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鸭山盆地煤变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双鸭山盆地煤田煤系的含煤性、阐述了煤层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确定该区煤种以气煤为主,长焰煤、焦煤次之,瘦煤、贫煤、无烟煤和弱粘结煤较少。煤的变质程度呈现一定的规律,即水平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垂向上分带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双鸭山盆地的煤系特征、主要煤层分布、煤岩煤质特征,以及煤变质作用和煤种的分布,阐述了双鸭山盆地的含煤性和煤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黑龙江省煤种分布及煤变质特征,阐明了黑龙江省煤种的变质作用是在深成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叠加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热液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梁宝臻 《煤炭学报》1994,19(5):542-549
作者把煤变质作用和煤种分布放到区域大地构造的背景下加以研究,着重考虑不同地区成煤作用发生后的地质历史,特别是成煤后地壳活动的特点和此过程中地壳发展中出现的热事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煤变质区的概念和类型,并对我国的煤变质区进行了具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5.
煤中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指相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文祥 《煤炭学报》1996,21(1):12-17
为了研究湘中测水组煤的形成环境,采用聚类及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选出主因子载荷,并分析研究了控制元素的主因子在本区的指相意义,划分湘中测水组煤中伴生元素的成因类型,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常用的地球化学指标B,Sr/Ba,S在研究区的指相意义,得出研究区成煤沼泽古盐度指标应以S和Sr/Ba为主,为受海水轻度干扰的淡水—微咸水沼泽相。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湘中涟源地区煤系多期次、多层次区域性顺层滑动断层、构造控煤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采用现代地质学和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野外地质剖面、勘探线剖面及岩石力学参数等资料,提出了有利的含煤地段。结果表明:在各矿区表现为缺失性滑覆断裂,大部分地段沿测水组煤层顶段滑动,有时斜切地层,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倾角在地表浅处较陡,向深部变缓;由于顺层滑动断层多发育在煤层的顶部,对煤层赋存有利,使煤层埋藏变浅,在老矿区外围有利于找煤;构造演化背景、多层次滑脱层的控制作用、煤系上覆和下伏岩性组合差异性及深部构造及基底属性对浅部构造的控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涟源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7.
根据勘探和矿井生产煤质资料分析 ,查明鄂庄井田内煤变质带分布的范围及影响煤变质特征和地质因素 ,自向斜轴向北呈条带状分布肥煤、焦煤、贫煤、无烟煤等煤种  相似文献   

8.
纪旭 《煤炭技术》2014,(1):154-156
通过对鸡西盆地永安一区含煤地层、煤岩特征、煤化学特征及煤类分布的分析,阐述了本区煤变质作用以深成变质为主导,岩浆热变质相叠加的变质规律。  相似文献   

9.
煤变质作用热动力学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吴冲龙  杨起 《煤炭学报》1997,22(3):225-229
从地下热流状态平衡与破坏的角度,将深成地热流与附加地热流的分析结合起来,将煤的深在变质作用与区域岩浆液变质作用的分析结合起来,可建立简化的煤变质作用多阶段,多热源叠加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查明地壳热结构影响因素及盆地内热传递方式之后,采用古地壳热结构的分析方法为盆地内部的深成地热场模拟提供底热流数值,采用双重回归方法来建立煤变质作用的T-t-R。经验公式,进而可实现盆地古地热场演化及煤的多热源,多阶  相似文献   

