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铝佐剂是我国唯一临床批准使用的疫苗佐剂,但其自身难以引发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无法对机体产生综合性的保护,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疫苗佐剂需求。因此,如何合理化改造铝佐剂,保证疫苗佐剂的安全及高效诱导免疫反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工作通过对商品化铝佐剂制备乳液超声条件的优化,最终研究表明当颗粒浓度为2.0 mg/mL,水相缓冲液选择蒸馏水且pH为7.0时能制备得到稳定的颗粒化乳液(Alum Particulate Emulsion, APE),制备得到的乳液平均粒径为2723.7±435.3 nm,Zeta电位为+40.5±1.5 mV。离心发现此时体系中没有游离的铝佐剂,表明2.0 mg/mL是能稳定乳液的最小颗粒浓度。将乳液与抗原共混,测量抗原的吸附率,结果显示,抗原的吸附率接近100%,共聚焦的结果也验证了乳液对抗原的高吸附特性。当乳液与DC (Dendritic Cells)细胞共孵育,可以观察到乳液的内吞及溶酶体逃逸,而传统的铝佐剂无法实现。ELISpot结果显示,APE组脾细胞中分泌IFN-γ的T细胞数量比铝佐剂组增加300%左右。将铝佐剂通过颗粒化的策略制备得到APE以后,改变了佐剂增强抗原的免疫效果,显著提升了传统铝佐剂的细胞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
用不同粒径的壳聚糖季铵盐凝胶微球及其与白油的混合乳液吸附新城疫及禽流感灭活抗原,评价其对新流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结果表明,吸附时间2 h、微球浓度2 mg/m L、微球粒径1μm为吸附新流二联灭活抗原的最佳条件,抗原吸附率达90%.免疫SPF鸡后,壳聚糖季铵盐微球及混合乳液均能显著提高新城疫及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且混合乳液组显著优于微球组.与白油佐剂相比,壳聚糖季铵盐微球及混合乳液均能显著增强细胞免疫,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为纯抗原组的1.5倍,具有用作禽类疫苗佐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的纳/微颗粒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疫苗佐剂效果。现有研究中,对于PLGA疫苗递送微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原装载/吸附效率的提升或多佐剂共递送以增强免疫效果上。然而,对于微球结构本身的多样性在免疫效果提升方面的探索仍较为匮乏。通过对微球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制备出多孔微球将抗原“后装载”到微球内部的方法或可实现抗原的无损装载与延长递送,从而开发出高效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递送佐剂。本工作以乳液法制备了PLGA多孔微球与实心微球,二者除了多孔微球具有内部空腔和表面小孔的独特结构外,在微球粒径、表面电势上均无显著区别。由于PLGA多孔微球内孔大、外孔小的特征,抗原投入浓度5.71 mg/mL时,包埋率达到10.81%。在延长抗原体内滞留时间上,相对于游离抗原3天的滞留终点和实心微球混合抗原5天的滞留终点,装载于多孔微球中的抗原的体内滞留时间延长至15天。在体液免疫效果的提升上,与新冠抗原混合实心微球疫苗组相比,装载新冠抗原的多孔微球疫苗组的IgG滴度上升速度最大值Vmax是其1.73倍,响应水平更高;达到Vmax的时间t比...  相似文献   

4.
