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收治的手术患者218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入院的109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109例手术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行常规模式管理, 试验组给予基于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干预, 比较两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实施基于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干预后, 试验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基于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中, 可明显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6月对该科实施常规性护理管理,2015年7月~2016年6月对该科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对比分层级护理管理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的变化,观察两阶段护理不良事件、患者并发症、护患纠纷事件及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重患者护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实施后并发症、护患纠纷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观察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外科护理人员护理质量,降低外科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DCA循环和精益管理在小儿心外手术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接收患儿611例,采用常规护理控制管理;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接收患儿632例,在小儿心外手术室质量控制中采用PDCA循环和精益管理理念进行管理。比较实施PDCA循环和精益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护理文书、仪器设备、房间规范评分和手术室空间布局摆放时间)、患儿家属及医生满意度和护理技术操作满意度评分。结果实施后护理文书、仪器设备和房间规范评分均高于实施前,手术室空间布局摆放时间短于实施前(P<0.01);实施后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P<0.01);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手术医生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小儿心外手术护理质量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和精益管理,可取得较高的患儿家属及手术医生满意度,并显著提升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项目管理模式对提升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住院诊治的80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12月(实施前)开展常规护理管理的40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20年1月—12月(实施后)实施项目管理模式的40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风险评估率、评估准确率、发生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差异。结果项目管理模式实施后,患者跌倒和非计划拔管风险评估率、评估准确率均高于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整体评价良好,患者对护理服务中的服务态度、入院宣教、护理操作技能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目管理模式能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就医信赖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破窗理论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引用"破窗理论",组织手术室护理人员学习,运用该理论分析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现象及成因,并制定针对性的"补窗"措施。比较实施"破窗理论"前后手术室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医护患满意度情况。结果将破窗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术前规范使用抗生素、感染控制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71%,显著低于实施前的1.35%(P0.05);实施后,手术医生、手术室护士、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破窗理论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提高医护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感染管理模式与控制对策对门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门诊实施管理模式与控制对策,比较分析实施前后门诊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风险事件、护患纠纷事件及投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患者沟通能力、责任心、熟练程度、服务态度、书写规范性、应急能力等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就诊环境、轮候时间、门诊穿刺、护患沟通、等待拔针时间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院性感染发生率、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护理差错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门诊患者实施管理模式与控制对策能有效提高门诊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率、护患纠纷率、护理投诉率及差错率,从而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入 OEC 管理模式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对 EICU 引入 OEC 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导入 OEC 管理模式前后 EICU 病房护理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危险患者管理、护理记录、病房环境/安全、急救药品/器械及总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救治成功率、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接诊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 EICU 病房引入OEC 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 EICU 护理管理质量,降低 EICU 护理风险事件的,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在手术室接受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细节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4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细节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联合细节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细节护理组患者的医院感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均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细节护理在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比单纯常规护理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医院感染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理念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20例患者作为对象,将患者分为数量相同的两组.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6%(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精细化理念,对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现况-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40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前组,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管理的41例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作为管理后组;管理前后均为同一批医护人员,共31名,岗位无变动;比较管理前后两组交接时间、护士救治能力、不良转运事件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管理后组检查等待时间、交接耗时、接收科室转运时间及转运总时间均短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理论知识掌握、救治主动性、伤情观察判断、操作技能及医护配合沟通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医患沟通、转运过程护理、科室间合作及接诊科室护理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协同管理模式联合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护理质量,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手术室临床护理路径信息化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收治的手术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收治时间不同分为对照组(2017年9~12月)和研究组(2018年3~6月)各200例。