10.
湖南涟源凹陷早石炭世煤系地层具有煤层-煤系页岩-煤系砂岩垂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广泛分布的特征,显示出较好的煤系气兼探合采前景,然而目前尚缺乏该区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地质特征整体研究。本文以早石炭世测水组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典型钻孔的岩相组合及物性、含气性等实验分析,讨论了涟源凹陷煤系气共生组合模式及潜在的有利煤系气层段。结果表明:涟源凹陷测水组发育5种岩相组合类型,对应滨外陆棚、障壁-潮坪、障壁-沼泽、潟湖-沼泽和潮坪-沼泽沉积环境,以“单源双储、双源双储、双源三储”3类煤系气共生组合模式为主。基于分级加权法认为测水组下段上部为有利的勘探层段,以煤层为主要烃源岩、砂岩为主要储集层的煤层气-煤系砂岩气组合模式最为有利,集中分布于涟源凹陷中部一带。煤层累计厚度及其含气性对涟源凹陷煤系气藏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下石炭统测水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其次为下二叠统梁山煤系、上三叠统紫家冲组、下侏罗统唐垅组。根据煤炭资源赋存特征,可划分6大煤田。截至2007年,湖南省保有煤炭资源量为31549亿t,全省生产、在建井可利用的保有资源量大约可开采17年,总体查明程度较低。通过对湖南省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掌握了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及赋存特点,理清了资源赋存规律,提出进一步找煤方向,以期使湖南省煤炭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南涟邵煤田渣渡矿区是湘中最重要的煤产地之一,含煤岩系主要为测水组,含煤1~6层,主要煤层为3、5煤层,矿区为一向斜构造,向斜四周发育推(滑)覆断裂(L32),该断裂顺柔性岩层测水组—梓门桥组泥灰岩段发生,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并沿走向及倾向具波状起伏,对煤层响较大,主要造成煤层厚度、结构变化、煤层断失,煤系及煤层重复,解剖该断裂特征对矿区本身及指导涟邵煤田其它地段推覆构造下找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旭华 《煤炭技术》2007,26(6):121-122
邓家铺矿区为一向斜构造,含煤地层有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和石炭系下统测水组(C1c)。区内测水煤系分布广,含煤1~10层,可采煤层为Ⅰ、Ⅱ、Ⅲ、Ⅳ煤层,资源远景较好。湖南省邵阳地区西南部为湘中缺煤地区之一,因此总结该区测水组煤层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指导矿区开展新一轮煤炭资源找矿工作、缓解地方能源紧张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变质规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煤镜质组反射率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煤田勘探资料分析,总结了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变质规律,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野外地质、微观构造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对煤层变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煤种齐全,变质程度普遍偏高,整体上具有南北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分别以盘关向斜和水城两个低变质区域为中心向四周递增;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深成变质作用是其主控类型,J 3 -K 1 期间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燕山运动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构造形态决定了煤层的不同的埋藏深度,进而决定了煤层的变质程度,水城-紫云断裂等深大断裂只是形成于上地壳的脆性变形构造,并且处于强烈的挤压应力场中,并非岩浆侵入通道,岩浆侵入煤系促进煤层变质只存在于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冷水江矿区测水组含煤段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岩石学,古生物学,煤岩学,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冷水江矿区则水组合煤段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详细论述,表明该区为障壁岛-泻湖-潮坪-潮道沉积,运用成因地层分析方法,将含煤段划分为三个成因不同的生长层序,它们分别代表填积-进积-退积过程,同时还详细阐述了各生长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化,海水进退的情况,水介质古盐度的变化及聚煤规律最后总结出矿区测水组的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16.
测水组是金竹山矿区的重要含煤地层,形成与泻湖-潮坪环境,煤层含硫低,主要与海水淡化,沉积环境及顶板岩相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构造及其演化对艾维尔沟矿区煤层瓦斯赋存的控制作用,采用现今地应力实测、含煤盆地埋藏史-热史模拟、现场资料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矿区地应力状态、含煤地层埋藏史、煤层变质作用、瓦斯生成与散失、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等开展研究。研究表明:艾维尔沟矿区现今地应力状态为构造挤压应力状态,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向;矿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主要经历了2个大的演化阶段,第Ⅰ阶段为快速沉降并于晚侏罗世达到最大埋深约4 300 m,煤层受到深成及区域双变质作用,经历最高古地温137~192℃,形成第1次生气高峰;第Ⅱ阶段由于受到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挤压的影响,煤系地层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开始发生倾斜并持续抬升剥蚀,煤层快速冷却降温,煤层瓦斯发生逸散;矿区内深成变质及区域热变质作用直接导致了矿区内煤级及瓦斯生成量具有垂向和水平2个梯度,局部差异化构造及演化直接导致了矿区内各矿之间煤层瓦斯保存条件的差异性;受现今构造挤压地应力状态、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控制作用,艾维尔沟矿区垂向上向斜轴部(北翼深部)较北翼浅部更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平面上矿区西部2130煤矿地区较中部地区1930煤矿地区更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东部1890煤矿地区次之。  相似文献   

18.
烟煤接触变质带的煤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舟 《煤炭学报》1994,19(5):465-477
近年来对山东省范围内受岩浆侵入的石炭二叠纪煤田(如淄博、黄河北、巨野、膝县等)接触变质带的研究,获得如下进展:(1)提出烟煤接触变质带的分带模式,即分为焦岩混、天然焦、煤焦混和高变煤4个带;根据结构把天然焦分为致密、砾状、柱状和砂(粒)状4种;又根据成分把砾状焦分为3种。(2)讨论了天然焦在显微结构、反射率、显微硬度和X线衍射等诸方面的特点。(3)有重点地讨论了高变煤的某些微观特点。(4)初步提出一个以煤岩方法为主兼顾其他手段(如地球物理测井、煤化学等)的综合划分煤和天然焦界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