<正>1926年,Glenny首次以铝盐吸附白喉类毒素,发现其免疫效果远超过液体类毒素,标志着铝佐剂出现,佐剂疫苗诞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组亚单位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核酸疫苗及合成肽疫苗等得到开发,这些疫苗抗原纯度高,相对分子质量小,疫苗的不良反应少,而这些抗原的免疫原性普遍较弱。为提高抗原的有效性,须在抗原中添加佐剂,以增强其诱导免疫反应能力,因此佐剂疫苗  相似文献   

5.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种烈性病毒。狂犬病疫苗作为目前唯一能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的制剂,其研发和生产日益成为热点。佐剂是能增强或改变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辅助疫苗发挥作用的物质。目前上市的狂犬病疫苗主要为铝佐剂疫苗及无佐剂疫苗,但上述两种疫苗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狂犬病疫苗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文在对RABV及其致病机理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狂犬病疫苗佐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佐剂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相应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反应类型。近年来,随着新型疫苗的研发,用于黏膜疫苗、DNA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研究非常活跃。本文就疫苗佐剂的种类、每种佐剂的主要特性及其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要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氢氧化锌[Zn(OH)2]胶体,并检测其单独或与三磷酸腺苷二钠(Disodium adenosine tripho-sphate,简称ATP)联用对狂犬病疫苗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方法采用葡萄糖酸锌作为锌源,与NaOH反应制备Zn(OH)2胶体溶液,对其进行纯化及检测,并进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将不同剂量的Zn(OH)2胶体单独或与不同剂量的ATP联用,与狂犬病疫苗(0.25 IU)混合,免疫ICR小鼠,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抗原对照组,每组8只,Zn(OH)2和Zn(OH)2+ATP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单次免疫,抗原对照组分别免疫1、2、3、5次,分别于初次免疫后4、8、12、16周采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抗狂犬病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所制备Zn(OH)2胶体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213 nm,可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浓度为6 mg/ml,经光学色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合格,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未观察到急性毒副作用。大部分佐剂组抗体水平高于抗原单次免疫组,但均未达到抗原5次免疫组水平;0.27和0.21 mg Zn(OH)2组在初次免疫后8周内有高水平抗体产生;0.27 mg Zn(OH)2组在初次免疫后16周出现抗体水平反弹性升高;0.18 mg Zn(OH)2+1.0 mg ATP组和0.18 mg Zn(OH)2+0.5 mg ATP组在初次免疫后4周内产生的抗体水平较高,之后逐渐下降;2次和3次免疫抗原对照组在初次免疫后8周内,其抗体水平不及佐剂组。结论所制备的Zn(OH)2胶体佐剂单独或与ATP联用均可增强狂犬病疫苗诱导小鼠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且安全性良好,有望应用于疫苗生产。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型疫苗的不断涌现,对疫苗佐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铝盐作为疫苗佐剂历史悠久,其与抗原结合程度受温度、p H、离子强度、抗原及佐剂本身理化性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结合抗原的铝佐剂除了通过"储存库效应"和"免疫刺激效应"增强免疫反应外,还可促进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和成熟,提高其对抗原的摄取能力,同时活化炎性小体参与免疫反应。但铝盐作为疫苗佐剂也有很多局限性,对其进行磷酸化、纳米化改良或在铝佐剂中添加其他成分可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就铝佐剂的特性、作用机制、应用前景等作一综述,旨在为铝佐剂的深入研究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已进入规模化、产业化模式,在水产动物疾病的困扰下,免疫防控是抵抗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方式之一。弱毒疫苗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传统的灭活疫苗和新兴的重组疫苗存在抗原量大、免疫持续期短、免疫效力低的问题,单独使用时不能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佐剂是一种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使用的物质,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仅使用少量抗原即能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配比合适的疫苗佐剂可有效提高疫苗的保护力。本文就目前常见的渔用疫苗佐剂作一综述,为佐剂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细菌样颗粒(bacterium-like particle,BLP)是一种无生命活性的球型颗粒,主要成分为乳酸乳球菌肽聚糖壳。BLP可作为系统免疫疫苗与黏膜免疫疫苗的佐剂,通过激活固有性免疫系统发挥佐剂的功能,特别是作为黏膜佐剂,能同时增强抗原特异性黏膜免疫应答和全身免疫应答。本文对BLP佐剂疫苗的优势、应用与疫苗设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以异丙醇铝为原料,采用醇盐水解?水热法制备勃姆石型纳米氢氧化铝颗粒,优化制备条件;以所制颗粒为稳定剂、角鲨烯为油相,通过超声破碎法制备Pickering乳液,考察了颗粒浓度、水相成分、超声时间及功率对Pickering乳液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温度200℃、水热时间2 h条件下,可制得结晶度高且均一的勃姆石型纳米氢氧化铝颗粒,平均粒径为55.70?9.20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87?0.011;所制Pickering乳液平均粒径为1870?55 nm,PDI=0.120?0.010,可在室温下稳定储存120 d以上,且生物相容性良好,有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液相比,固体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较强的界面稳定性、多功能性、低毒性等优势,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而相较于尺寸较大的微米级Pickering乳液,亚微米Pickering乳液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有效的递送效率,有望进一步拓展Pickering乳液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但由于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制约,刚性的固体颗粒难以在较小的有限油水界面排布,增加了亚微米Pickering乳液的制备难度。本工作以制备稳定的亚微米Pickering乳液为研究目标,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天然多糖–纤维素纳米晶(CNCs)为颗粒乳化剂,角鲨烯作为油相,考察了颗粒浓度、油水比例、水相成分、超声时间及频率对Pickering乳液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最终得到了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抗离心稳定性的粒径为638.7?8.40 nm的亚微米Pickering乳液(CNCs-PE)。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证实了CNCs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了Pickering乳液结构。利用CCK-8法评价了CNCs和CNCs-PE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两者都具有良好的细胞安全性。此外,将其用于吸附模型抗原OVA,吸附率达到约80%,且肌肉注射部位的切片结果也表明其注射安全性良好。此结果为亚微米Pickering乳液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并有望拓展CNCs稳定的亚微米Pickering乳液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0,(2):213-215,221