该院从2018年3月开始在手术室建立品管圈,并实施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术前器械台整理时间以及护理差错、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及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QCC活动开展前护理人员的术前器械台整理时间长于活动后(P<0.05);研究组患者对总体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及责任护士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QCC活动应用于手术室临床护理路径信息化护理管理效果满意,有助于减少护理差错事件,预防切口感染,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1日~6月30日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前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将2020年7月1日~2021年1月31日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常规手术室护理基础上联合持续质量改进模式。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手术室护理人员20名。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综合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手术室综合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可提升手术室综合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为生态学模式用于医院感染防控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7月1日~12月1日实施常规医院感染管理模式的患者400例纳入实施前,将2019年1月1日~6月1日实施生态学管理模式的患者400例纳入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率、感染菌种分布情况、消毒检测合格率和质量满意度。结果: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8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78.57%),实施前19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74.19%),实施前后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无菌包、消毒液检测合格率高于实施前(P<0.05,P<0.01);实施后环境管理、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理监控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生态学模式用于医院感染防控,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消毒合格率,提高护理质量,对医院感染控制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专科分组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1日~11月30日59名手术室护士作为管理前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将2019年12月1日~2020年5月31日同组手术室护士作为管理后组,采用亚专科分组管理模式。比较亚专科分组管理对护士工作能力及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的影响。结果:管理后组护士在病志书写、器械管理、消毒隔离、健康教育、专业技术、基础护理、器械配合能力、巡回配合能力等方面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组(P<0.01);管理后组护士术前药品准备、术前器械准备、无菌操作技术、静脉穿刺、体位安置、器械清洗、留置导管等工作达标率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护理人员对手术医生手术习惯了解程度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手术医生、护士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均高于管理前组(P<0.05);管理后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管理前组(P<0.05)。结论:亚专科分组管理在手术室管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护理管理效能,提升护士对手术医生手术习惯的了解度和临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要素计点法构建的绩效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要素计点手术室护理绩效实施前(2015年6月)和实施后(2016年6月)的手术室护理绩效考核、护士专业水平考试和护理满意度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绩效管理模式后,手术室护士的理论水平、医德与服务、巡回工作质量、器械工作质量、值班工作质量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后,手术室护士的三基理论、三基操作、专科护理的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后,应急能力、责任心、手术配合程度、无菌操作、术前准备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后医生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绩效管理模式后,手术室环境、宣传教育、护理操作、服务态度、治疗效果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要素计点法构建的绩效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增强手术室护理管理效能,有助于提高医生、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杨玉梅 《当代护士》2021,28(5):148-150
目的 探讨集束化管理联合医院感染追踪管理评价表在危重症患者医院性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ICU收治的62例危重症患者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型护理干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ICU收治的60例危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应用集束化管理联合安全核查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性感染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医院性感染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士基础护理、护理服务态度、应急处理能力、危重物品准备、健康教育及文书书写等方面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管理联合医院感染追踪管理评价表能有效提高ICU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患者医院性感染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对性手术室护理管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手术室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防护意识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6月,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 选择实施前(2019年7~12月)、实施后(2020年7~12月)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为研究对象, 比较护士防护意识、护理质量、合格率与缺陷率、护士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正确洗手、误伤处理、预防知识、日常防护、防护意识总分高于实施前(P<0.05);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环境管理、设备管理、包装质量、清洗质量、护理质量总分高于实施前(P<0.05);清洗合格率、包装合格率高于实施前, 缺陷率低于实施前(P<0.05);护士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有助于促进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自我防护意识的养成, 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信息化追溯护理管理模式在口腔手术器械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手术器械科在职护理人员30名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管理时间分为管理前(2020年5月~2021年4月)和管理后(2021年5月~2022年5月),管理前实施传统流程化护理管理模式,管理后实施信息化追溯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人员器械管理质量、满意度以及手术器械管理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合格率。结果:管理后,护理人员的器械管理质量评分、满意度及器械合格率高于管理前(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管理前(P<0.05)。结论:信息化追溯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口腔手术器械管理水平和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器械物品合格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级质控管理体系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对手术室进行护士长-质控组长-责任护士三级质控管理,作为实施前;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进行护士长负责制管理,作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相关考核评分、医生满意度、患者服务体验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护理文书、物品管理、消毒隔离、三基三严各项质量考核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医生对术前准备、器械传递、无菌操作、手术配合、专业技能各项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及服务感受总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文书相关、器械或物品相关、患者相关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三级质控管理体系能促进手术室质量管理,提高医生满意度及患者服务体验,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