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纪旭 《煤炭技术》2014,(1):154-156
通过对鸡西盆地永安一区含煤地层、煤岩特征、煤化学特征及煤类分布的分析,阐述了本区煤变质作用以深成变质为主导,岩浆热变质相叠加的变质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黑龙江省煤类分布5个不同时代成煤期的变质规律和特点。煤变质以深成变质为主,中生代煤变质迭加有岩浆热变质,岩浆热变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动力变质作用微弱。对黑龙江省煤类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
卫浩 《煤》2019,(5)
为明晰经验公式对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瓦斯解吸规律的适用性,通过对不同变质程度、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的解吸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同一变质程度的煤,煤的瓦斯解吸量随时间的增加累积增加,随着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大,煤的瓦斯解吸量逐渐增大;在同一吸附平衡压力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的瓦斯解吸量逐渐增加;孙重旭式可用于描述不同吸附平衡压力下、不同变质程度煤瓦斯解吸规律,为研究煤层瓦斯的运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内外煤质活性炭的研究现状,归纳了不同变质程度原料煤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总结提出了煤的变质程度对活性炭孔结构影响的一般性规律,并分析了煤质活性炭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煤的变质程度对活性炭孔结构影响规律的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原料煤的变质程度越高,活性炭孔结构的微孔越发达,随着变质程度的降低,活性炭孔结构的中孔比例逐渐增加,这种趋势在烟煤各小类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煤的变质程度对活性炭孔结构的影响规律是配煤制备活性炭技术的基础,可为活性炭孔结构的调控提供理论参考,以实现根据吸附质的尺寸针对性选用合适吸附剂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梁花园井田煤的特征、化学性质和工艺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煤的变质规律和变质因素,提出了该井田煤的特征,并对其工业利用方向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采自华北9个矿区10块煤岩样品进行了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显微组分分析、比表面积测试、显微裂隙统计和甲烷等温吸附试验,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性特征,并结合华北煤的变质背景,探讨了其物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煤的变质程度和变质类型影响煤的显微组构、孔隙结构和裂隙演化规律,这是造成煤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微观分析表明,煤在不同的变质阶段,其大分子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煤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的大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西北中生代煤系岩脉发育特征与煤变质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慧  吴传荣 《煤炭学报》1995,20(2):218-223
西北地区中生代含煤地层和煤变质特点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石英脉及方解石脉的发育特征与煤变质关系密切。煤变质程度越高,岩脉发育越好。中-高变质煤煤系石英脉的规模、产状、密度、空间组合、脉岩矿物包裹体均化温度等宏-微观特征,可以指示煤变质的热源体、热传播途径、古地温值、变质带分布规律、变质作用类型等;低变质煤煤系石英脉一般不发育。本文所论及岩脉规模较小,易被忽略。但这些岩脉是含煤盆地构造、地热、流体活动等  相似文献   

8.
对河南省禹州煤田梁北二井区域地层、区域构造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梁北二井煤的化学特征及变质规律,详细探讨了二1、二3煤层的煤类、煤质特征及其在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变化,着重研究了煤的煤质特征和工艺性能,说明了煤的变质程度是在深成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又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破坏程度、不同变质程度、不同压力、不同温度、不同水分的大质量构造煤的瓦斯解吸规律实验研究,得出单位质量构造煤的瓦斯解吸总量随破坏程度、温度、压力的增加而变大,随煤中水分、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变小的规律。该结论为矿井瓦斯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彦霞  张健 《煤炭技术》2004,23(5):89-89
通过对鸡西煤田南、北条带煤变质特征的研究分析,阐述了鸡西煤田晚侏罗纪煤层的变质规律。  相似文献   

11.
超细煤粉表面润湿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董平  单忠健  李哲 《煤炭学报》2004,29(3):346-349
为了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经超细化处理后表面润湿性的变化,利用德国产的接触角自动测量仪(Operating manual DCAT21)对所制的5种不同变质程度的超细煤粉进行了接触角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虽然各煤样的变质程度和平均粒径各不相同,但超细化粉碎后,表面润湿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变质程度的超细煤粉表面都变成了强疏水表面.  相似文献   

12.
梁宝臻 《煤炭学报》1994,19(5):542-549
作者把煤变质作用和煤种分布放到区域大地构造的背景下加以研究,着重考虑不同地区成煤作用发生后的地质历史,特别是成煤后地壳活动的特点和此过程中地壳发展中出现的热事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煤变质区的概念和类型,并对我国的煤变质区进行了具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胡善亭  杨起 《煤炭学报》1995,20(6):561-565
鸡西煤田由于多数地区受到异常古热流的影响,常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变质作用相互叠加,从而导致各区的煤化作用模式各不相同,比较复杂。根据鸡西煤田北部条带各区煤变质作用的控制因素和演化特征,结合构造和沉积演化史,对比较典型的煤化作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深成变质可以划分为持续沉积变质阶段、回返褶皱继续变质阶段和回返期后继续(停止)变质阶段,具有长期性发展和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根据岩浆侵入深度,区域岩浆热变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储量规模相当可观,但煤储层又具有低孔、低渗的不足,照搬国外或常规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程序和方法已被证实是走不通的。应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煤阶的开采程序,进行孔隙特征研究。煤孔隙特征、连通性和吸附能力对煤层气开采影响尤为重要,为研究煤孔隙结构特征随煤变质程度的变化关系及其吸附能力的响应特点,采取不同地区不同变质程度煤样,进行压汞测试和等温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煤孔隙度和平均孔径均随变质程度增加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煤中孔隙连通性随煤变质程度增加逐渐变差;随煤变质程度增加,其最大吸附能力也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5.
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华  彭格林 《煤炭学报》1997,22(4):349-354
湘中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煤种单一,绝大部分为无烟煤,故以往有关其变质作用的研究较煤种多样化的龙潭组煤来说要少得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对研究区测水组煤镜质且反射率的系统测定和收集及煤的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涟源煤盆地测水组煤煤级、煤变质分区、煤变质带展布、煤变质梯度、煤化学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煤盆地周缘印支-燕山运动期岩体的产热储热条件及埋深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及与煤共生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6.
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变质规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煤镜质组反射率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煤田勘探资料分析,总结了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变质规律,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野外地质、微观构造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对煤层变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煤种齐全,变质程度普遍偏高,整体上具有南北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分别以盘关向斜和水城两个低变质区域为中心向四周递增;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深成变质作用是其主控类型,J 3 -K 1 期间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燕山运动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构造形态决定了煤层的不同的埋藏深度,进而决定了煤层的变质程度,水城-紫云断裂等深大断裂只是形成于上地壳的脆性变形构造,并且处于强烈的挤压应力场中,并非岩浆侵入通道,岩浆侵入煤系促进煤层变质只存在于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宜洛煤田地质勘查和矿井生产阶段资料,从构造、岩浆活动两方面对煤田的地质背景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岩浆变质作用为主,动力变质作用为辅,且在不同地段这些作用的方式、强弱不同,是导致区内煤变质程度出现显著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望峰岗井田深部煤变质作用类型,预测淮南地区深部煤煤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煤化指标与深度的关系;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深成变质作用的理论研究,分析井田深部煤变质程度升高的主控因素。成果表明:该区碳、氢含量、挥发分产率等煤化指标与深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深成变质作用规律明显;现代埋深对深成变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深部煤的煤阶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