异源二聚体便自身磷酸化,并激活下游PI3K/Akt/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Ras/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最终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生长和迁移,导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