氢氧化铝佐剂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疫苗佐剂,在其使用过程中,疫苗抗原表位、缓冲体系及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氢氧化铝吸附疫苗的免疫效果造成影响。对氢氧化铝佐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确保佐剂效果及疫苗质量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氢氧化铝佐剂在疫苗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Pickering乳液是指由微纳米固体粒子代替传统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而稳定的乳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超高油/水界面,能够为多相界面反应和物质传输提供高效稳定的场所。Pickering乳液的乳滴结构和性质与固体颗粒的尺寸形貌及表面性质密不可分,通过调控固体颗粒本身或表面的性质可以赋予Pickering乳液特定的响应性功能,拓宽其应用领域。本文对近年来不同响应型(磁性、CO2、pH、光、温度等响应型)的Pickering乳液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原理、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调控策略,以及近年来Pickering乳液在物质分离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智能响应型Pickering乳液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固体粒子对乳液的稳定作用,采用L-赖氨酸作为催化剂合成纳米SiO2粒子,并用六甲基二硅胺烷(HMDS)对纳米SiO2粒子进行表面疏水改性,将经过HMDS改性后的纳米SiO2粒子作为稳定剂制备出Pickering乳液。通过粒径分析仪、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TIR、TG-DSC、接触角测量仪、光学显微镜、电导率仪分别对纳米SiO2的制备、表面改性和Pickering乳液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出粒径小且形貌均一的硅球,具有疏水性的三甲基硅基成功接枝到纳米SiO2的表面;不同纳米SiO2浓度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发现随着SiO2浓度的增大,乳液的稳定性逐渐增强,乳液液滴直径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油水比制备的Pickering乳液,发现随着油相体积的增大,乳液的稳定性呈现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固体纳米颗粒代替传统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高抗聚结性、环境友好性、成本较低等优点,在多种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通过适当刺激精确调控乳液稳定性及构建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该文详细综述了多种刺激响应型Pickering乳液的构建、调控及其应用。首先阐述了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备固体颗粒乳化剂表面改性技术;继而介绍了多种刺激响应性Pickering乳液的响应机理和性能;最后综述了Pickering乳液的应用研究;分析展望了Pickering乳液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冻干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的稳定性,并比较A(lOH)3佐剂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复溶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将冻干疫苗于2~8℃放置36个月,每隔6个月取样,测定游离多糖含量、分子大小等,观察疫苗的稳定性。分别用A(lOH)3和PBS两种稀释液复溶疫苗后,计算吸附率并免疫小鼠,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抗多糖IgG抗体滴度。结果疫苗于2~8℃放置30个月,各项质量指标均合格。A(lOH)3稀释液复溶疫苗的吸附率为100%。以两种稀释液复溶的疫苗均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抗多糖IgG抗体及免疫记忆反应,且A(lOH)3稀释液明显优于PBS稀释液。结论冻干A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稳定性,A(lOH)3佐剂可作为其稀释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三七皂苷R1对Al(OH)3佐剂甲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及降低铝佐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在甲型肝炎病毒(HAV)抗原中,加入不同剂量的铝佐剂与三七皂苷R1构成复合佐剂,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每隔4周检测小鼠血清HAV-IgG水平,并与无佐剂组和单独铝佐剂组进行比较。结果各免疫组抗体水平在12周时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在抗原中加入复合佐剂后,与无佐剂组相比,IgG水平显著升高;与单独铝佐剂组相比,加入一定剂量的三七皂苷R1能够显著增强铝佐剂的作用,且抗体水平维持时间较长。结论适当剂量的铝佐剂与三七皂苷R1混合作为佐剂,具有增强铝佐剂的作用,并能降低铝佐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9.
Developing bio-friendly and degradable Pickering emulsifiers as surfactants to replace traditional surfactants with bio-toxicity is imperative in the food, coating, cosmetics,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Nanocellulose and chitin can be used directly as an emulsifier to prepare Pickering o/w emulsions.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nanoparticles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also increases, and an overly large nanoparticle aspect ratio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emulsion. In comparison, nanocellulose-prepared Pickering emulsion has improved stability. Of these, nanocellulose prepared by DES with a molar ratio of 3:1 to LA:CC has been shown to have the best stability when used to equilibrate the oil/water mass ratio of 2/8. The Zeta potential is −38.4 mV, and the size of the droplets is the most uniform. With a mean droplet diameter of 770 nm. This study had certain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friendly surfact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